回王文華流行館首頁
   
關於王文華 作品集 活動報報 讀者作品集 訂閱電子報 王文華回覆讀者留言
 

 

 

 

 

About "Nothing"

 

讀到學長您(我也是NTU外文系的:))這篇文章時,心中一陣竊喜,彷彿拿到一個強而有力的例證,昭告身旁眾人:「哈哈!你們看,會做這種事情的人,可不只有我一個吧!」

2001年底,也跟您一樣(只不過耐力比您差的多了,僅僅只在企業界工作了四年),辭去了工作,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倫敦這四個我曾經造訪過的城市之間,選擇飛向舊金山,過了幾個月「披著do something」的外衣,過著「do nothing 」的生活。

選擇舊金山,倒不是跟您一樣,曾在那兒唸過書。紐約,像您說的,步調跟台北太像;波士頓,滿城的學術氣息,似乎太嚴肅了些;倫敦,總是陰雨綿綿的,光想就莫名其妙的讓人憂鬱起來。舊金山,想到那藍得不得了的天空、日日普照的陽光,就連冬天,都還可以晃到海灘玩水,當然是選擇這個囉!

不過,當時的我,離「尊敬跟享受 nothing 的年紀」著實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對於父母、長官、甚至朋友,還是必須祭出一套「do something」的說詞。哈哈,一如您在文章中他人揣測的理由,我通通都用上了。對父母說,要出國充電。對工作上的長官說,要出國結婚(因為「出國唸書」的離職理由,被嚴正駁回:在企業界工作,有碩士就夠了,讀太多書沒有用)。對朋友,就是說要沈澱,思考及規劃未來的人生方向。由於當時打算出國晃幾個月,故花了一筆不算少的學費申請了 Standford 隔壁的 UC Berkeley Extension 之行銷課程。被朋友質疑,差不多的準備(還是要考托福跟申請)、時間跟金錢,為何不乾脆去拿一個MBA?

天曉得,其實我沒有那麼上進到想再拿個學位(雖然每每工作上遇到挫折,總是嚷嚷著要躲回象牙塔念博士,但從來也沒真正執行過),只是單純想要暫時離開台灣。當時這個小島,對我而言,簡直就像個大監牢,我太需要假釋,離開它,呼吸一下新鮮自由的空氣,接受陽光與藍天的滋潤!

學長,您的比喻真妙!是啊是啊,那時的心境只是像「肚子餓了就去吃飯」一樣自然,並沒有「風蕭蕭兮易水寒」那般悲壯。我也記得好幾個朋友對我說:「真羨慕跟佩服妳放下一切的勇氣!」但其實,呵呵沒錯,那樣的決定,just easy and simple!而且說真的,當時大家也才出社會工作沒幾年,也沒有累積多少高位重權,好讓人不容易放下的。(所以「放不下」並不是已經位高權重的人才有的疑惑跟障礙)

不過,當時的我不敢像學長您那樣誠實坦白,大辣辣的正大光明宣告「我要去過一陣子 nothing 的日子啦!」。一方面還在父母親殷切的管轄範圍(雖然花的是自己 do something 而來的積蓄),一方面「出國唸書」如此上進、理當令人鼓勵及激賞的離職原因居然慘遭駁回,讓我警覺「誠實絕非上策」。想想,還是聰明一點,準備一些「do something」的「官方說法」來應付親朋好友的關心及路人的好奇。雖然這件「do something」的外衣有點昂貴,但至少發揮了應付現實的功用,也讓我過了好幾個月「完全是自己想過的生活」。

從舊金山回來之後,又過了兩年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的典型台灣上班族生活。累當然會累,不過之前享受 nothing 的 quota 已經用完;而從舊金山補充回來的能量還有很多,do something 的熱情仍然旺盛,一點都不想停下來 doing nothing 。

(這也是像「肚子餓了就去煮飯來吃」那麼自然,倒也沒有想要追求什麼。)不巧的是,2005 年剛開始,預定中已經開始準備 do something 的新工作卻臨時生變。當時的失望情緒讓我發現,其實想do something 的衝勁被迫暫停,並沒有比無法停下來 do nothing 的無奈好受。

我在 1 / 14(星期五)接到那個令人懊惱的消息,接下來的 weekend 就在家裡消化失望的情緒,1/17(星期一)感到還沒消化完畢,所以請假在家,繼續消化,因而有了難得的空閒,把星期一的中國時報從頭翻到尾,也剛好讀到了這篇文章。當時的感覺,僅僅只是可愛的插圖帶來了幾絲悠閒情緒,外加回想起兩年前整裝飛向舊金山的情景。隔天上班,打開 email,又收到在舊金山工作及在倫敦唸書的外文系同學們的轉寄。想來, nothing 這篇文章大概觸動了很多人對生活與工作的一些想法吧!

真有趣,這篇文章刊出的真是時候!說真的,到目前為止,心裡那株 do something 的火苗還是不斷燃燒著,不過這幾天再度有機會「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感覺的確挺不賴的!是啊,難得有機會 do do nothing ,何必那麼執著非得馬上去 do something 不可!

【王文華作品集】

•Nothing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5/01/17

回上一頁

 

 
Editor:Symour Designer:Niko (c) 2006,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回時報悅讀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