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角鴞 的評論頁

 

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大自然對人類的祕密用途

讀者評鑑等級: ★★★★★ 2007/12/07

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因為牠們會讓世界更美好!
從野生世界找出解決方案
「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這是腦筋急轉彎嗎?有趣的書名,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解答一、蚊子是食物鏈中很重要的元素。大部分的人都喜歡鳥類和魚類,卻沒有人喜歡蚊子。但是,成蚊是鳥類的重要食物,孑孓則是許多魚類飲食的主要成份,因此,要尊重蚊子在自然界的地位。
解答二、有些特定的蘭花,需要蚊子進行授粉工作,不然就可能絕種。
解答三、因為蚊子也會得瘧疾,所以千萬不能把他們殺光!人類對抗瘧疾這種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疾病時,除了蚊子,沒有人能提供解答。瘧疾寄生蟲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會在某些種類的蚊子內臟潛伏,當蚊子叮咬動物時,就會感染。人類首先想到的是:大量噴灑殺蟲劑,把蚊子殺光。不幸的是,蚊子和寄生蟲會不斷發展出對化學物質的抵抗力。聰明的研究人員忽然發現:幾百年來,瘧疾寄生蟲也讓不少蚊子得瘧疾。那麼,為何有些蚊子不會得瘧疾?是否蚊子演化出免疫系統?殺死自己體內的寄生蟲?致病生物是否可能成為治療方法?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從事相關研究,希望從野生世界找出演化解決方案。
本書作者比提(Andrew Beattie)是生物多樣性與生物來源國協關鍵中心總監,埃力克(Paul R.Ehrlich)則是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兩位專家試圖從充滿趣味的閱讀中,引領人們了解「生物多樣性」。蚊子只是個開端,書中許多我們從未想過的嶄新思考,將為生活帶來一波波震撼性的啟發!
如果你是一艘開往月球的太空船船長,你會帶什麼生物與你一起?
又是腦筋急轉彎嗎?還是心理測驗?No、No、No!請一起跟著本書做一次有趣的想像實驗:假設月球有可供呼吸的大氣層、有岩石、有水,你是這次月球殖民考察的指揮官,有一艘非常大的太空船,一年內離開。你會希望攜帶哪些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
米、麥、榖類?蘋果、葡萄、香蕉?牛、羊、雞?咖啡樹、茶樹、可可樹?鮪魚、鮭魚、蝦子?需要報紙、家具嗎?需要電腦嗎、跑車嗎?需要寵物嗎?首先一定要讓植物長得好。植物需要什麼才有營養、需要什麼進行授粉呢?會不會不小心帶了細菌?你的植物動物們,是否能過得快樂、健康呢?屬於你的月球探險行李,是什麼呢?
經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思考,你會發現,自己基本上必須懂得生物(所有生命)、地理(土壤、大氣)以及化學(週期表的各元素),並直接認知什麼是真正珍貴重要的,以及萬事萬物相連、相互依存的生物多樣性道理。
所有物種都很重要,只是時間早晚、或人們知不知道而已
所有物種都很重要,且會在不同時空提供人們想像不到的貢獻。
蒼蠅,我們覺得是大害蟲,但其實非常有用,某種蚤蠅會吃火蟻幼蟲,用來處理美國南部嚴重的火蟻入侵問題。
螞蟻,歷經6000萬年好幾百萬世代,是一項珍貴的資源!牠們發展出一套免疫系統,從螞蟻身上探勘出的抗生素,已具備商業實用性。
蜘蛛,以各種讓人嘆為觀止的方式捕捉獵物;蜘蛛絲,非常複雜的物質,成分是蛋白質,曾有英國傳教士使用蜘蛛絲包紮傷口,會黏合、乾燥,且化膿現象不致太久。
豆娘、石蠅、蜻蜓或蜉蝣的幼蟲,是水質乾淨的象徵,可作為水域環境的生物監測員。地衣,可以承受非常艱困乾燥的環境,卻無法在污染的空氣下存活,是空氣品質監測員。
如果沒有分解者,地球將成為大垃圾場;而這些隱晦的小生物,可能是新產品與產業的源頭。這項革命性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生物採礦」。最明顯的例子是:要找到高級金屬礦越來越困難,但是,利用細菌,可以用來開採珍貴金屬,因為在細菌多樣性中,有些是以金屬礦沙和礦場廢棄物為食物種類。
另一個重要的方法是「生物復育」,即利用生物消除對人類不利的環境因素。例如:將細菌混合物噴灑在石油上,可把石油分解,對於處理海上漏油災難非常有效;廢棄工廠裡以多氯聯苯為基底的細菌,在實驗室可發展成培養菌,分解多氯聯苯。另外,一些植物本身就有消除水中污染物的能力,甚至可儲存具高度毒性的廢棄物,有些還可產生酵素,將污染物轉成相對較少傷害的形式。
這些清潔服務,不知節省了多少昂貴的經濟成本。還有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在在證明大自然多樣性的重要價值。
鉅大的財富,就在自然資本中,怎能再揮霍浪費? 我們與幾百萬種物種共享地球,這些是地球的生物財富,如同任何資本一樣,都是有價值、不該被隨意揮霍或丟棄、甚至摧毀。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自然資本,是非常真實的資本。本書帶給你一個新觀念:「世界是由兩大資本組成:以金錢為基礎的財務資本、以及以生物多樣性價值為基礎的自然資本」。人們覺得浪費錢是錯誤的行為,那麼,浪費自然資本導致的後果可能更嚴重,且是不可逆轉的遺憾。後代子孫會承受這種損失。
每一種物種都是獨特的、無法取代的、更是無法創造的。許多物種在還來不及被發現前,就已經消失;若人類持續破壞自然,未來會有更多物種滅絕。我們無法立即感受到這些影響,的確,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型複雜的生態體系中,以致於一切都好像理所當然,要什麼有什麼,但長遠來看,消失物種帶來的災難絕對是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
大部分人們認為政治經濟才是真實的世界,尤其是決策者,因此,環境以及其他議題常被刻意忽略。然而,我們每天的生活~吃喝拉撒~一直告訴我們:真實的世界是生物性的。我是需要食物、需要喝水、會生病、會吃藥……,金錢可以買到以上所有,但提供這些必需品的前提是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在控制人類的生命。
珍惜、愛護、尊重萬物,與萬物共存,他們絕對能提供人們所需的資源以及環境,同時,能為人類創造更有生產力、資源力的生活。

樹:一棵花旗松的故事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2/28

本書的主角「花旗松」其實是西部黃杉,北美洲也有人稱之為黃雲杉、紅雲杉或俄勒岡松。他是黃杉屬的針葉樹,北美洲家喻戶曉、最重要的森林生態系與木材資源。作者用細膩寫實的筆法,加以豐富的科學知識,譜出一棵樹的生命經驗,從出生、生根、成長、成熟到死亡,有苦有樂、有歡樂有哀傷、有挑戰有自在,氣勢磅礡、撼動人心,讓人重新發現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一道閃電,揭開本書序幕。

火,是森林死亡以及新生的必要元素。閃電打在樹冠上,餘燼掉落土壤。當主火、斥候火、星星之火會合,爆炸燃燒襲捲大地,無可阻擋。一直燒到死寂。但丁稱之為地獄的景況。然而,大火既非來自天堂、亦非地獄,他們是主導生命的自然過程。

我們的花旗松不需要火來繁殖,但仍需要靠火,讓空氣乾燥到含水量少於50%,毬果才會張開;同時,大火把基地附近像西部鐵杉低矮樹種清掉,以便讓散出的花旗松種子更有機會長大。火的灰燼,富含珍貴養分,正可滋養年輕樹苗。

花旗松用盤繞方式鑽離地面後,旋轉升空。所謂的「動態螺旋」生長型態,不只增加樹的周長,還增加高度。毬果沒有花瓣,以螺旋方式繞著中心軸長出鱗片。雄毬、雌毬開始等待機會。

有一個奇特的地方:花旗松林的土壤層中,很重要一部分固定氮來自海洋,而且,樹木年輪裡海洋氮的含量和當年鮭魚迴游量具相關性!這是怎麼回事?

沿著森林的溪流河谷,鮭魚形成一條大動脈,被渡鴉、禿鷹、熊、狼、昆蟲、兩棲類所食。這些生物將鮭魚體內的海洋氮肥排放在森林各個角落,熊,會把魚帶離河邊200公尺,並隨處大小便,鮭魚屍體四散,於是,豐富的氮留給了土壤、留給了森林。土壤變成了陸上的海洋。

樹很長壽,但還是難免一死。我們的花旗松,活在濕冷的氣候裡,需要耗費大量能量;而逐年增加的高度以及抽出的新芽,讓水分養分供應更重要。新生部位容易被昆蟲侵襲,一旦有了傷口,將遭到鳥、蟻和腐木性真菌攻擊。

然而,樹即使死了,生命卻未結束,樹沒有明確的死亡時間,因為,他以枯立木方式矗立著,仍可提供安全的天堂給許多鳥類、昆蟲和動物,更把剩下的養分武器,送給社群內的朋友。

當枯立木倒下,千瘡百孔,美古白蟻、弓背蟻、彈尾虫、真菌等,為他裹上壽衣。死亡和腐爛後的花旗老松,支持著森林裡更多的新生命。

任何一棵樹的生命都充滿巨大的無常與不確定性。在地質時間軸上,「變化才是常態」。花旗松用一生,見證了地球環境的轉變、虫魚鳥獸的生死,以及人類自然哲學家對自然界的理解與讚嘆、新研究不斷誕生。

一棵樹,把我們和其他時空及世界各個角落聯結起來。這是花旗松的故事,也是所有生命的故事。

海鮮的美味輓歌:一位老饕的環球行動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2/28

一陣陣鹹重的海水味不斷從書頁中散發出來,夾雜著漁船沖鼻的汽油味,以及各式海鮮醉人鮮美的香甜氣息。這是趟色香味俱全的美妙旅程,更是場目擊海洋生態浩劫的悲慘之行!作者格雷斯哥以幽默的筆調、充滿感官刺激的迷人文字、引人入勝的鋪陳,加以深入追究的精神,以及第一現場的觀察,從生態到飲食文化、歷史到漁業環境等多種面向,揭露海鮮背後的真相,人類若不改變,2048年我們就無野生海鮮可吃了!

吃海鮮是美妙的經驗,各種獨特的美味,總是讓人們趨之若鶩。然而,為海鮮吹奏輓歌的,不是別人,正是從海鮮中獲得最多好處與幸福的--「人類」。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將海洋當成垃圾場,或是排水溝,覺得不要的東西都丟棄在此,卻又覺得海洋資源是不愁枯竭的,像超級市場可以隨時補貨。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毀滅性的捕撈方式、以及過度貪婪的食用……造成漁場紛紛大崩潰。

我們無法捨棄海鮮不吃,卻可以透過選擇,讓自己吃得適量、美味、健康、又合乎永續保育的原則。作者提出食物鏈營養階層的概念,所有的動物都可分階層,從「1」到「5」,愈接近底層,對環境就愈有利。

奉行底食原則,千萬不再吃鯊魚、黑鮪魚、旗魚、石斑了,改吃沙丁魚、鯖魚、魷魚、鯡魚、鯷魚……一樣美味又健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當勞的麥香魚。出人意外地,麥香魚來自阿拉斯加狹鱈,這是一種數量充裕的魚種,屬中層魚群,且運用良好永續撈捕方式,是可以支持的海鮮食品。

亞洲惡名昭彰,台灣人該怎麼做?

當前亞洲的海鮮消費量,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二!龐大的需求,助長了非法盜捕,嗜吃魚翅也造成鯊魚數量崩潰。

日本是精緻海鮮文化的代表,目前仍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海鮮消費國。全球每年每人吃掉15公斤海鮮,而其中日本每人要吃掉60公斤!

來到中國。剛過完農曆年,「年年有餘」讓中國人也是海鮮的傳統超級掠食者,並已急起直追日本,不惶多讓。有人說「海洋的未來掌握在中國人的手裡」。令我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亞洲大量獵捕黑鮪魚、鯊魚、鯨魚,卻也是人類貪婪的終極表現。

台灣多年來一直推廣黑鮪魚美食文化,然而,黑鮪魚數量是有限的,國際組織也已限定捕撈限額。但實際上,卻遠超過至少30%的撈捕量。

現今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全球各地高舉精緻美食、高品質享受之名,卻不顧生態永續的問題,可以推卸掠劫的責任嗎?烹飪潮流對魚類有致命的影響力,可能短期內過度撈補一空。而明星海鮮廚師以及美食評論家在評鑑菜餚的同時,也可能影響物種的存亡。

給魚群繁殖成熟的機會吧。或許還是有很多人或說,吃個魚想那麼多,人生未免太痛苦了。可是,是誰造成今天的社會資源耗竭呢?難道不是你我嗎?每個人選擇吃什麼,的確會造成環境的影響。

希望黑鮪魚不會成為海洋中的渡渡鳥、希望我們不會是歷史上可以享用新鮮野生魚類的末世代,所以,就從現在開始,大啖海鮮之前,稍微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