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張瑞棋 的評論頁

 

宇宙盡頭的餐廳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9/08

硬要比喻的話,這本書像是英式喜劇+提姆波頓+《蘇菲的世界》的綜合體。是的,這本看似插科打諢的科幻小說其實隱含了許多哲學問題。

最明顯的當然是宇宙的統治者這個角色。他像個哲學家離群索居,而且就宛若笛卡兒質疑我們將感官經驗當成客觀事實--你怎麼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夢境或假象?甚至記憶或已經發生的過去都不那麼可靠;他如此質疑:「我怎麼能判斷,過去不是為了彌補我立即感官知覺跟心理狀態間的差異,而編造出來的虛像呢?」

與此謙卑懷疑的態度成對比的是銀河總統柴法德。每個曾經進入「全方位觀點漩渦機」的人都因目睹整個無限的宇宙,乃悲歎自己的微不足道而崩潰,但柴法德進去後竟然更加自信的走出來,因為他看到的是自己的重要性!這種狂妄自大的自我中心觀點不就像有些宗教相信宇宙是上帝為人類創造的嗎?

另外書中亦提及倫理學的問題。其一:某個星球將三分之一的人哄騙飛往外太空殖民,好讓留下來的三分之二可以繼續好好生活。覺得惡劣可惡嗎?那麼設想另一個類似的情境:某客機的一具引擎壞了,除了行李外還必須拋下幾個乘客才能繼續飛行;那麼應該犧牲少數人以挽救其餘大多數嗎?若說不該,難道大家同歸於盡比較好嗎?若說應該,別忘了許多恐怖份子就是奉行此一原則而已。

其二:許多素食主義者認為殺生是不道德的,但如果某個動物自願被吃呢?就像宇宙盡頭的餐廳裡的主菜(牛)會跟客人自我介紹,以能被吃掉為榮。此時還要堅持吃牠是不道德的嗎?

這兩個雖然都是假設性的問題,但都明確地指出道德並無絕對的標準。

當然,「銀河便車系列」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並非這些嚴肅的哲學問題,而是在於充滿荒謬的詼諧與嘲諷。例如上面提到那隻親自問客人要吃哪個部位的牛,或是為了思考如何泡出真正的茶而卡住的超級電腦,還有不滿於畢生只能被動地上上下下,而想要左右移動甚至參與決策的存在主義電梯。(存在主義!又牽扯到哲學了。)所以即使忽略哲學層面,依然可以為書中逗人的情境忍俊不已。畢竟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本無意像喬斯坦‧賈德那樣試著教導讀者關於哲學的知識,他只是用哲學來嘲諷人類。

1Q84 Book1、Book2(限量硬殼精裝紀念版) :套書兩冊不分售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1/11

對於一般的犯罪案件,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兇手是誰。警探、偵探、甚至蝙蝠俠或是青豆這種黑暗英雄,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出真兇並予以緝捕或制裁,如此正義才得以伸張,如此我們才得以心安。然後這個案件就可以「結案」,如同一個外科醫生切除腫瘤,成功地完成了手術。

但是集體犯罪的社會事件呢?小從奧姆真理教的地下鐵事件,大至像是納粹集體屠殺猶太人、文化大革命的殘酷鬥爭,犯下罪行的人數從數十人到數十萬人,誰該負責呢?

一般人喜歡將之歸咎於領導人。因為我們無法解釋,也難以接受,會有這麼多人善惡不分,還參與犯罪。所以一切都是麻原彰晃、希特勒、毛澤東這些大魔頭的錯;因為他們的蠱惑與脅迫,一般民眾才會捲入其中。這麼想還有一個好處:只要除掉這種大魔頭,就可以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大規模屠殺。

但真是如此嗎?這是村上春樹提出的質疑。而隨著這個質疑的進一步思索就是:為什麼這些大魔頭會崛起?我以為這正是《1Q84》這本書真正要探討的。

書中戎野老師再次提到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時,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話,這段話也提供了我們解讀書中超現實意象的線索,因此我將它摘錄引述如下:
「‧‧‧‧不過在這個現實的一九八四年,Big Brother實在太有名了,變成太容易看透的存在。如果在這裡Big Brother出現的話,我們可能會指著那個人物這樣說:『小心。那個傢伙是Big Brother!』換句話說,在這個現實世界已經沒有Big Brother出場的一幕了。取而代之的是,輪到這Little People式的東西出場了。」

是的,現在已經很難出現「老大哥」這種凌駕一切,藉由控制媒體、教育,對民眾洗腦的獨裁者了。但是我們若以為獨裁者都是從天而降,那就大大的錯了!別忘了,希特勒與納粹黨可都是經由民主選舉而掌控國會的;毛澤東更是被億萬人民狂熱膜拜。就如上面那段話所說,獨裁者或許不會以「老大哥」君臨天下的姿態出場,但是卻會透過Little People現身。

Little People正是相對於Big Brother的概念;它的意涵正如字面上的意義,就是指你我這種小小一般民眾。也就是說,邪惡並非來自於外部,而可能源自於善良無辜的人們。

所以青豆最後發現神祕教主並非原先以為的大魔頭,他只是Little People的代理人,也就是他只是反映了人們心中邪惡的那一面。而所謂強暴未成年少女的真相竟然是教主全身僵硬動彈不得,被少女信徒騎在他身上性交,以求懷下繼承者。這更是此一情境的轉喻。就像他對青豆說的:
「我被賦予這樣的特殊力量。不過以回報來說,他們卻對我做各種強求。他們的欲求也變成我的欲求。」

青豆雖然最後還是下手殺了教主,但這只是造成「暫時性空白」,邪惡並未因此而終止,Little People還會找到新的代理人。不過我們千萬不要誤將Little People視為來自地獄的邪魔。先是戎野老師這麼說:
「Little People是眼睛看不見的存在。我們連那是善的還是惡的,有實體或沒實體,都不知道。」

後來教主自己也如此詮釋:
「被稱為Little People的東西是善是惡,並不知道。那在某種意義上是超過我們的理解和定義範圍的東西。我們從很早的古時候就和他們一起活過來。從還沒有善惡存在的時候開始。從人們的意識還未明的時候開始。」

所以說Little People非善非惡,更無法予以消滅。若要給它一個簡單的代稱,或許可稱之為「人心」吧。人心可以為善也可為惡,但在一念之間。不過更令人懼怖的是,在群體行為之下,善惡的平衡可能因為些微的變化就失控而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就像是前面提的納粹與文化大革命的例子。回溯這兩個歷史悲劇,我們仍然無法找出明確的起因;就像Little People的出沒難以捉摸。

如果邪惡不再以我們熟悉面貌出現,我們要如何才能防範與遏止呢?書中天吾與深繪理因為寫作出書而結合成為反Little People的力量。教主是如此解釋的:
「如果把Little People的作用視為一種病毒的話。他們則製造出對抗那病毒的抗體,並散布出去。」

身為作家的村上春樹也是期許自己能扮演這樣的角色吧——在世人尚未察覺邪惡蔓延之前,就大聲疾呼這個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就像書中的世界從1984切換至1Q84後,雖然一切看似沒變,但確有徵兆可尋——比如天上的月亮。那是一般人習以為常所以不會特別留意的地方,但是你若像青豆般留心觀察,就會看到旁邊有著小小的第二個月亮。如果在德國納粹與日本軍國主義崛起之前,其境內就有人能如此發出暮鼓晨鐘之語,二次世界大戰是否就能避免?

我想村上也不會如此樂觀,畢竟還是得取決於人們能否聽得進去。因此你我最好多多閱讀,仔細觀察,保持開放的心胸並用心思索,以免成為邪惡的幫凶還不自覺。即使我們沒有青豆直接與邪惡對決的勇氣,至少也要像她與天吾保有少時良善純真的心,如此,即便這個世界已經扭曲如1Q84(天知道已經經過多少次扭曲),我們還能抱著希望走下去,同時也繼續給這個世界希望。

就算有什麼在等著,他也要在這兩個月亮的世界活下去,繼續找出該走的路來。只要不忘記這溫度,只要不失去這個心。 ~天吾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4/11

延續作者李維特一貫以誘因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繼續據以解答各種問題,諸如:

──為什麼娼妓無法禁絕?而現在賣淫的酬勞竟比幾十年前還低?

──為什麼女性在職場上的成就不如男性?

──為什麼球隊裡有一半的球員都是出生一到三月?

甚至連幫助他人的善行,他都相信背後有誘因在主導。即使真的沒有任何實質的利害關係,那麼你也只是為了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他是這麼說的:『並非只是因為你想幫助他們,也因為這樣的行為使你看起來有善心,或使你有好的感覺,或減少你的不安感覺。』這個論點我倒是有點意見。

我同意人總是因為內心有某種感覺才做出某種行為,但若因此就以「減少不安之感」等於「誘因」而將善行冠以「非純粹利他」之名,恐會有否定或貶低善行之虞。因為這種說法似乎意謂有另一種「純粹利他」,然而不可能有人暨無動機又沒感覺地無緣無故去做某件事,如果必須是毫無感覺而主動幫助別人,甚至是為了令自己痛苦而幫人,這樣的前提下才是純粹利他,那麼這世上當然不可能有所謂的純粹利他!既然「純粹利他」這個名詞是個空集合,將利他行為區分為純粹與非純粹就毫無意義了!

即使以減少不安之感來解釋善行,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追問:所有生物中,為什麼唯獨人類對可憐或可惡之事會有不安的感覺?這種對他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不正是利他行為的根源?將誘因模型套在上面不過是種「欲加之罪」。

而且我發現誘因模型有個問題:它比較像是事後諸葛的合理化說法,而無法作為有明確因果關係的科學模型。也就是說即便針對某種社會現象找出背後的誘因機制,我們還是無法預測下次類似的情境是否就會產生同樣的結果。李維特說:『人類行為受到很多誘因的影響,包括社會規範、參照準則、以往經驗的啟示等,一言以蔽之,就是「環境背景」。我們之所以做出我們決定表現的行為,係因為在特定境況提供的選擇項和誘因之下,這樣的行為似乎最有益。這就是所謂的「理性行為」。』

問題是,我們就是無法預知這麼多誘因中,哪一項會主導人們最後的決定。

就像股票市場,某個利多消息可能造成股價上漲,但也可能反而造成股價下跌(分析師就會解釋說是因為「利多出盡」)。利空消息也一樣,所以從沒有人可以預測股價的變化。因此對於李維特認為只要找到有效的誘因,人的善惡都能操控,我持高度的懷疑。他自己說「始料不及後果定律」(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是宇宙中最強的定律之一,並舉了許多實際的例子。想要用誘因來操控人的善惡行為恐怕也會重蹈覆轍吧!

無論如何,李維特的誘因模型的確對許多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提供了有趣而深刻的觀點,也打破我們慣有的迷思,讓我們得以重新檢視並省思生活中乍似理所當然的現象,頗具啟發性。

失落的符號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2/04

如果你喜歡《達文西密碼》,基本上這本丹‧布朗最新的小說《失落的符號》也不會令你失望,因為原有的元素一樣都不缺:
 節奏緊湊——整個過程同樣是發生在廿四小時之內〈丹‧布朗甚至是以電影分鏡的手法將全書切割成一百三十五個章節〉;
 劇情懸疑——而且總是某人有雙重身分;
 破解密碼——藉由解開一個個環環相扣的謎題才能得到最終的真相;
 重新詮釋——再次賦予聖經新的解釋;
 結合歷史與地理——這一次舞台搬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著名景點〈不知是否為了提昇城市的觀光收入?〉,而牽涉其中的是美國開國元勳;
 秘密會社與秘密行動——共濟會與CIA。

不過,也正因為其構成元素及故事架構與之前太過相似,而令人不再有讀《達文西密碼》時的驚艷之感,而這,或許就成了某種程度的失望。

無論如何,閱讀這本書仍然是個愉快的過程,尤其是屢屢在中途放下書,上網google書中提到的文件,發現真的有《華盛頓的神化》這個壁畫;亞伯雷特‧杜勒的畫作《憂鬱》,上面真的畫有魔方陣;CIA廣場真的有座佈滿密碼的Kryptos雕塑,猶待世人解謎〈前三部分已被破解,第四部分仍未解〉時,在驚喜之餘,不得不佩服丹‧布朗之善於在真實的歷史資料上賦予想像的空間。

一本小說除了提供你閱讀樂趣之外,也讓你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還能讓你動手上網搜尋而獲取知識;還能再多要求什麼呢?

孫逸仙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9/12

《孫逸仙》──褪下神聖光環的英雄

孫逸仙、孫中山、孫文,對我們而言,這幾個名字都不若「國父」一詞來得具代表性。當我們提到他時不但自然而然地使用這個尊稱,心中也根深蒂固地伴隨著一個崇高神聖的形象。這個形象當然是來自於政府特意的塑造,那麼,其中有多少是史實?又有多少扭曲或掩飾呢?於是基於如此的懷疑,我期待這本法國學者所寫的《孫逸仙》或許可以為我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不同觀點。

果然,國父的言行與功績都和我以往的認知有所不同。首先關於他「從小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這個說法就有問題。他的確不滿滿清政府腐敗無能,令中國任列強欺凌,但他一開始並未打算推翻滿清,而是上書李鴻章,期望能貢獻己力,推動改革。但這些當朝大臣瞧不起孫中山這種不是科舉制度出身的而不理不睬,才逼得他走向革命之路,否則,他很可能就被納入麾下,加入改革派了。

即便他選擇武裝起義,並穿上民族主義的外衣喊出驅逐韃虜,但他最初恐怕也沒打算真的馬上搞到全面變天。此所以前十次起義都在廣東地區,除了因為人脈都在此處,其目標也僅止於佔地為王,依其理念治理廣東。而真正造成滿清垮台的武昌起義不但國父並未參與,那些人也根本與他毫無瓜葛。所以國父頭上的「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這個光環應該要打個折扣的。

那麼為什麼孫中山會被大家推舉為總統呢?其實辛亥革命只是造成南方十四個省宣布獨立,北方猶在效忠滿清的袁世凱大軍控制之下,在此「革命尚未成功」的情況下,幾個強國的態度特別重要,如果他們站在清廷那一邊,革命就前功盡棄了。而孫中山顯然是當時革命領袖中唯一有國際知名度且與幾個強國都打過交道的,因此就成為各派都能接受的總統人選。只不過這個位置只是臨時性的,因為袁世凱的軍力強大,他輕輕鬆鬆的收復漢口與漢陽後按兵不動,展現其實力,迫使南方政府認清:袁世凱不倒戈就不可能推翻滿清。因此孫中山只當了短短四十五天的臨時大總統,就將位置讓給了袁世凱。從此他再沒有當上全國的領袖,甚至連他自己的大本營廣東省都難以駕馭。直到1925年他逝世時,全國仍是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離他心中現代化的民主中國還相當遙遠。

事實是,國父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呼百應,眾望所歸的聖雄型人物,也稱不上以一家之言啟萬人之智的思想家。但正因為他就只是個普通人,更顯得他白手革命的可貴。革命需要錢,他就在海外奔走募款;需要人,他就結交地下幫派;他被緝捕、被驅逐,仍然不肯放棄。要怎樣的救國熱枕加上樂觀浪漫,才能如此堅持下去?而這一切顯然不是為了權位與私利,否則他不會在聽到武昌起義成功時不趕回國內,卻繼續留在海外尋求支持;也不會沒有利益交換就讓位予袁世凱;更不會在袁死後不競逐大位,卻埋首於經濟建設的擘劃。而他死後未留下財產,想想他經手過的鉅額革命經費,更突顯他的廉潔。

對我而言,摘掉官方添加的神聖光環,並不會減損國父的偉大,反更令人感佩在那動亂的大時代下,一個人可以如此不屈不撓地實現他的志業。

利維坦之書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09/08

同樣是以孩童為主角,《娃娃看天下》是透過兒童純真的眼光批判成人世界,而《利維坦之書》的主角雖然是個嬰兒,但卻一點也不天真無邪,腦袋瓜裡反而藏著哲學家才有的異想與洞見,天馬行空地嘲諷各種現象與事物。

從文學、音樂、美術,到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每個領域都可以成為作者布雷瓦的漫畫題材。雖然五花八門,但我發現其中有個共同的基調:扭轉眾人眼中的理所當然或自以為是。例如書中最常見的是:外界眼中利維坦的聲音與舉動只是嬰兒毫無意義的牙牙學語與情緒反應,殊不知其實背後有他複雜完整的思索脈絡或情境模擬。

一方面這可以看成是我們成人自以為是地解讀嬰兒的行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何嘗不是嬰兒利維坦自以為其發音與舉動充滿深意,卻不知在別人看來完全毫無意義。因此書中許多看似惡搞經典的文學或藝術作品,或許可以將這些作品類比為利維坦的言行,而以此脈絡解讀之吧!

只不過作者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諸多藝文作品與名人語錄,一般讀者恐怕都只略聞一二,而無法完全掌握其幽默與辛辣之處,此所以讀來總未覺盡興,誠感遺憾!

癲狂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10/21

怎樣比較悲慘?你深愛的人昏迷不醒,對你的呼喚毫無回應;或者她(他)精神錯亂,胡言亂語又不認得你?

我認為是後者。因為前者你還可以假裝她(他)只是無法表達,但受困的靈魂還是聽得見你的輕聲細語,分享你的悲喜。而後者卻當你是個陌生人,相對地她(他)也變成你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令你難以假裝你們仍有連結。

書中男主角就是面臨這樣的困境。他出差回來後,發現深愛的妻子竟已成癲狂。為什麼?他又該怎麼辦?作者透過不同敘事者的觀點,交叉呈現他們的經歷,讓讀者自行重組這個悲劇的來龍去脈。因此,讀這本書要有耐心面對跳來跳去的敘事觀點與宛若囈語的回憶,就像男主角對待癲狂的妻子所持的耐心,然後你就會進入故事情境之中,最後被它所感動。

最令人動容的當然是男主角的不離不棄。盡管妻子安靜時形同陌路,狂亂時又無理折騰,甚至對他辱罵驅趕,他還是耐心在旁守護。只要妻子有片刻清明,對他投以熟悉的眼神,那一瞬間一切都值得了。

不過這不只是本描述愛情的小說。作者還藉由女主角的家族過往,勾勒出哥倫比亞的歷史淵源與社會面貌。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作者有意用精神分裂的妻子來隱喻她熱愛的國家──被毒梟、游擊隊、貴族、貪官、美國CIA等等不同勢力撕扯得四分五裂的哥倫比亞。而身為升斗小民的作者也只能像男主角一樣,無奈卻懷抱著希望期待她有朝一日能清醒了。

1Q84 Book3

讀者評鑑等級: ★★★☆☆ 2010/10/21

《1Q84》Book 3──村上老矣?

以往從不在乎要賦予故事一個明確結局的村上春樹,怎麼這一次特地要完成Book 3呢?滿懷好奇與期待讀完後,心理只有四個字:畫蛇添足。

先從牛河談起吧。翻開第三集的目錄可以發現最大的不同就是:牛河竟然亦有獨立的章節,而且與天吾、青豆穿插並列!原來僅是小角色的牛河份量變得如此之重,想必除了扮演重要關鍵之外,其背景與所思所行亦頗具深意吧?結果不然!

前半部寫牛河如何追查殺死「先驅」領導的兇手是誰,只不過再次覆述我們之前已經知道的事情;而他每次正確無誤的抓住線頭,一步步逼近青豆,所憑藉的並非無懈可擊的推理,而只是「感覺」!於是讀來不但索然無味,而且對於村上一直用「直覺」來替牛河鋪路,我幾乎要不耐煩地喊道:村上先生,要不要乾脆讓牛河直接夢見兇手就是青豆?

後半部牛河也並未帶來威脅,令人完全不能理解這個歪斜醜陋的局外人為什麼一直擋在鏡頭前面?當然他扮演了青豆與天吾重聚的橋樑,但「先驅」領導這個更關鍵的核心也沒這麼多篇幅啊!對於牛河心理層面的描寫,並無新意,反而覺得是村上喋喋不休地多做解釋。

天吾父親的幽靈卻是雷聲大雨聲小,最後無疾而終、不了了之,像是部失敗的恐怖片中莫名其妙的片段。

到頭來,什麼Little People、空氣蛹、知覺者/接收者,或是善惡之辨都不重要了,原來這一切只是為了襯托青豆與天吾兩人堅貞愛情的重重迷障。第三集好像只是為了勉強給一個happy ending,而將原本充滿寓意的小說變成愛情童話了!

1Q84應該永遠停留在九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