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讀者評鑑等級:
★★★★★
2009/06/23
如果,您是那種——好愛孩子,好喜歡孩子,也願意養孩子的父母,
但是,卻只生了一個孩子就不生了。為什麼?
怕經濟能力養不起?怕社會環境不理想?還是怕生活品質會降低?《節自網路書介》
其實在這本書還處於預購階段時我就注意到它了。一直沒買下手,為的絕不會是「沒興趣」或「不相信書中的鬼話連篇」(汪老師啊,我絕對沒有要冒犯您的意思。只是一種對於教戰書的概括而論罷了……)真正為的是,自己的「沒勇氣」與「善於以逃避為後盾」。
那麼,今天又為了什麼而買下它,並且還花了猶如龜速的時間,細嚼慢嚥的啃完它了?是「突然變勇敢」、還是決定「選擇面對」?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答案。重點是在於我看完這本書了,而且,真是感觸良多啊……
我是一個打從懷孕七個月時,就已經辭職在家待產並準備當個全職媽媽的女人。對於當一個家庭主婦我算是甘之如飴,也蠻能享受當下旁人看似無趣又常被忽略的角色。可是對於再生第二個孩子一事,我卻躊躇不決,內心真是矛盾到了極點。當然,蟹爸爸一直是站在想生但尊重我的決定來看待這件事情。
怕經濟能力養不起?怕社會環境不理想?怕生活品質會降低?這些都曾經是我心裡面猶豫的藉口之一
然而,在哲緯已經滿五歲將近要三個月的今, 我感觸之深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啊!翻開這本書之後,我極驚訝的發現到──汪老師幾乎像是看穿了我的心事一般,完完全全說中了我心裡的每一寸想法與猶疑不決的心態。
生一個孩子,看似輕鬆;事實上,父母沒能給孩子一個伴的不輕鬆感卻是無所不在的。
身體的不輕鬆是餵奶換尿布的跟前跟後。之後呢?就得要開始去應付孩子的玩樂需求──扮家家酒、拼圖、堆樂高積木、下棋、騎車、捉蟲,還有一堆天方夜譚的胡言亂語。
不是要父母甩脫陪孩子的責任,而是孩子之間的活動,明明就應該由手足去完成才符合自然原則。可是您沒幫他生個手足只好照單全收,這樣輕鬆嗎?
簡直累壞了,而且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以上這段話是節錄這本書中的片段,也正是我這半年多(也許更長而不自知)的時間以來,最沉重與悲痛的真實體認。
然而,我還是在生與不生之間徘徊,舉棋不定的猶豫讓我白白錯失了好多珍貴的時間。為的只是一堆自己想東想西,想出來自己嚇自己的不必要憂慮。
我用「順其自然」「得過且過」在拖延自己與哲緯的黃金時間;用可以「給哲緯完整的愛」為藉口來規避自我內心的矛盾與掙扎,直到今天我才不得不的走出自己的象牙塔來面對現實。其實我能給的,在盡了為人母親的百分之百努力過後(而事實上我並沒能真正盡到百分百的努力啊)我能給的其實也只不過是三分之一的愛罷了。孩子一生中所能擁有的另外三分之一的愛是「手足」,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來自於他將來的伴侶與家人。
會這麼想,並不是因為這小子最近所給的晴天霹靂。什麼戀愛了,又是情書又唱情歌的。這些根本還不足以讓我如此的覺醒與憂心。真正敲醒我的,其實就是那股與日俱增的「不輕鬆感」啊!
汪老師以溫馨又幽默的筆調來書寫這本書。裡面沒有教戰手冊般的教條,也沒有非得這樣,才會那樣的三十六計。書裡只有汪老師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心得與體認。有的只是作者那顆急欲分享的心情,還有兩個姐弟相處的點滴情事。讀這本書,您會不經意地發現到常常讀著、讀著,笑容就很自然浮現在彎彎的嘴角上了。因為書中滿滿的都是幸福啊!可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書,因為裡面的字字句句都值得讓人停下來仔細品嚐與回味的……
在此我也必須誠實的招認──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心中那個天生反骨的小精靈又跳出來為我訓誡了一番。不過,仔細的讀完這本書之後
我決定擺開過往那些拿出來自己嚇自己的。
孩子能有媽媽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誰最幸福?孩子嗎?不!是媽媽最幸福……《節自書中語錄》
這也是我一路陪著哲緯成長最大的體認。想想看,不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來訪蟹居的格友們要對我說「讀妳的網誌會有幸福的感覺」殊不知這是我最喜歡聽到的一句話,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一個生活目標。
但是我現在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讀《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絕對會比來到 蟹居 有著更多好幾倍的幸福感受。
這本書,不只是在生與不生之間徘徊的父母要,已經生了兩個孩子的父母也會受益良多。
就如同在 汪老師的部落格 上所說的:
如果您是猶豫要生幾個孩子的父母——這本書,請從「頭」開始看。
如果您是已經有了兩個孩子的父母——這本書,請從「尾」倒著看。
我想要很雞媽媽的媽媽(也就是雞婆婆)的再加上一句:
如果您們是還沒生孩子的父母──這本書,請拿起來當「笑話」看。
(再次跟汪老師致歉,我真的沒有冒犯的意思)會這麼說,只是一種要讀者「放鬆心情」的比喻。如此也才能真實的從汪老師的字裡行間
感受到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愛與幸福,也許您們的世界就從此改觀了也說不定!最後,不管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您們會做怎樣的選擇,千千萬萬別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麼做,對別人一點傷害也沒有。不管任何事情,在您的選擇中,真正會受到影響的人其實就只有您自己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