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
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貞觀政要(XO0054)──天可汗的時代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雷家驥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400頁
ISBN:957131457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武德 9 年(626),剛烈的秦王按捺不住,與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高士廉、侯君集等人,決意發動兵變以求解決。該年六月四日清晨,事變爆發,太子及齊王兄弟在玄武門為秦王所拭,東宮及齊府部隊反攻無望而解散(第六十八條對此略有記述),秦王掌握了監國權。同月七日,高祖立秦王為皇太子,事無大小均由太子處份。延至八月九日,高祖以再當皇帝已沒有意思。下詔遜位。讓太子即位為皇帝,是為唐太宗。太宗這年二十九歲,將明年改年號為「貞觀」──這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貞觀時代的開始。太宗同年即冊立長孫氏為皇后,李承乾為皇太子;皇后年二十六歲,太子年才八歲。

太宗當秦王時,王府中已有文學館的組織,用以招納文學之士,經常互相研討各種學間或政策等;登位之後。他又建立弘文館,性質、功能與目的和以前的秦府文學館差不多。換句話說,自從太宗當了首相和最高統帥之後,對先前的無師不學深自後悔,因此招致學者,利用公暇力學補救。因為他深深知道,事業開創了還需要守得住一這是本書多次討論到「守創孰難」此命題的原因),馬上打天下卻不可以馬上治大下(參第六十六條及一七一條),守成與文治的完成,實是大須學問,不能靠武力和一時的勇氣計略來達成。

東突厥頡利和突利兩可汗,在太宗即位不久,突然統其二十萬圍襲長安,逼使大宗作成「渭水之盟」(參第一五八條)。對好勝的太宗來說,不啻是生平之恥,成為他發憤圖強的動機之一。但是就整個發憤向善的過程來看,外鑠(ㄕㄨㄛˋ)因素終究不如內在因素來得強。太宗的學識日漸增長,一方面足以使他瞭解前非(參第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條),產生改過向善之決心。另一方面則是正面的,太宗本來志氣即極高,又基於彌補既往之失的意識,因此決志學習去做一個聖君──要做一個超越近代(指秦漢以來)所有君主、可上比美堯舜的聖君(參第一五二條,他要上比堯舜的言論頗多,不贅引)。

基於這種決心和認識,太宗略微收斂了自己過份沛盛的英武之氣。兢兢克己,以新的形象展現出來。他決意以德治仁政為國策(參第一五四條),施政以人民為本,優先內政諸問題。在政治上,他建立了良好的決策制度和諫諍制度,以適度制衡君權,格君之非;整頓了政府組織與編制,實行責任政冶。在人事行政方面,他以人才主義為基礎,選拔真正的賢能之士,各以其才來任用,並讓他們有充份發揮才幹的機會;這些人或來自秦府系統,或來自原先的中立派,如李靖、李世勣、蕭瑀、陳叔達等,或來自原先的敵對派,如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等。他們之間的人格交往是以誠為本,政治行為則是以法為本;太宗克制自己,努力效法聖君,而同時也要求臣僚為聖賢之臣(這方面的言論頗多,參第八十五條或可管窺全體)。最難得的是,若臣雙方對此遠大的抱負,大體上都能始終貫徹,互相勉勵,秉持著憂患意識,惟恐不達。

在社會經濟方面,鑑於大亂之後,百業凋殘,太宗抱著「以民為心」(參第四十九條)的原則,全力發展民生經濟,尤其優先考慮「民以食為天」的農業。他的政策在與民休息、藏富於民(參第一四二及一五五條),率先躬行節儉之風,並痛懲隋朝以來的奢侈貪污的風氣。他推行類似今日的法治──律令政治,讓社會迅速安定而穩定,大家皆守法;進而又推行風俗的統一和改革,揚棄一些固陋的習慣(略參第六十四、六十五、九十五、一三六條)。他的法律以慎刑、寬平、簡約、統一為主,從而建立了上訴、合議、死刑覆奏制、苔刑不可苔背及減少抽打數目等制度措施,一掃隋朝以來的嚴刑酷毒(略參第三十五、一四三、一四四條)。

在國防外交方面,除了東突厥、吐谷渾和高昌(參第三十七、八十三、一六六及《李靖傳》)因為嚴重關繫國家的戰略安全,所以用武力撻伐,甚至佔領之外,對外的考慮,大體是以「先中國而後四夷」的原則作為處理的基本態度。尤其在貞觀4年(630)他成為「大可汗」以後,對此考慮更是慎重。太宗是人唐皇帝,兼為世界皇帝,有責任維持世界秩序。大體上他對外國的政策以羈縻懷柔為主,對一些倔強的國家如薛延陀、高麗等,才用武力干預的政策,這也是在懷柔不成之後才如此(參第一六二及一六三條)。就戰略眼光看,國外世界的穩定才足以完成大唐的國家安全,太宗所以文武並重,適當對外用兵的考慮在此;大唐國內太平,開以下國內百年不見兵戈的基因也在此。這種選擇無疑是對的,談不上窮兵黷武。

唐太宗與群臣經常討論各種問題,若臣之間的意見非常的溝通。上述的政策措施也通常由此談論中產生,從討論中修正及檢討得失。上自國策,下至私行,只要有涉及政治的可能,莫不廣被討論研究,成為君臣的共識。由於這是一種共識,所以意志也是一致,貫徹的力量非常強大。從太宗即位至平定東突厥的貞觀4年,國家已寖寖(ㄐㄧㄣˋ)然進入「貞觀之治」的盛世。原書曾對此加以描述: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穀踴貴,突厥侵擾州縣。然,帝志在憂民,銳精為政,崇尚節儉,大布恩德。是時自京師及河東(黃河以束,山西省一帶)、河南(黃河以南,今陝西省一帶)、隴右饑饉尤甚,一匹絹饞換得一斗米,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莫不自安;至貞觀3年,關中豐熟,大家都自動歸鄉,竟無一人逃散,其得民心如此。

加以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當初,息隱、海陵(指建成、元吉)之黨共同謀害大宗者百千人,事情平定之後,卻把他們居為左右近侍,心術豁然,不有疑阻,時論以為能斷決大事,得帝王之體。

帝又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兔;在京流外有犯臟者,皆遣執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因此官吏多清廉高潔。制馭王公、妃王之家,大姓、豪猾之伍,使他們都畏威屏跡,不敢侵欺細民。商旅野次,無復有盜賊之患,囹圄常空。

馬牛布野,戶外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嶺表(即嶺南),自山東至滄海,皆不必糧,可以直接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見卷一「政體」篇)

.唐太宗的後半生.

自從平定東突厥,成為天可汗以後,太宗不免意滿志驕。他原本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也極懂生活的享受和情趣,如今大患拔除、功成利就,不免有所鬆弛,不如以前的兢兢業業。他不時外出旅遊畋獵,親手格鬥野獸,樂此不疲;又曾多次修建行宮,以備遊幸之用,雖說與其氣疾的宿病需要高爽的環境來休養有關,但已頗流於奢逸,則又是事實。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群臣憂患他一旦放縱即不可收拾,紛紛而持續的交章上疏批評,不斷的警惕太宗。太宗對這類批評也曾有過惱怒,但是面對強直的諫諍,也知群臣是要為他好,所以也極力克制自己,避免了陷溺在更深的慾望陷阱中。

太宗原是反應敏捷,辯才極佳的人,以前為了達成「高居玄默」、放手讓群臣發揮才幹的理想君主形象,才一再委屈克制自己。中期以後,他已頗有驕意,對著論諫的臣子,往往當面辯論起來,而且容色凌厲,表現出他原有的英氣。對他這種態度,有的臣子就不敢多加辯論建議,幸有魏徵、馬周、劉泊、褚遂良諸人,猶敢面折廷爭,嚴加批評,使太宗常得自覺,黽勉努力,終能善始克終。

有人認為太宗後半生的最大敗筆是親征高麗一事,甚至認為他好大喜功,有窮兵黷武之嫌。筆者在前面對此已略有解釋,不以為然。即使就整個戰役作檢討,他的戰略目的或許沒有完全達到,但卻也未完全失敗;就戰果而言,則更不能說是失敗的。唐太宗履行他的天可汗責任,其實具有正面的世界戰略意義的。倒是他的家變埋下了國家日後的隱憂,才真是他後半生的不幸,對他的內聖外王之完美性構成損傷。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個兒子、十九個女兒,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二十一個女兒;另外兩人又各有一群孫子,這些人是構造「王室」的成員。隋朝以來,王室子弟例封親王,經常發生繼承糾紛及權力鬥爭,太宗和建成太子的衝突,不過是時代風氣下又一個例子罷了。

「玄武門兵變」就政治看是一件不忠的叛亂案,就法律看,可說犯了十惡罪的謀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諸罪名,這些過失,在太宗人格上早已構成缺憾.我們欣賞太宗即位後的立志為聖、改過向善,但是也只能評論他的整個人生功過皆有,談不上互相抵銷的。假如說太宗是聖賢之君,則更應該補充為「一個犯過大錯的聖賢之君」,犯錯和聖賢二者都不該、也不必為之隱諱,或刻意非難。他,擁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是一個真實的人生。

「玄武門兵變」不論太宗如何解釋為周公誅管、蔡,對李唐王室及一些臣民來說,一直是一個夢魘陰影。太宗晚年,這個家庭夢魘再度出現。

長孫皇后十三歲嫁與太宗,至貞觀10年(636)以三十六歲英年崩逝,自後太宗即倣效其父──不再續弦,然而宮中妃繽、皇子、公主一大群,卻缺少了一個主持內政的賢內助,遂成為問題產生的淵源。

長孫皇后為太宗生育了三男三女,即: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及五女長樂公主、十九女晉陽公主、二十一女新城公主。其餘子女皆非她所生。太宗即位不久就立承乾為皇太子,承乾在母后生前亦無敗壞的行為出現。事實上,太宗在孜孜為政之餘,對皇弟、皇子們的教育也甚重視(本書這方面的記載亦有不少),只是他最寵愛的厥為次子李恪、四子李泰和十四子李明。李明的母親原為太宗三弟齊王元吉之妃,他年紀尚幼,不足以構成問題。最先成為問題的是李泰,他與李恪皆為兄弟中最有賢名、最富才氣的皇子,尤其他是皇后所生的。皇后崩逝後,太宗寵李泰寵得過份了(本書對其兄弟問題記述頗多,不贅引),群臣的勸說警告,均無法阻止這種父愛的流露發展,遂使李泰恃寵欲謀奪長兄的皇太子地位。太子承乾缺乏了父親的關愛,日漸沉迷於聲色犬馬,日益恐懼四弟之壓逼及父皇心意動搖的可能,遂使兄弟之爭,漸次提昇至武力鬥爭的階段。別的兄弟如第五子李祐瞧在眼裡,亦暗藏禍機。

「玄武門兵變」的啟示,終於在貞觀17年(643)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素養死士的齊州都督.齊王李祐首先提早發難,據齊州(治今山東歷城縣)反叛。亂事幸被迅速平定,李祐被賜死。這種血腥氣味觸發了另一場大禍,太子承乾一黨決意在翌月發動宮廷兵變。事情未遂即被密告偵破,太宗遂發起大獄,痛懲太子之黨。連帶的,他也因事由李泰的競爭所引起,決意戢止此奪權不軌之風,對魏王(李泰)之黨也加痛懲。此案牽連國戚皇親與當「玄武門兵變」功臣及其子弟,人數不少,最後將太子和魏王兩廢之,並誅殺了一部份人,貶黜了不少人,另立第九子李治為皇太子。這種處分,於情於法皆無不當。只是太宗立了李治後不久,尋因李治性格柔弱,不足以擔當大唐皇帝、世界大可汗的重任,遂有意廢立,另立李恪(參第五十九條)。此事雖因長孫無忌的勸阻而打消,然而他的倫理人情卻適足以招致王室的大禍。長孫無忌後來輔政於高宗李治,即率先對具有名望的王室子弟如李恪等加以政治逼害,不待武則天的崛起,國戚皇親遭到誅鋤的命運就早已出現。

第一次「玄武門兵變」啟示了以後許多次兵變。太宗及長孫無忌對王室及國戚的懲處逼害也啟示了日後的家變。由家庭變故衍發成國家動亂,終大唐一代不能釐止,誠為太宗後半生最大的敗筆,而其基因導源於身不正,以至於家不齊,甚至國不治。

太宗的外王功業極為彪炳,內聖修為顯是最大的缺憾。但是聖人也有錯誤的時候,一個像唐太宗一樣的性格分明、有血有肉的人生,要求做到完美的境界是很難的。唐太宗在貞觀23年(649)五月二十六日病逝,享年五十二歲。終其一生,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克己學習之中,他不能算是完美的聖君,但他知過能改、努力為善,又有多少人能和他相比?我們不必苛求別人完美無缺,應該歌頌那些雖有過失、但不斷努力向善的人。若就此角度而言,太宗的人生仍是值得讚美的,他的成就豪無疑問是值得歌頌的。他的一生言行大多已記載於本書,鮮明清楚,栩栩如生,讀完之後,若謂唐太宗是三代以降第一號模範皇帝,誰說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