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自序 為了報仇,我決定寫一篇祝他生日快樂
有一種冷,叫做外婆覺得你冷。 有一種才氣,叫做老公覺得妳有才氣。 前者:裹得媽媽認不出來,絕對是親外婆。 後者:逼得妳非得寫些東西,絕對是好老公。 親外婆和好老公,說穿了都是一個套路,就是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囉嗦:除了乖乖就範,別無選擇。 外婆非得把小外孫當成端午節的粽子,滿屋追著裡三層外三層的加衣服,能反抗嗎?老公成天有事沒事人前人後叨叨唸著,像是我到處欠了債似的,人家欠債是躲在家裡,我的冤親債主就在家裡! 而且他和追娃娃添衣服的外婆阿嬤一樣,都是說到做到的行動派。從設立帳號,申請操作,測試群發……全部親力親為。有過經驗的人就知道,這的確是一件大工程。 為了往後的家庭和睦,我能不寫嗎? 陰錯陽差,這個微信公眾號架設好的那一天,正好是二○二○年六月六日:二次大戰諾曼底登陸的D-Day紀念日。 我唯一做的,就是替這個公眾號取個名字:「古意惟許」──其實就是Green Wish的音譯。 諾曼底登陸之後,我也只能匍匐前進。 倒也沒有什麼槍林彈雨,只是老公每天下班回家不再問:今天晚上吃什麼? 他問的是:今天寫了什麼? 這也沒錯,寫東西不就和做菜一樣嗎?得事先想好做什麼菜,通常是自己想吃的或是被點名的菜。然後去買菜找食材,考慮季節性和新鮮度,然後回家洗洗切切,加油添醋,或蒸或炒,最後選個盤子端上桌。只要是自己下廚做的菜,哪怕就是一碟涼拌小菜,沒有人不在乎被品嚐之後的反應。每天吃飯過日子,家人小孩,老夫老妻,不見得會褒獎稱讚三餐料理,當然也不致於抱怨,差別在於是把菜吃的盤底朝天,還是乏人問津,立刻分曉。 我們家關於剩菜的對話如下: 「好吃嗎?」 「好吃。」(註1) 「要不要再添點?」 「不要,謝謝。」(註2)
(註1)是要你繼續每天做飯。 (註2)這道菜下次別再做了。
寫文章相差無幾:通常是自己想寫的,或是別人想讀的(這裡的別人只有一個:you know who)。題材的季節性和新鮮度,就是當下所聞所見的時事新聞,或是日常生活的有感而發。東西寫完了,端上桌的結果也是一樣,小媳婦總是要見公婆,我的公婆也只有一個:同上。 不管任何時候寫完,不論什麼主題,他總是立刻放下手頭的事,隨叫隨到地讀完,替我改改錯字(我的簡體字不到位),然後就興高采烈地說:「可以發了?」 他說「可以發了?」的神情語氣,就像肚子餓了等著開飯的時候,問「可以吃了?」…… 發! 然後他總是那個第一個(多半也是唯一的一個)點讚的人。 我的作業寫完了,他才開始忙乎。他認真地轉發給他的朋友──我發誓這是一場革命──打破他向來不發朋友圈的習慣。一個從來不發什麼美食旅遊聚會風景照片的理工直男,這會兒押上他的友情,毫不臉紅的主動群發。 想想我們從前去小孩學校年終表演,捧場當啦啦隊,拚命在台下為孩子鼓掌叫好,不過如此。 然後他還熱心地觀察哪一篇有多少人讀,有多少人關注,遠比我還在乎。 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丟向大海裡的一個小瓶子,瓶裡裝了一個小字條,飄到哪兒被撿起來了,被打開讀了,就是一場值得感謝的相遇。別無他求。 但是沒有這位一直囉囉嗦嗦叨叨唸唸,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推手,我絕對不會自己往文字的大海裡跳。 就是只有一個人讀(……同上),我也會繼續匍匐前進地寫。 為了報仇,我決定寫一篇祝他生日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