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風沙中盛放的花──在菊島澆灌一條希望之路(AK00323)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呂若瑟等人口述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21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78957138962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想一生留在這裡的原因──呂若瑟神父

「我喜歡宜蘭。」正式訪談前,呂若瑟神父先聊了這塊讓他生活半世紀的地方,他說,雖然宜蘭雨多,但也習慣了。
訪談這幾天,時值武漢肺炎疫情在歐洲大肆蔓延,來自義大利的呂神父,不斷祈福為遠在義國確診及死亡的同胞禱告。「我的家在義大利北部鄉下,當地目前沒有疫情,但有一些當神父的同學,不幸染疫去世了。」呂若瑟神父語畢神情哀淒。

寫求救信為義大利募款

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雖然自認已是台灣人的呂若瑟神父,每天仍會與義大利天主教靈醫會人員視訊,關心義大利境內慘烈的疫情進展。四月初他決定發出「求救信」,因為義大利許多養老機構的醫療防護裝備不足,造成老人死亡數上升,甚至有五十多位神父死於疫情,許多醫師護理人員也都染病,他希望台灣各界能夠伸出援手,捐贈口罩、呼吸器、隔離衣與藥物等防疫物資,急送到義大利需求最大的災區。

呂若瑟神父長跪在醫院聖堂禱告,祈求在義大利因疫情去世的神父或民眾可以安息,更感謝許多台灣善心人士的協助。收拾心情後,呂若瑟神父才緩緩說起自己的人生。在義大利當神父是一種榮譽,家裡有九位兄弟姐妹,包含他就有三個男孩在十歲左右進入天主教靈醫會的修道院,經過十四年的學習,成為神父。

為了能夠繼續讀書

「小時候家窮,沒有錢進入一般學校讀書,當時只有修道院是免費。」一九四○年出生的呂若瑟神父回憶,當年家裡種葡萄、養豬牛,兄弟姐妹多,沒地方睡,自己還去牛欄豬舍睡過一陣子。彼時的他只想著要讀書,根本不知道神父是什麼,修道院提供免費的讀書環境,他就進去了,年復一年的學習,除了增長知識,也學會愛與奉獻,才決定將神父當成終身職。

二十四歲時發願終身為天主奉獻,呂若瑟神父被派往幾萬公里遠的台灣宣教,而他的大哥呂道南神父先他四年就被派至台灣澎湖,所以他對「台灣」這個島嶼國家其實並不陌生。落腳在宜蘭的呂神父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所有外籍神父都得先到新竹學習兩年的華語,才能開始傳福音。

在新竹的華語學院,第一年學說華語、第二年學寫華文。呂若瑟神父直說:「中文真的很難啊。」有次他有因皮膚有異狀要請假就醫,但不知要如何書寫中文假單鬧了笑話,傻傻地在請假事由填了「皮在癢」,後來才知這三個字在生活用語上是「欠揍」的意思。

從語言不通到融入澎湖生活

在宜蘭宣教十年後,他被派到澎湖馬公。「澎湖冬天風好大啊!」在島上騎機車到處宣教時,呂若瑟神父還曾被強風吹倒,手腳皮肉擦傷。當年馬公很少人信仰天主教,傳福音很困難,多數住民都是漁夫,信仰的是媽祖。

呂若瑟神父回憶在澎湖宣教時,除了語言溝通是困難之一,當地居民也多信奉媽祖,但他總是親臨拜訪、時時關心,並提供食物。經年累月之後,部分居民深受呂若瑟神父的無私奉獻打動,開始接觸並了解天主教義,固定到教堂聆聽福音。

為了和漁民們打成一片,融入他們的生活,呂若瑟神父甚至登船與漁民一同出海捕魚。「那幾年吃了很多海鮮,唯有蚵仔不敢吃 。」呂若瑟神父強調,他最愛吃生魚片,澎湖的清心小吃店是他的愛店。

成立啟智中心,為身心障礙者提供照護

在牧靈工作裡,呂若瑟神父在逐漸發覺,澎湖當地有很多患有小兒麻痺等身心障礙的小孩被關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父母也無力照護。

「我找了一些有愛心的老師,成立天主教惠民啟智中心,一起照顧治療陪伴身心障礙的孩子們。」呂若瑟神父說,很多家庭都不願意讓親友街坊鄰居知道自家有身障孩童,所以他只能挨家挨戶去拜訪,耐心說服家長將孩子寄託給啟智中心。一開始啟智中心只收到六名孩童,而其中五名孩童的家境都不寬裕,無力繳交學費,呂若瑟神父怕家長因繳不出學費要將孩子帶回家,只能自掏腰包全數幫他們繳清。

惠民啟智中心雖然限收三歲至十歲的身障孩童,但許多家庭因為窮困無力照顧長大後的孩子,呂若瑟神父與啟智中心只能繼續收容照護,甚至破例照護無依的七十餘歲身障者。他的無私奉獻,獲得澎湖縣府頒發「好人好事代表」與「榮譽縣民」殊榮。惠民啟智中心至今繼續運作,仍是澎湖唯一為身障孩童服務的機構,目前收容身障者已逾六十位。

讓家長放心將孩子交給啟智中心

一九八六年回到羅東聖母醫院後,呂若瑟神父接手醫院總務主任工作,也繼續在宜蘭縣各地宣教,他發現整個宜蘭竟沒有一所啟智中心來照顧身障孩童。因為在澎湖有創辦啟智中心的經驗,他決定在宜蘭冬山再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繼續服務蘭陽平原的身障孩童。呂若瑟永遠記得母親在他成長過程中一再的叮嚀:要隨時照護弱小。

剛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時,呂若瑟神父仍像澎湖經驗一樣: 收不到院生。他只能和老師再度挨家挨戶地登門拜訪解說啟智中心的功能,呂若瑟神父回憶一個案例說,有位小孩不會自己洗澡、不會自己穿脫衣服,經過啟智中心的耐心教導後,孩子都學會了,家長才真正放心把孩子託付給啟智中心。收容學生最多時期逾百位,也證明聖嘉民啟智中心在宜蘭對身障孩童的照護做出了好口碑。

把台灣當成真正的家

來台已經五十六年的呂若瑟神父,父母親分別在一九七一年與一九八九年去世,但他當時無法返回義大利為雙親送別,只能流淚在台灣為父母禱告。直到幾年前回義大利家鄉探親,他的兄姐都已過世,大哥呂道南神父也長眠於宜蘭。在家鄉的弟弟妹妹希望呂若瑟神父返鄉安度晚年,但他卻婉拒:「在義大利已經沒有認識的朋友,對我而言是個陌生的地方,台灣才是我的家。」

呂若瑟神父目前擔任天主教靈會宗教法人、醫療法人董事長,每天早上晨禱後,會開車到長照中心、寒溪醫療復健中心、聖母護校等地巡視,並為工作人員加油打氣。尤其是聖嘉民啟智中心,不管行程多麼緊湊,他每天一定會造訪,呂若瑟神父說:「因為那裡的孩子都是我的寶貝,一百三十多位院生的名字我都記得。我天天都要和這些小孩擁抱。」傍晚回到總院後,他會前往安寧病患探視患者,甚至陪患者打牌。「在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都很忌妒,因為病人每天都在期待我來。」

呂若瑟神父說,以前的聖母醫院醫護人員人數少,大家相處起來像個家庭,但現在醫院的規模變大,反而像「公司」。不過呂若瑟神父每個月都會到各院所中心發放生日禮金,並致上親手寫的生日賀卡給員工。

結束訪談,呂若瑟神父起身,說明牆上掛著他在二○○六年與教宗本督十六世的合照。對神父而言,這是身為神職人員最重要的時刻。呂若瑟等義大利籍神父,終生在台灣無私奉獻,在早年台灣經濟和醫療不發達時,救助許多窮苦的身障孩童,至今高齡八十歲的他,仍持續在蘭陽平原協助身心障礙者。

當年他與許多義大利神父跨海來到台灣,幾乎沒有一位神父選擇回到義大利安度晚年,他們長眠於宜蘭,只因他們早已自認是台灣人。此時,該是我們回報他們的時候了。

後記
呂神父發出第一封「求救信」後六天,台灣竟有二萬多筆、高達一億二千萬元的捐款,希望能幫助義大利的武漢肺炎疫情。呂若瑟神父再發出第二封信,寫著:「謝謝台灣,捐款真的太多了,這真是一個好國好民的好地方。接著,更希望您也把滿溢的愛心留給我們自己在偏鄉的父老。」充分表達了呂神父內心的感激。

信末,他寫道:「真的要感謝天主當年把我帶到這裡來。 再次謝謝台灣。此時我更堅信,這就是我一生都想留在這裡的原因!」

讓愛在偏鄉的土壤裡萌芽──鄭明滿女士

一九四四年出生的鄭明滿,小學時因為父親生病,當時,馬仁光修士常送藥到她家,探視她的父親,安慰他病痛中的憂苦。她二十歲那年,父親病故,為了支持弟妹完成學業,她毅然決定到惠民醫院擔任護佐。

只有小學畢業的鄭明滿,其實不清楚護理工作的內容,於是她從零開始學習,從換藥、打針、消毒到手術。每當靈醫會外籍神父到偏遠離島義診探視病患,她就安分守己地手提醫師的出診包和藥品跟隨在後。每當她看見外籍神父們因為病人需要血,就立刻挽袖捐血;病人沒有錢付醫藥費、買營養品,他們就偷偷塞錢給病人,讓她不禁自問:連外籍醫師都如此真心地奉獻,身為澎湖人,難道我不該和他們一樣,多盡一點本分,來照顧自己的同胞嗎?

鄭明滿白天跟診,晚上利用時間閱讀護理和醫藥的書籍,秉持著「天使心、聖母手」的信念,以勤能補拙的毅力、自主學習,一路累積臨床技能和醫學知識,從門診、婦產科病房、一路做到手術室流動護士,讓這些外籍宣教醫師都極為賞識她。

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

一九九九年,惠民醫院病房轉型為以老殘照護為主的護理之家。大家暱稱「咪咪」的鄭明滿,是病患服務組組長,平日的工作就是為病患翻身、餵食、換尿布、洗澡、修指甲及剪頭髮日常生活的照護。鄭明滿總是彎著身子,抱著病人在做這些事,即使病人的口水流到她身上,也不以為意。

為體恤病人,鄭明滿常發揮巧思,改良長期臥床病人的照護用品,例如為約束帶縫上海棉墊,讓病人更舒適;在被子上加一床四角綁在床欄的方巾,免得病人踢被子著涼;對病房的要求則是必須乾淨得聞不到任何尿騷味。她也利用廣告紙、喜帖及牛奶罐的鋁箔片等,巧手佈置病房,更以她繪畫的天分,依病患的個性和不同的照護需求在床頭白板上為他畫上不同的圖案,還註明「我是OO阿公/阿媽 」、「請跟我說台語/國語」或「日語也能通」,讓新進人員及志工在照顧或探視時能溝通無礙。「她對於病患的貼心呵護,就是凡事都設想周到。」

平常鄭明滿和病人說話,就像和家人說話一樣溫和親切,病人會跟她撒嬌開她玩笑說:「咪咪一定是惠民的股東,要不然,怎麼會這麼投入工作!」全院上下都稱讚她是護理楷模,「有咪咪在,惠民就是老殘病人的天堂!」

無悔的選擇

四十多年的歲月奉獻,從青春到白髮,鄭明滿以院為家,全心奉獻給病人。即使為此蹉跎了婚事,她也無怨無悔。她安慰憂心的母親說:「我這輩子算是嫁給病人了。妳放心!我嫁對了。」如同早期的神父和修女一樣,她從沒打算退休,堅持要做到不能動為止。犧牲奉獻的精神讓全院同工都望塵莫及。

二○○六年她榮獲第十六屆台灣醫療奉獻獎。鄭明滿說,「人都會生老病死,有一天我也一樣需要別人的照顧,現在我有能力照顧別人,就是懂得珍惜」,因此目前還不打算退休,堅持要做到不能動為止;對於得到醫療奉獻獎,她卻一直謙讓,強調是眾人的抬愛,為了要去臺北領獎,讓她失眠好幾天的。

二○○八年,六十五歲的鄭明滿為了治療肺腺癌,不得不退休。病稍緩解,她又重回護理之家照顧病人。二○一二年,肺腺癌復發,三年後於春天安息了。身後,家人將鄭明滿的七十萬元積蓄捐贈給她深深繫念的惠民護理之家。這顆愛的種子,在經年累月的澆灌之下,漸漸萌芽,最後在台灣偏鄉醫療史上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