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序
書寫的懷舊
魯迅與版畫
尋找張愛玲
尋常百姓盞

作 者 作 品

瓷心一片:擊壤以歌‧埏埴為器
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
遠洋外貿瓷
沉船外貿瓷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尋找張愛玲和其他(AK0080)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張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10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90頁
ISBN:957134058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序書寫的懷舊魯迅與版畫尋找張愛玲尋常百姓盞



  魯迅與版畫

魯迅與版畫

當年台北大雁書店麻雀雖小,五臟皆全,除了出版經典系列作品,如何其芳、馮至、卞之琳、及辛笛等五四作家詩文集外,其中一項夭折理想,就是出版魯迅多年收集並印行的木刻版畫集。然而今日回顧往昔,許多惋惜卻依然不能掩蓋當初出道的興奮與鋒芒。記得我專程從香港搜購回來一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魯迅編印畫集輯存》,簡直如獲至寶,攜回台北與友人反覆把玩觀賞,同時更沉醉於把它公諸於世,與人共享的憧憬。

這種心情,和魯迅當初編印這些外國版畫介紹給中國的心情是一模一樣的。記得一九三六年,魯迅以「三閒書屋」名義在上海出版德國女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Khe Kollwitz)的《版畫選集》時,除了他和珂勒惠支的好友亞格納斯.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作序(茅盾翻譯成中文),魯迅選畫並作序目外,最令人觸目驚心的卻是封面內頁的八個字--「有人翻印,功德無量」,這種對藝術的無私奉獻,有如宗教捐印佛書般的功德,從今日台北的實利出版觀念看來,簡直匪夷所思。然而,這豈不就是文藝工作者所遺存下來一絲微弱而真摯的光芒麼?魯迅一共選了廿一幅珂勒惠支版畫,包括石刻、木刻及銅刻,其中有系列性的是以霍普德曼劇本《織匠》作題材(石刻及銅刻)七幅,以及德國有名歷史連環圖,描述一五二四年《農民戰爭》(Bauernkrieg)的七幅銅刻。珂勒惠支的版畫非常具有震撼性,那是一種人類在社會悲劇與命運交雜下的爆發反應,非常適合魯迅進行現實主義的反抗鬥爭主題。珂勒惠支創作主題也就包含這兩大方向,她早年集中在反抗,晚年卻沉浮在母愛、母性的保護、救濟,以及死亡。

有一次史沫特萊問珂勒惠支:「以前妳用反抗的主題,但是現在妳好像很有點丟不開這死觀念?」珂勒惠支以一種深以為苦的語調回答說:「也許因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這是很有趣的美國人永遠都不能辯證的兩面,去觀想鬥爭與和平、誕生與死亡、或者是慈悲和憐憫。表面看來,有些人是一天天的老去,其實卻是智慧與認知一天天的茁長。

也就是這種生與死強烈對比的體認,尤其是珂勒惠支以一個女人所表達的母愛,驅使魯迅在一九三一年左聯五烈士的柔石遇害後,把珂勒惠支的一幅木刻畫〈犧牲者〉寄去給當時創刊不久後隨即又被停刊的《北斗》創刊號上發表,這是珂氏木刻連環畫《戰爭》的第一幅,也是她的版畫被介紹來中國的第一幅。魯迅後來在〈寫在深夜裡〉的一篇散文內這樣說:「有一幅木刻畫,是一個母親,悲哀的閉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這幅木刻畫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紀念……當時的報章上毫無記載,大約是不敢,也不能記載,然而許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間了,因為這是常有的事。只有他那雙目失明的母親,我知道她一定還以為她的愛子仍在上海翻譯和校對。」

這真是一字一淚的人間控訴啊!我曾經看過這幅版畫,畫內赤裸的母親,好像一無所有,唯有的是雙手捧上被犧牲的孩子。在木刻泛白的眼神裡,我不知道她是悲哀的閉上眼睛,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無語問蒼天?

按照魯迅惜才的個性,那種悲憤心情,猶如早年以秋瑾遇害寫的短篇小說〈藥〉一樣,如出一轍。一九三六年,也就是魯迅逝世的一年,他同樣給左聯五烈士另一的白莽(殷夫)遺著詩集《孩兒塔》作序,內裡更說:「這《孩兒塔》的出世並非要和現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是有別一種意義在,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他這種愛惜、保護、提攜年輕藝術家的風度深深感動著我。同年十月八日,也就是逝世前的十一天,他抱病赴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有一張照片,現在已成為魯迅生前最後一張的經典照片了,拍下他和四個木刻青年藝術家促膝細談的情形。四人彎身前傾期待魯迅的指導鼓勵,他目光凝視前方,似在沉思,似在展望,好像所有過去和現在,都代表著肯定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