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推薦序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
觀心自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要
在疫病中生起智慧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時空迴游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這個動盪的世界
抬頭看二十九次月亮
人來人往


健康的修煉(CM0027)──在病苦中生起智慧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作家作品集
作者:陳琴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1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3976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推薦序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業的因果

  生病也是一種業染,生何種病必定是因為造下何種因; 傳染病的流行也一樣,它是集體造下一個共同的業因所集結而成的果。

【每一個行為、念頭都是業,也都有果報】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造業、造業,但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造業,業是什麼?我們總以為造業就是造孽,不是好事。我在報社工作,常聽到人家批評:「你怎麼在從事造業的工作?」在佛法中,對於業的觀念並不是這麼籠統的。每一個行為、念頭都是業,也都有果報。
業可以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是因為善因的作為,導使人得到快樂或正面的後果。
惡業:是因為惡因的作為,導使人得到痛苦或負面的後果。
無記業:也就是不善不惡業,因為它的因非善非惡,導使人得到非苦非樂的中性後果。
一個業行的形成包括幾個階段,從起念、行動到行動過後,對於業行的完成都有影響。例如動個搶劫的念頭,這是個惡念,緊接著是行動,在行動的過程是否造了殺業,最後是行動之後得手了沒?後悔了沒?業報就像是法官審案一般,從動機到犯案之後的悔意,都會影響到刑度的輕重;業報是根據因果律則而運作,根據人的起念、執行到完成的強度,所造的業強,果報亦強。
業行也是一種合成的,因此當我們起一個念頭時,可以觀照它是不是有正面的或是善的動機,這個動機強不強,執行的時候是不是有強烈的情緒或是全心全力。如果是善業,在執行之後是不是有將此善業迴向一切有情;如果是惡業,是不是有良心上的痛苦和悔意,這些念頭都會直接影響到果報。

【行十善業,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業必須有造作者,人造作業的方式有兩種形式:一是思業,一是思已業。
思業:指還在動念頭未付諸執行的業。
思已業:指念頭已經結束了且付諸行動的業。
從人體身口意的媒介來看,思業指的就是一般常說的意業,思已業就是指身業和口業。我們常聽人說到:「不要再造口業了。」這可以理解就是不要再罵人了,知道口是一個造業的媒介。但造口業不一定是壞的,說好話、愛語則是善業了。身業容易理解,就是指身體所造作的行為。至於意業,則一般人較不能理解,光是動念頭也會招到果報嗎?
在佛教中有所謂十不善業,這十不善業分別是──
身業有三:殺生、偷盜、邪淫;
口業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意業有三:貪欲、瞋恚、邪見。
一個佛教徒要儘可能遠離這十不善業,也就是相對的行十善業。
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佛陀對龍王說法: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道業。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這段佛陀的教誨,以一句話涵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人之貧富貴賤,是前世所造的業感所致】

唐朝元和年中,白居易出守杭州,入山禮謁鳥窠禪師,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三歲小孩也知道這麼說。」鳥窠禪師說:「三歲小孩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說來容易做來難。今天會有這樣的結果,就是過去種下的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生病也是一種業染,生何種病必定是因為造下何種因;傳染病的流行也一樣,它是由於集體造下一個共同的業因所集結而成的果。
《那先比丘經》中,舍竭國的國王彌蘭陀問那先比丘:「尊者,究竟是什麼緣故,世人都生得不同--有的長壽、有的夭折,有的健康、有的多病,有的貌美、有的醜陋,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富貴、有的卑賤,有的聰明、有的愚蠢?」
那先反問彌蘭陀王:「陛下,一樣叫果物的有很多,為什麼其中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鹹、有的辛、有的澀?」
彌蘭陀王說:「尊者,那是因為所栽種的種子不同,後天的調理照顧有各有異呀!」
那先說:「陛下,人也是一樣呀!人因宿昔所造的業因不同,他所結的業果也不同,因此有的人長壽有的人夭折,有的人健康有的人多病,有的人貌美有的人醜陋……。陛下,佛陀說過,隨個人所作的善惡業,當得到相應的果報,人之所以有貧富貴賤等等的不同,這些都是前世所造的業感所致。」彌蘭陀王聽了後連聲讚嘆:「善哉!善哉!」

【舉心動念之間,意業是最重要的修行】

由於因果律而有所謂的業,業就是指人所造作的行為及其果報。瘟疫的產生,佛教徒會從業的觀點來看待,它是由於某種行為的造作產生的結果。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意業才是最重要的,身口清淨並不難,意要清淨,則是屬於修行非常細微的部分。《地藏經》說:
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因為人的根本習氣是貪瞋痴,動的念頭都不離這三種層次。修行人必須觀照到意業是否清淨,包括在做夢的時候。做夢對一般人而言,是昏沉中念頭的流動,對修行人而言,仍屬自己動念的範圍,白天似乎修得很清淨,晚上做夢時吃肉喝酒,則代表自己的潛意識中還有這些念頭,隨時可能發為行動。如果這一點不能突破,也就是意業不清淨,代表一些修行尚未過關。業的清淨是指身口意三業都清淨,而且貪瞋痴的習氣必須斷除。

修心語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業的清淨是指身口意三業都清淨,而且貪瞋痴的習氣必須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