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原來,這才是日本:做決定很迅速、生活成本不高、愛上臺灣環島……野島剛的34個文化深度探索
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五十歲的一人旅,從「吃」進入一個國家、一段歷史、一種文化的奇妙田野探訪
看見不一樣的日本:「高級國民」引發階級對立,獲勝之道講求美學,不讓座是怕被嗆聲或婉拒……野島剛的46種文化思索與社會觀察【作者燙銀簽名+給台灣讀者的感恩祝福金句】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原來,這才是日本》:+《看見不一樣的日本》限量套書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野島剛由小見真的文化觀察(LWH0007)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人生散步
作者:野島剛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2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6991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戀愛天國——江戶

    人們一般會認為,越是古老的時代,社會就越封建,當時的人也越保守。然而,事實並不一定如此。最近人們發現,越是在久遠的年代,人們反而越能開放自由地享受戀愛。

    特別是江戶時代的戀愛觀,更是遠遠超前於當今東京男女的觀念。

    與現代人不同,江戶時代的大多數人都是把戀愛和結婚分開考慮的。武士、商人、農民都有自己所守護的家園、商店和財產。所謂結婚,是一種財產傳承的手段。婚姻關係會在門當戶對的家庭之間產生,並由父母包辦。

    另一方面,戀愛則是娛樂的一種。色戀是風流,戀愛是情趣,也是消遣。江戶時代的戀愛是從雙方初次見面開始的。讀過《源氏物語》之後,我發現在平安時代的戀愛中,男女雙方在婚前不能見面,只能靠媒人的描述和世間的傳言瞭解對方的長相,再開始追求對方。而在江戶時代,雙方初次見面才是戀愛的起點。一般來說,都是男性主動追求女性。但與現代社會不同的是,當時人們的性觀念要比當今自由得多。

    在江戶時代被禁止的,只有妻子的出軌行為,未婚男女與已婚男性的出軌都是被認可的。比如,婚前性行為並不是一種禁忌,只要雙方你情我願,就能成為一種日常行為。實際上,同性戀也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描繪男同性戀之間行為的「春畫」銷量就十分可觀。(買這種畫的人是男是女,就不得而知了。)

    在江戶時代,戀愛中最重要的是容姿,家庭背景並不是人們關注的物件。這是因為,「性行為=結婚」的觀點並沒有正式樹立起來。雖然在結婚時,家庭背景會受到重視,但這與性行為並無關係。江戶時代的戀愛比現代還要奔放得多。

    另外,已婚女性的出軌行為得不到社會認可,是受到了重視血脈傳承的日本文化的影響。能夠繼承家業的,只有傳承了家主(丈夫)正統血脈的兒子。而在當時,還沒有出現確認孩子與父親血脈關係的方法,所以妻子的出軌行為是被禁止的。

    有一段時間,社會曾就此事展開過討論,為日本人混亂的性生活敲響了警鐘。但日本人的性生活自古以來就很混亂,在東亞各國之中,日本也是性自由的「發達國家」。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儒教倫理觀的影響只停留在了日本的武士階層,並沒有傳達到庶民與女性之中。我上大學時曾和香港與臺灣的女孩交往過,她們的貞操觀非常保守,令我十分困擾。遺憾的是,我無緣和大陸的女孩交往,所以不瞭解她們的觀念。

    在日本,性是十分開放的。從江戶到平成,這一點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在外國人看來,這樣的日本人是不是會顯得很奇怪呢?

  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並不討厭這樣性開放的日本。

靦腆的日本人

  日語中有一些詞語很難翻譯成中文,「靦腆」便是其中之一。在中文裡,可以把它譯為「害羞」、「羞怯」,但總會令人感覺有些不對。對於日本人來說,「靦腆」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感,而中國人會很難理解這種特質。

  在日語中,「靦腆」的詞源意為「齜牙」,是一種向對方表示敵意的行為。然而不知何時,它卻變成了害羞地露出牙齒、保持低調的意思了。

  日本人並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自己和外國人都知道這一點。因此,外國人經常會誤認為日本人在「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是令人「不知道到底在想什麼「。但是,日本人絕不是懷著惡意去隱瞞自己的想法的。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誤解,就是因為外國人並不理解日本人「靦腆」的特質。

  日本人認為,向他人傾訴自己的感情可能會成為一種強迫對方表示同感的行為,這樣做十分失禮。和他人接觸時,必須要考慮到對方是如何接受自己的感情的,要尊重對方的立場,甚至要給予他人「過於」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日本社會中,出於「靦腆」而不向對方表明自己主張的行為,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體貼的表現。這樣的人會得到很高的評價。

  明治時代的文豪太宰治在寄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在給『文化』一詞標注假名時,使用『靦腆』的讀音再好不過了。(省略)考慮他人的感受,敏感地體會到他人的寂寞、孤單與難處——這就是體貼,是一個人最優秀的地方。如果一個人懂得關愛他人,那麼他的表情一直都會是『靦腆』的。(省略)我認為,這才是『文化』的本質。」

  對於擁有過剩的自我意識、情感異常敏感的太宰治來說,這段話非常具有代表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宰治是一種典型的日本人。他擁有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卻不希望這些事情被別人知道。

有一次,在一家雜誌社的策劃下,身為暢銷作家、登上人生頂峰的太宰治和一名非常受歡迎的女演員進行了談話。

來到採訪現場的太宰治頭髮凌亂,褲子打褶,打扮寒酸。他並不貧窮,之所以故意這麼做,就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錢。

透過「靦腆」這種態度,人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日本文化中的諸多方面。瞭解「靦腆」的情感,是瞭解日本的關鍵要素之一。

「愛哭」的日本人

    眼淚共分三種,一種是為了防止眼乾而分泌的眼淚,一種是異物進入眼中時反射性流出的眼淚,還有就是感情所帶來的眼淚了。

    我經常會哭。特別是在看電影、讀小說時,一不留神就會淚流滿面。和我一起看電影的人經常會被我流淚的樣子嚇到。但是,我並不會因為人際關係而落淚。年輕時,即使是被女友甩了,我也沒有哭過。

    對於哭泣這種行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眼淚是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海洋生物登上陸地後,為了適應陸上生活,就要保持眼睛的濕潤。因此,人體會帶有淚腺這一器官。據說,眼淚的成分與在身體中流動的血液非常相似。

    達爾文並不認可眼淚的重要性。關於因感情而流出的眼淚,達爾文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在幼兒階段尚未掌握語言,所以要透過「非語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隨著一天天長大,孩子哭泣的次數會逐漸變少,這是他們掌握了語言、能夠借其表達自己感情的結果。

    沒錯,達爾文的觀點是:「哭泣是一種退化。」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開始相信這種理論。

    在日本關西地區的兵庫縣,一名議員被曝光私用公款。他在記者會上嚎啕大哭了幾十分鐘,一直辯解說自己沒有做壞事。這段錄影的點擊率也在網上一路飆升。

    有意思的是,國外媒體把這名嚎啕大哭的縣議員當作了「愛流淚謝罪的日本人行為的象徵」。

    外國人常說日本人面無表情,不會把感情表現在表情和動作上。歐美人甚至還說:「日本人就像是戴著面具一般面無表情。」但是,歐美人反而不會在公共場合流淚。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無法控制自己感情的表現,是件非常丟人的事情。而在日本,人們往往不會去責備在公共場合哭泣的行為。不僅如此,這種行為還會被認為是一種發自內心地反省與謝罪的表現,有時能夠得到人們的同情。

    再來看一下這名兵庫縣的議員,他在哭泣時的表現有些太過誇張了,所以人們不僅沒有認為他在反省,反而覺得他招致了社會混亂。因此,議會也對他發出了辭職勸告。

    人們都覺得日本人與以前相比更加愛哭了,歐美媒體也紛紛從「愛哭的日本人」的角度報導了這一事件。

     但在我印象中,與十年前相比,日本人其實是變得不再輕易哭泣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由於使用毒品而被捕的酒井法子向公眾道歉時的場景。她在記者面前沒有流一滴眼淚,只是深深地低下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種爽快的姿態給人們留下了較好的印象。要是在三十年前,她可能需要淚流滿面地乞求人們的原諒,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奇襲珍珠港的前一年——七十多年前的一九四?年(昭和十五年),民俗學者柳田國男曾表示:「近年來,人們明顯變得不愛哭了。」柳田認為,與昭和初期相比,明治初期日本人中的「愛哭鬼」要更多一些。
    如果柳田能對現代的日本社會加以觀察,那麼他又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型」和日本文化

    小時候,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成為一個守規矩的人。」實際上,他們也都在以身作則。學生在打招呼、行早禮、表示感謝的時候,一旦沒有照規矩做,就會受到批評。嚴格遵守規矩的學生總是能得到「優」的評價。

    在日本文化中,「規矩」這個概念擁有十分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日本人很喜歡「規矩」,日本文化中的「規矩」也會給社會帶來了有形和無形的深遠影響。例如,日語中有「心、技、體」的說法,這就是守規矩的理想典範。無論是能樂、歌舞伎、舞蹈、書法、茶道等「文之文化」,還是劍道、柔道、弓道、空手道等「武之文化」,這一點都是共通的。

    在日本文化中,「形態」(日語用「形」來表示)和「規矩」(日語用「型」來表示)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區別。一種事物的形態長時間持續下來,就會形成規矩,昇華到文化的領域之中。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與試圖儘量多地引入「無形」元素的中華文化並不相同。

    日本人比較擅長的花樣滑冰、體操等項目,就可以歸到重視規矩的一類運動之中,所以日本選手容易獲得較好的成績。

    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中的「規矩」存在於一個民族所共有的潛意識之中,它能超越時代,超越歷史,超越環境,超越社會變遷,超越政治權利,在長時間中保持不變。

    最近,我在電視上看相撲比賽直播時,聽到一名解說員感歎目前日本的橫綱級相撲都是蒙古選手,他把原因歸結為:「蒙古人強就強在無拘無束,這一點和日本的力士不同。」

    但是,我對這句話並不完全認同。因為,大相撲是一項能夠象徵日本文化的比賽和傳統藝能,它本身就非常注重規矩。

    大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從賽場上的勝敗、表演的形式,到力士的訓練和生活,都有著嚴格的規矩。暗中使壞的想法與迎合時代的行為都會被人認為是壞了規矩,定會受到批判。

    已經得以完善的規矩是不會簡單地允許那些耍小聰明的做法出現的。因此,雖然很多來自蒙古的年輕選手進入了相撲界,發揮著日本人所不具備的力量與進取精神,但他們也都是在規矩的約束之下做到的,絕非無拘無束。

    所以,將日本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解釋為「無拘無束」的說法無法令人信服。這些蒙古力士都是在大相撲的約束範圍內發奮努力並且最終獲勝的。對於這一點,應該給予正確的評價,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句「無拘無束」作出結論。

    日本社會中存在著很多規矩。在外國人看來,可能會顯得「思想僵化」、「循規蹈矩」。不必說是外國人,就連日本人自身都感受到了這一點。但是,理解「規矩」有助於外國人理解日本社會。無論怎麼說,日本人是一個喜愛規矩勝過一切的民族。

日本的「山伏」

    在日本,有一類人被稱為「山伏」,即山中的修行者。他們在山裡跋涉、在瀑布下靜坐,進行著艱苦的修煉。此項活動興起於十世紀,在日本傳統的山嶽信仰中融入了佛教元素。明治維新時期遭到禁止後曾一時銷聲匿跡,在戰後又得以復活。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把它當成了一種週末的運動,山伏的熱潮正在悄然興起。

    最近,我採訪了一位熱衷於山中修行的中年男子,問他為什麼會成為山伏的一員。這名四十多歲的公司職員對我說,山伏的修行「既艱難,又辛苦,總會感到口渴。夏天酷熱,冬天寒冷,不會讓人感到絲毫愜意。」然而在艱苦的修煉之後,總能獲得非常寶貴的東西。

    山伏長時間在山裡行走,從數小時到數天不等。這會讓他們變得沉默寡言,並逐漸忘卻日常瑣事。到了後來,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正在行走,腦海中變得一片空白。這種狀態被稱為「無我」或 「無心」。

    在山伏的修行之路中,有一個詞語叫做「擬死再生」。長時間的登山、踩火、瀑布衝擊等艱苦修煉能夠讓人進入一種近似於死亡的狀態。在這裡,人們能夠洗去心靈的污垢,重獲新生。

    受訪男子已經結婚,妻子非常支持他在山中修行。每次下山之後,他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為人也變得親切和藹起來。即使遇到了問題,也不會再歸咎於他人。

    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傾向於把問題歸咎於上司、職場、同事、客戶身上。如果人們能像山伏那樣獨身面對自然,堆積在心中的污垢也許就能得到淨化。

    山伏的裝束很有講究:手中的念珠代表著不動明王的利劍,身前的梵天顯示著修行者的等級,腰上的鹿皮則象徵著佛的坐騎——獅子。

    和山伏相關的詞語也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法螺貝」用來指代「吹牛的人」,「修驗者」中的「驗」字被用在了「迷信兆頭」的短語中。另一個經常使用的說法就是「成為天狗」,意思是「洋洋自得」。

    受訪男子告訴我,天狗的打扮與山伏相同。所謂「成為天狗」,是指那些忘記保持謙遜的山伏的鼻子會逐漸變長。山伏並不應該感覺自己高人一等,而要把自己獲得與領悟的東西返還給大眾。若不如此,就會成為天狗。因此,山伏在山中修行時,總會為朋友與家人的安定和人們的幸福祈禱。

    聽到這裡,我不禁感到一草一木中都蘊含著神靈。本次採訪給我的感覺是,與宗教相比,山伏在更多地追求一種置身於大自然中的「精神療養」。

    山伏並沒有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那樣的宗教典籍,也與因地區、流派不同而各異的般若真教、真言等經典不同。與在頭腦中冥思苦想相比,山伏更傾向於通過身體上的修煉來深刻地領悟教義。

    無論是工作還是人生,都存在著許多與山伏修行的相通之處。人生的浮沉就像是山路的起伏。在遭遇困難時,可以想像自己正面臨著一段險峻的山路。我也想嘗試一下山伏的修行,希望「山伏精神」能夠幫助我緩解大量稿件臨近交稿期的苦惱。

便利商店中的茶葉蛋

日本流行的便利商店文化被原原本本地移植到了臺灣,遍佈在臺灣各地。有統計顯示,臺北的便利商店數量與人口的比例要遠遠高於日本。當我聽說就連阿里山的山頂附近都設有便利商店時,不禁十分驚訝。

比較兩地的便利商店,能夠最直觀地感受到的不同之處便是走進店裡時聞到的氣味。在臺灣的便利商店中,有一種日本便利商店所沒有的產品——茶葉蛋。它就是氣味的來源。

將煮熟的雞蛋的殼壓出裂痕,再用加入了八角和鹽的烏龍茶慢慢煮透。這樣一來,從蛋殼裂縫中滲入的烏龍茶就會在白色的蛋清上留下玄妙的花紋,就像是中國哥窯的陶器一般美麗。

    哥窯瓷器的斷紋與其接近於乳白色的青瓷表面非常相配,蘊含著一種情調。斷紋共分兩種,粗者謂「鐵線」,細者謂「金絲」。茶葉蛋乳白色表面上的花紋也十分美麗,用「茶絲」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八角的香味最能激發人的食欲,其味道既特別又濃烈,一走進臺灣的便利商店就能聞到。要是在日本的便利商店中聞到這種味道,顧客一定會感到吃驚。

    我問過臺灣的朋友:「你們不會在意便利商店裡的氣味嗎?」對方卻認真地回答道:「便利商店裡根本就沒什麼氣味呀。」令我不禁啞然。可能是他們從小就習慣了這種味道,感覺它就像空氣一般自然。不知日本是不是也存在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獨特味道。下次,我要問一問外國人這個問題。

    據稱,茶葉蛋發源於中國的江南地區,後來傳遍全國,在臺灣也成為了國民食品之一。我在日本也試著做過茶葉蛋,可如果一次做的數量不多的話,就無法保證味道。在家裡做茶葉蛋比較麻煩,還是在店裡買既方便又便宜。
    關於蛋類的吃法,日本人完全比不上中國人。在中國的菜市場中,雞蛋、鴨蛋、鵪鶉蛋等大大小小的蛋類一應俱全,僅是雞蛋就會按大小、產地區分開來。按烹製方法分,更是有皮蛋、鹵蛋、熏蛋等等。說起中國沒有的日本獨特吃法,也就只有將生雞蛋打在熱騰騰的米飯上,再拌上醬油這一種了。

    日本的便利商店裡都是沒有任何味道與氣味的,這也是其賣點之一。在這個人工打造的空間中,擺滿了包裝好的食物。而臺灣的便利商店中則加入了菜肴。當然,日本的便利商店裡也會銷售肉包子、香腸等食物,但它們都被密封在容器之中,氣味不會散發出來。

    文化是會傳播的,但它在不同的地區扎根時,必然會融入一些外來的成分,或是出現自我進化。在思考現代文化的傳播時,臺灣便利商店的茶葉蛋便是一個很好的材料。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