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書評:虛擬世界情報戰爭的堡壘
新聞報導 1
新聞報導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天使與魔鬼
大騙局
失落的符號
地獄
丹.布朗羅柏.蘭登系列四書: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失落的符號+地獄
達文西密碼

譯 者 作 品

戰山風情畫
野火
走音天后
間諜橋上的陌生人
重生三部曲套書(重生、門中眼、幽靈路)
十二月十日
諾拉‧韋布斯特
分手去旅行
苦甜曼哈頓
重生

推理科幻

【類別最新出版】
萬相之王(第四十三卷):天命之子
萬相之王(第四十四卷):群雄戰魔
萬相之王(第四十二卷):高層議事
萬相之王(第四十一卷):奪龍之際
萬相之王(第四十卷):水龍牙劍


數位密碼 (AI0089)
Digital Fortress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推理科幻
叢書系列:藍小說
作者:丹‧布朗
譯者:宋瑛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25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57134317X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評:虛擬世界情報戰爭的堡壘新聞報導 1新聞報導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評:虛擬世界情報戰爭的堡壘

◎文/ 馮品佳(交通大學副教務長)

自從《達文西密碼》橫掃世界暢銷書市,作者丹‧布朗已然成為通俗小說新的流行教主,以結合偵探小說、歷史小說、驚悚小說、乃至於密碼學的混搭文類,提供通勤族群、穿梭於機場港口的旅行族群、或是需要睡前溫和刺激的上班族群一個腦力激盪的文本空間。但是早在《達文西密碼》為羅浮宮吸引了更龐大的訪客人潮之前,布朗就曾以美國本土以及西班牙的跨國背景,在《數位密碼》(Digital Fortress, 1998)這本科技驚悚小說中,建構出一座虛擬世界情報戰爭的堡壘,並且紀錄這個虛擬堡壘瀕臨崩解的危機,提供了好萊塢式的閱讀娛樂。

就情節而言,《數位密碼》集結了諸多好萊塢的熱門元素,包括俊男美女的纏綿愛情以及爾虞我詐的諜報故事,讓觀眾卅讀者在超快的節奏中得到感官上替代性的快感。例如小說中完美的男女主角大衛與蘇珊,提供了娛樂作品不可或缺的愛情與動作情節。尤其是大衛在安達魯西亞追尋密碼金鑰的過程,充滿電影性的視覺特質,使得這位語言學教授搖身一變成為不情願卻又身手不凡的007。至於蘇珊雖然身為數學博士及密碼專家,在小說中的最大功能仍然有如絕大多數情報偵探電影的女性角色,以作為男人們凝視慾望的對象為主,同樣強調她的可看性。

而小說的取材也是好萊塢最愛的國家陰謀主題,以電子資訊的隱私權與所有權為主軸,探討數位世代最私密的人權議題。小說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利用具備超級解碼功能的譯密機暗中監控全球虛擬世界的情報資訊,希望杜絕恐怖行動與不法情事,卻遭到不以為然的日裔密碼學家以無法破解的程式威脅,最後甚至幾乎讓國安會機密資料庫成為駭客天堂,小蝦米挑戰大鯨魚而造成的數位權力掌控的逆轉,證明數位堡壘的脆弱可侵,雖然訴說的是數位高科技的情報戰,而國安會的失利正應驗了古老中國的俗諺:「終日打雁,卻被雁啄了眼睛。」

國安局失敗的主因則來自人性最原始的貪慾,而以副局長史卓摩為代表性人物。這個情報戰場的老兵自以為謹守愛國、榮譽與廉潔的原則就足以成為電子資訊的守門人,可以任意探索私密信件、甚至消除異己。殊不知自己其實是有缺陷的守門人,不但專斷固執,而且為私情私慾所矇蔽,以致落入萬劫不復的陷阱。作者企欲指出有缺陷的守門人才是災禍恐怖的根源,而史卓摩則是高科技監控天下的美國「老大哥」的隱喻,凸顯出小說一再出現的疑問──「誰來監督守門人」──高度的尖銳性。而這個引自古羅馬詩人朱文那爾(Juvenal)諷刺詩的問題,不僅是小說中辨識敵我的通關密語,更道出平民百姓對於中央政府以反恐為名、建立警察國家為實的白色恐怖行為之質詰,以古喻今,格外貼切,也極為符合諷刺文學的精神,可謂出身英文教師的作者之一大巧思。

《數位密碼》的情節安排中的另一巧思則是日裔密碼學家丹角苑正這個重要的配角。丹角因為母親受到核污染而天生殘缺殘,因而帶出的長崎與廣島核戰的歷史背景。他不究既往,加入國安會捍衛資訊安全,卻又不屑國安會以譯密機侵犯隱私,設計將解碼之密藏在核戰的歷史知識之中,逼迫當年以終止戰爭為名實驗核子武器的美國後裔面對科技不當發展的致命後果。丹角臨死前奮力伸出殘缺手指,再度提醒殘害他的美國人必須正視他受創的身體、乃至於不堪入目的過去,方能解開密碼,也才能避免歷史的重演,可謂小說中唯一具有知識分子風骨的角色。至於小說最後丹角生父的出現雖然牽強,但是與序曲首尾呼應,或許也能稍稍傳達輪迴業報的哲學思想,為高科技虛擬世界的電子戰爭注入一絲東方主義的情調。

(本文原載於 2005-07-17/聯合報/C4版/讀書人 書評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