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序1
序2
序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報導

作 者 作 品

光天化日:鄉村的故事
新郎
池塘
好兵
戰廢品
自由生活
哈金四書:新郎、好兵、池塘、瘋狂
落地
南京安魂曲
背叛指南

譯 者 作 品

等待(十五周年紀念新版)
新郎
池塘
新郎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乩童醫生
查理橋的象
我沒有你們所有的
咆哮山莊(精裝版)
我們,再次重逢的世界


等待(AA0057)
Waiting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哈金
       Ha Jin
譯者:金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8月22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3202x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1序2序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報導



  報導

 

哈金選擇背對祖國

.文/徐淑卿

等待,常常是人們證明愛情的方式。中國人都熟悉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的傳奇,傳統中國社會標榜的貞節牌坊,也無非是用一種光環遮掩等待的絕望。來自中國大陸、現在美國喬治亞州艾莫里大學教授寫作課程的哈金,也以英文創作了一個關於等待的長篇小說《等待》〈中文版由時報出版〉,並分別獲得去年美國「國家書卷獎」與今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可是哈金所描寫的等待,並不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相反地,哈金在男女主角 18 年的苦候中,看到的是人的精神如何在等待過程中一點一點地變得扭曲、空洞,最後終於失去了愛人的能力。這部小說的原型,是哈金在山東大學當研究生時聽來的真實故事。不過哈金在寫這部縱貫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小說時卻還有另一層無關等待的寓意,哈金認為:「革命製造的往往是恨而不是愛,人們常在革命的過程中被剝奪了愛、人性與創造的能力。」

哈金本名金雪飛, 1956 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他在文革時期曾在人民解放軍服役五年六個月,而後就讀黑龍江大學英語系與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並於 1992 年獲得美國布蘭戴斯大學博士學位。哈金說,比起下鄉來,當兵在當時似乎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不過現在想來,當時沒有機會看什麼書,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唯一慶幸的是多了一些親身體會的寫作材料。出國前只寫過一些詩歌的哈金,最初在美國的學院裡研究的是葉慈與龐德,他原本打算學成之後回中國教書,不過天安門事件改變了哈金的決定,他決心留在西方,並選擇以英文寫作在英美文學界闖下一席之地。哈金說,他也是解放軍出身的,看到野戰部隊拿槍打老百姓,對他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用英文創作是一個理性的抉擇

許多作家都曾形容創作對自己是一種不得不然的驅力,宛如生命的魔咒。可是哈金和寫作的關係似乎就理性得多。哈金說,創作的時候他也常經歷一個故事在心裡成長,使你坐立不安直到一吐為快才稍獲喘息的過程,不過如果要他解釋何以自己最後選擇創作這條路,他認為主要還是因為「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天安門事件發生後,他已經決定不回去了,但是要做什麼他還拿不準,經過一年多的考慮,他選擇英語創作。哈金說,選擇英語創作是一條很冒險的路,也很可能是一條死路,但是如果把生死置之度外,也就無所謂了。哈金說,在美國謀生不難,但是如何讓生命活得有價值就很難了。當他開始創作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把握,反而是太太對他充滿信心,而在寫作過程中他也經歷了許多具體的困難,不過他還是一點一點地去做,並沒有考慮市場的風向與發表的問題。

在《等待》之前,哈金曾出版的英文創作包括詩集《於無聲處》、《面對陰影》,短篇小說集《辭海》、《紅旗下》、《新郎》以及長篇小說《池塘裡》等等。這些作品雖然使他在文壇有了一些聲譽,同時也使他獲得寫作課程的教職,不過還是到了《等待》,才讓他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作家。

哈金說,用非母語寫作當然有它辛苦的地方,有時會有拿不準以及乏人請教的苦惱,而且中國題材也不是那麼容易受重視,不過在美國也有一些好處,如果一本書是好的,也許未必會受大出版社青睞,但總有一些小出版社會提供出書的機會,而且非美國人用英語寫作,總還是會讓你顯得有些不同。

帝俄時期作家才是寫作的根源

開始用英語創作之後,哈金就不再寫中文作品了,即使《等待》出中文版,哈金也不願意自己翻譯,哈金的理由是,用英語寫作已經走遠了,如果再進到中文裡頭,怕出不來。或許可以這樣說,當哈金決定用英語創作的時候,他就成為一個「背對」祖國的人。所謂的「背對」並不是意味著離棄,而是他企圖擁抱的是一個更具世界性的東西。其實哈金受中國文學的影響非常少,就小說而言只有魯迅,而在詩歌方面則多一點,可以追溯到唐詩宋詞這些源頭。哈金說,嚴格說來帝俄時期的作家如果戈里、屠格涅夫、契訶夫等才是他寫作的根源,而且不僅他是如此,像魯迅與蕭紅其實也分別受果戈里與屠格涅夫影響甚深。

哈金認為,文學其實是人類共有的,不應該分東方西方,不過選擇哪一種語言寫作,則必然會使你被分類到不同的文學傳統去。哈金說﹕「文學史是非常殘酷的,當你選擇哪種語言時就已經被決定了。」哈金指出,中國和西方不太一樣的是,西方有納布可夫等非英語國家出身的作家以英語寫作的文學傳統,但是中國文學界對此卻相當排斥,因此他開始用英語寫作時就已經想到中國文學界不會把他當成中國作家,但是當《等待》被北大教授劉意青批評為充當美國傳媒醜化中國工具,而使這本書在中國大陸出版的計劃告吹時,預感成真的哈金還是覺得非常不痛快,他認為這種評論就如同文化大革命時期貼大字報式的口誅筆伐。

未來的寫作將以美國為題材

從希望以創作在西方社會生存下來,到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等多項肯定,哈金的收穫也許已超過他當初的預期。不過哈金對於自己未來的創作還是小心翼翼。他說,每寫一本書對他來說都像是經過一番格鬥,有些人以為得獎已經使他建立一個作家的條件了,但其實得獎並不能解決下一本書寫作的困難,尤其是每個人都等著看你交出來的東西。更何況,哈金說,他當初為自己所設定的努力目標是文學,而非得獎。

再完成一、兩篇以中國為題材的作品後,哈金將會開始寫與美國有關的東西。哈金記得有一次他到哈佛燕京圖書館,看到許多乏人問津的中國文獻資料,當時還沒有開始寫作的他,湧起了一種如何將歷史轉換成文學的強烈念頭,希望能一輩子寫些中國題材的東西。可是現在,「那麼久沒有回去了,天長日久的,中國變了,我也變了,我對中國已經逐漸陌生,所以未來還是會寫些以美國為題材的作品吧。」

──本文原載於2000/08/31中國時報開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