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大師語錄
書評

作 者 作 品

巴黎隱士:卡爾維諾自傳
馬可瓦多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分成兩半的子爵
不存在的騎士
看不見的城市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帕洛瑪先生
命運交織的城堡
蛛巢小徑

譯 者 作 品

蜘蛛女之吻
分成兩半的子爵
不存在的騎士
蛛巢小徑
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假面的告白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牛仔很忙: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精裝版)
托爾斯泰傳
金月蓮


樹上的男爵(AA0906)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卡爾維諾作品集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譯者:紀大偉
出版日期:1998年08月2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2666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大師語錄書評



  前言

novel(小說)和romance(羅曼史)(註 1)在英文裡是不同的兩個詞語,在義大利文裡只有romanzo這個字。雖說義大利文只運用romanzo這一個詞,可是我們仍然懂得區分「小說」和「羅曼史」。依我看,收在這本書裡的3個故事,就該被視為英文中的羅曼史。不過,在1950年代,人們要求義大利文壇(尤其要求我)提供小說,而不要羅曼史──也因此,當書中的3個故事在義大利面世的時候,讀者就皺眉頭了。從我開始發表著作以來,人們就一直把我認定為「寫實主義」的作家;說得更真切一點,我算是「新寫實主義」派──「新寫實主義」這個當時通用的詞,擷自電影圈(註 2)。讀者的失望也讓我錯愕,因為我本來只把《分成兩半的子爵》看成遊戲之作,想偷偷發表,並不打算引起讀者注意。結果,讀者居然抗議我的戲作、認為我背棄了文學使命──這些大驚小怪的反應,我始料未及。

我在1946年寫下自己的第一本小說以及第一批短篇作品,內容都是義大利戰時的浪徒歷險以及戰後的社會騷動。我一直努力生產寫實主義的小說,想要反映義大利的社會問題──可是,我覺得夠了。(那時,我被稱為「具有政治使命感的作家」。)而在1951年的時候,我正值28歲、一點也不確知自己是不是會繼續寫作,我開始自然而然去做我想要做的事──也就是,追索自童年起記憶裡頭最摯愛的人事物。讀者希望我發表某種小說,要求我寫下我「應該」寫出來的書──而我偏要避開這種約束;我寧可去想像一本我自己樂於享受的書:這種書可能出自不知名的作家,或許來自異國時空,說不定在閣樓角落積塵多年之後才為人發現。

我一讀再讀某些作家的小說,也不知不覺將他們視為榜樣──R. L. 史蒂文生(註 3)就是其中一位。我重視史蒂文生,因為他寫下他自己愛看的書;此外,也因為史蒂文生身為一位精雕細琢的藝術家,懂得仿寫古老的歷險故事,以他自己的生命讓這些舊作復活。對史蒂文生而言,寫作就意味著翻譯一份看不見的文本──所有的歷險情節,奧秘故事,千百作家著作裡意志與激情的衝突,都將精華匯集在這看不見的文本之中。史蒂文生運用他那準確而幾無瑕玼的文體,以及他那舞步一般既激越又節制的韻律,將這看不見的文本其中精華加以翻譯。(在世界文壇,仰慕史蒂文生的人少而精。仰慕者裡頭最顯要的一位是波赫士(註 4)。

我私淑的另一典範,是「哲學故事」(conte philosophique),尤其是伏爾泰(註 5)的《贛第德》(Candide)。《贛第德》深得我心,因為它準確、輕盈、音韻宜人;再說,我對18世紀向來偏愛。此外,我也欣賞某些日耳曼浪漫主義作者的部分作品:比如沙彌索(Chamisso)、霍夫曼(Hoffmann)、阿爾寧(Arnim),以及艾興多夫(Eichendorff)。

當然,我的文學啟蒙並非只限於以上作品。有一位19世紀的義大利小說家,名叫伊波利托.尼耶佛(Ippolito Nievo,1831─1861),英年早逝,可惜他在義大利以外的國度沒有夠高的名聲。他的作品就影響了我的《樹上的男爵》。以中古時期查爾曼大帝宮廷武士為題的騎士羅曼史不少,《不存在的騎士》即偽裝為其中一種版本。這些文學傳統雖然未必在其他國家發揮持久的魅力,然而長年以來卻一直在義大利文壇和大眾之間廣受歡迎;甚至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西西里的傀儡戲中看見中古文學的蹤跡。

我想要說明的是,透過上述這些文學形式的濾鏡,我可能比較有能力來表現我的意念;如果我直接從自己的經驗動手,反而不見得能夠呈現夠好的成果。躲藏在屏幕後面,我的書寫可以更自在。至於要寫什麼呢?我當然書寫自己必須說出來的唯一一回事:該如何面對我的時代、我的生命裡的難題。

書中的三個故事透露了我的個人經驗。先談地理景觀罷。雖然這些故事設定於想像中的國度(《不存在的騎士》發生於騎士詩歌中的不特定場景),故事之中卻都洋溢著地中海氣息:這也正是我這一輩子一直都在呼吸的空氣。許多義大利文學都具有地域的根源。我向來迴避地方色彩,因為地方色彩的認祖歸宗特質並不合我意;可是,我的個人歷史也的確是從一個特定的地域展開。我的家鄉在聖雷莫(San Remo),位於里維拉(Riviera)海濱;在上個世紀,英國人闖進里維拉之後就愛上這塊樂土,這裡的戰後建設已經全面改變原來的風貌。我的嬰兒期、童年、青春期,都在聖雷莫度過,一直到我25歲為止,都沒有離開這裡的高山大海,我父親的家族更在此地居住了幾世紀之久──所以,當我想要述說發生在想像國度的想像故事時,我自然會以我的生長地──里維拉──來形塑故事裡的場景。也因此,雖然里古利亞的(Ligurian)海濱樹林早已滅跡多時,我卻在《樹上的男爵》中將該地風光描寫成綠意盎然的聖地。

書中的三個故事有其共同之處。故事的起點都是非常簡單、非常鮮明的意象或情境:劈成兩半的男子,兩片人體各自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爬到樹上的男孩不願意下來,一輩子在樹上度過;一具中空的甲胃自認為是一名男子,不斷貫徹它自己的意志力。這些故事由意象滋長出來,而不是來自我想要闡述的理念;意象在故事之中的發展,也全憑故事的內在邏輯。這些故事的意義──準確地說,這些故事以意象為基礎而衍生的意義網絡──總是有點不確定的;我們無法堅持一種毫無疑義的、強制認可的詮釋。

我尤其想請讀者注意故事意象和情節所提供的道德課題。《分成兩半的子爵》討論了缺憾、偏頗、人性的匱乏;《樹上的男爵》的題旨則包括孤立、疏遠、人際關係的困頓;《不存在的騎士》探索空洞的形體以及具體的生命實質,自我建塑命運以及入世的意識,還有出世的全然撤離。除了以上這些基本要點之外,我不想再提供其他解釋:因為讀者必須以自己的意願去解讀這些故事──或許讀者也根本不必費力解析故事,只要讀了愉快就好──這樣的讀者反應,就讓身為作者的我心滿意足了。所以,不論這些故事被當成存在主義還是結構主義的作品,被馬克思主義還是新康德主義的讀法詮釋,或者進入佛洛依德還是榮格的方法分析,我都開心接受。畢竟,我想欣然指出:據我所知,光憑單單一支鑰匙就想打開一切的鎖,是不可能的事。

《分成兩半的子爵》寫於1951年,《樹上的男爵》寫於1957年,《不存在的騎士》寫於1959年。在這些故事中,也可以嗅見我寫作當下的文化界氛圍:

《分成兩半的子爵》表露對於冷戰分裂的嫌惡:其他國家的割碎,也牽連國土並未分化的我們;《樹上的男爵》探討了知識份子在理想幻滅的時候,該如何在政治洪流中知所進退;《不存在的騎士》則對「機構人」(註 6)提出批判。老實說,雖然在3個故事中,《不存在的騎士》的時空乍看之下和現世的距離最為遙遠,可是我卻認為這個故事也最深切觸及我們當前的處境。

我一直以為,此三部曲可以為當代人類描畫出一幅家譜。所以,我把這3本書合併重印於一冊,稱為《我們的祖先》:如此,可以讓我的讀者瀏覽一場肖像畫展,從畫像中或許可以辨識出自己的特徵,奇癖,以及執迷。


註釋:

  1. 「羅曼史」在台灣社會指稱愛情小說,然而在英美文學領域的意涵卻非如此。相對於著重呈現社會與歷史的「小說」,「羅曼史」的幻想成份高、抽離近當代情境。比如,以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為背景的敘事作品會被視為「小說」,而述說中古世紀騎士鬥龍的文本則會被當成「羅曼史」。不過兩者之間未必有截然的區隔。
  2. 義大利電影圈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年輕一代的電影導演紛紛以殘破器材拍攝戰敗國的民不聊生,蔚為風潮,稱為「新寫實主義電影」。代表作包括狄西嘉(De Sica)的《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等。
  3. 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Balfour Stevenson,1850-1894),蘇格蘭詩人、小說家。代表作包括《金銀島》(Treasure Island)以及《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等。
  4.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學者。代表作包括《小說集》(Ficciones)以及《砂之書》(El Libro de arena)等。
  5.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法國當時極具影審力的作家、哲學家。
  6. 「機構人」在英譯本中為Organization man,意思應指「處於機構中的人」、「受困於制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