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譯者序 1
譯者序 2
導讀
大師語錄

作 者 作 品

巴黎隱士:卡爾維諾自傳
馬可瓦多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分成兩半的子爵
不存在的騎士
樹上的男爵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帕洛瑪先生
命運交織的城堡
蛛巢小徑

譯 者 作 品

帕洛瑪先生
地圖權力學
看不見的城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乩童醫生
查理橋的象
我沒有你們所有的
咆哮山莊(精裝版)
我們,再次重逢的世界


看不見的城市(AA0907)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卡爾維諾作品集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譯者:王志弘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20日
定價:160 元
售價:12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08471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譯者序 1譯者序 2導讀大師語錄



  譯者序 1

城市、文學與歷史——閱讀《看不見的城市》

.王志弘



在義大利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1985)的作品中,「城市」一直是個重要的主題,其中又以《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1972)最為富麗璀璨,一個個城市的故事貫串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珠鍊,娓娓道來城市人生的迷魅。本文的評論不以文學批評為主旨,而要將這本小說放在都市研究的脈絡裏來談,連結上都市史的書寫。但是,一本在書架上歸類為文學作品的小說(fiction),以其虛構(fiction),和學院裏的都市研究有什麼關聯,甚至對都市史有所啟發呢?這是個根本的問題,也正是本文評論的線索。城市與歷史虛實真假的判準在哪裏?都市史寫作的價值與效用何在?怎麼樣才能穿透虛幻與現實的曖昧界線?被評為「魔幻寫實派」的卡爾維諾,在他的城市「文學」裏,會有不尋常的看法嗎?



這部「小說」的正文,可以輕易地區分為兩個部分,以不同的字體做形式上的標明。第一個部分是每一章各有標題的短文,第二個部分,則是每章前後馬可波羅與忽必烈汗的對話情景。

如果說這本書有一個明顯的「情節」,那就是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報告他曾經出使遊歷的各個城市的奇聞,以及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不過,仔細閱讀這些城市的故事,可以發覺敘述的內容,偶爾會超出了我們所熟知的馬可波羅遊記的時空背景,例如摩天大樓、機場,以及一些後來才會出現的城市名稱(如洛杉磯)。因此,我們可以輕易地構想另一種情節,就是卡爾維諾自己透過兩個「戲偶」,將古往今來的城市故事搬演給讀者觀眾(「作者」現身說法,以凸顯小說之為虛構,正是後現代小說所指認的特徵之一:或者,這可以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史詩劇場」的「疏離效果」來比擬?)。或者,我們可以解脫對馬可波羅遊歷的時空背景預設,逕自認定書中的馬可波羅和忽必烈,有特殊的時空穿梭本領,《看不見的城市》因此不過是一部剛好有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兩個角色的小說。

《看不見的城市》引用一個混雜了史實(忽必烈)和小說(《馬可波羅遊記》)的典故,其實正好點明了卡爾維諾跨越虛實分界,允許讀者多重解讀、多所思辨的「用意」(作者的用意何在,一直都是個留給觀眾玩味的題目)。

扣除了各章前後馬可波羅和忽必烈的對話,本書總計有五十五個城市故事,歸屬於十一個主題,意即每個主題有五篇故事。(這些故事的出現順序,依其標示法和出現章序,有一種結構性的關係,除了第一章和第九章各有十個故事外,各章有五個不同主題的故事,並依序每章出現一個新的主題,依標題排起來,正好是五四三二一的順序。這種有秩序的安排似乎是卡爾維諾的偏好,或許反映了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形式趣味,但是本文不擬繼續深究。)

以下依序概述這十一個主題所含括的意涵:

.「城市與記憶」

第一個主題述說城市的記憶,張開了空間與時間與事件所交織的記憶之網。不同的故事言及記憶的不同面向與內容:影像的記憶、氛圍的記憶、心情的記憶、感覺的記憶。複雜的記憶牽繞人心,與現實糾纏。不過,如果為了方便記憶(這裏出現了博聞強記的理性企圖),而強使城市不動,則城市枯萎,沉陷記憶之中,則人生枯萎。而且,經過時間的改造,城市的血脈終致斷裂,記憶中的老城市,真的只存在於記憶和影像之中,只是想像所串連起來的連續性,依然發揮了解釋、評價與影響現實的作用。

.「城市與欲望」

有創建一座城市的欲望,有一座城市所創建的各種欲望,欲望是對應著缺憾與幻想中的滿足而昇起。但是,欲望的形式與形成不全然是主觀的臆想,做為人類之活動沉積的城市,正以其固化的形式賦予欲望形式,或者說是將欲望投射在空間化的形式之中,並同時以其空間佈局,捕捉飄忽的欲望。可是,為了攏括所有新起的欲望,城市也不得不隨欲賦形,與時俱變。

.「城市與符號」

這一組故事描述城市所披的抽象符號外衣,闡釋名與實、符徵與符旨、語言與事物之間的分離和不一致,進一步點出城市的表面與內裏、燦爛與灰暗的兩分。更重要的是關於城市的論述、描述城市的那些字眼,經常取得了自存的生命,而取代了地面上的城市。弔詭的是,如果我們沒有了字詞,甚至無法想像和記憶城市,符號的外衣原來不是可以穿脫的定製衣飾,而是隨著城市一起成長變化的表皮,緊緊黏著城市的筋肉。

.「輕盈的城市」

這些故事說的是城市組構的「原型」:千井之城地底湖的構造、欲望與城市形式配搭而造起的城市、只由水流的管線構成的水神之城、工作和玩樂兩個半邊拼合而成的城市、吊掛在山谷上的繩索之城。這些故事以不同的切面,講述構成一座城市的骨架、結構或原理。這些或許不為居民所識的原理,並不因此減損其左右城市命運的能力,並且經常在據之而構築起來的傳說、神話和宗教上,顯露其若隱若現的身影。

.「貿易的城市」

在貿易的城市裏,交換的不僅僅是金錢與貨物,同時進行的還有記憶、欲望與眼光的交換,身分、角色與生活的交換,乃至於整座城市的交換。在交換的時刻裏,交換的各方也建立了關係,而這些關係經常是固定模式的重複,交換常常只是元素的互換,而非結構的轉換。不過,在交換的過程裏,在關係的網絡裏,移動通行的路徑是如此繁複多樣,即使關係的結構不變,往來互動的方式卻無窮盡。

.「城市與眼睛」

這一組故事說的是觀看,是觀看所預設的一段距離與位置,是觀者與被觀者的對應。一座城市的形貌隨著觀看的心情、立場、角度與生活方式而定。每一雙眼睛裏映照著一座城市,千百萬雙眼睛裏映照出來的城市所構成的混合體,是否正好是地面上的那一座城市呢?

.「城市與名字」

城市的名字將關於城市的論述和字詞都凝縮起來,成為一句咒語。城市的名字與實質,城市的論述與現實,論述與記憶之間,總是有差距,但正是有這些差距所展開的空間與時間,人與城市才得以存活,而不致窒息。城市的名字歸予城市的所在地,還是歸予造就城市的活動和人?或者根本就是歸予名字所喚起的記憶和景象。城市名字的更替與維繫不僅是歲月與地理的轉移,同一個名字底下,有著城市的錯亂系譜,以及古老城市之名的榮光所促動的建構系譜的欲望。

.「城市與死亡」

死亡不僅是時間的斷續,也是空間的隔離。這一組故事講述城市裏人的世代承遞,以及結構的長期變化。死去的不是已經消失而不再存在,死亡是一個現存的範疇與領域,散佈在城市、言語和實際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過去的」對於活著的,進行中的事物,仍有其模塑的力量。如果誕生使得存在有希望,那麼死亡使得存在更為真實。

.「城市與天空」

這一組城市與天象的故事,視天空為城市(人世)的理想、欲望與真理之所在,天體的運行法則,經常被視為城市組構的原則。天空也代表一個全盤的視野,由此可以偵知和觀測我們置身城市的織理之中,所看不到、察覺不到的事物或道理。但是,天象與天體不正是人類世界的投影嗎?那麼到底哪個是原理或根本的所在呢?

.「連綿的城市」

都市的蔓延與自然世界的被侵吞,是卡爾維諾在這組故事裏為之歎息的現象。現代城市的廣袤,是城市向外擴張的結果,而且城市是一個消費與製造垃圾的核心,將殘餘推擠到邊緣;而都市景象的重複,使得不同都市的名字失去了實質的差異。最終,都市成了沒有外在,沒有自然,沒有一個可供逃離、脫身和反省觀照的對立面的龐然怪物。

.「隱匿的城市」

潛隱的、看不見的城市,不是目光之所不能及,而是心神不在之處,是被忽視的地方。隱匿的城市是想像、欲望、記憶、死亡、記號的包被之處,看不見的絲線穿透綁縛了意想不到的人事物的組合。這些隱匿的東西也許一直存在,但看來像是只在一瞬之間,或許只有在日常生活剎那的裂縫裏,才能見到與察覺。只有以不同的眼光,懷抱好奇,於不疑虛有疑,才可以照亮這些角落。



其實,十一個主題或隱或顯穿插出現在每一個城市故事之中,而不拘限於標題。藉由忽必烈和馬可波羅的對談(聽故事者與說故事者的關係),卡爾維諾傳達了另外幾個重要的訊息,都是有關敘事與論述的建構,以及真實和虛構之難分:

1、習得忽必烈的語言之前,馬可波羅以物品的搬弄,配合了手勢來表達,雖然在意義上不像語言那樣精確,卻因此有多重解讀的可能,聽者與讀者可以自在地想像,也可以索性略去不理,有參與其中一起操演的空間,不必像聽熟悉的語言一樣,必須逐句逐字依循規範,而被綁縛在僵硬細密的正文之中。據此,《看不見的城市》就是一則則的寓言,是有言外之意,而讀者必須自行思索的寓言。

2、論述沒有窮盡之時,總是有可以繼續說的東西,這不是因為無法造就一種論述的原則或規律,來掌握一切可能被提及、被描述,因而可能存在的事物(以論述來捕捉現實,已是好幾代人的意圖),而是因為論述背後總是有浮動漂移的欲望,使論述一直編織下去,甚且論述談論的就是論述本身,而真實則只做為論述(欲望)的對象而存在,不再有一個論述之外獨立獨存的真實可以辨視出來。

3、但是,在論述停歇之處,我們也總是摸得到、看得著的城市,是否就是真實之所在了呢?真實是在石塊灰泥之中,是在人的活動往來之中,還是在心情與感覺之中,是在於飢餓和死亡?當我們反思之際,論述又潛身而入了(因為思想總是透過論述進行)。但是無論真實是什麼,以及真實是否能被探知,若無一設定的「真實」做為基礎,論述也無從著根生長,因為論述總是有一個對象(即使那個對象是論述自身,此時,論述即真實本身)。

4、無論如何,論述要不抽象乾枯,便要經常有欲望、記憶、驚奇、幻想、感覺、身體的活水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