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25週年紀念‧台灣版新序
詹宏志專序
書摘:第一部
《停車暫借問》大事記
鍾曉陽大事紀
作者專訪
中國時報:香港才女消失12年,鍾曉陽「停車再借問」
中國時報:連載、出書、文友會… 她許多「第一次」都在台灣發生
中國時報:停筆休耕16年 鍾曉陽回來了
聯合報:鍾曉陽筆鈍了 一個字不留戀
編輯推薦:名人閱讀生活
歲月鍾曉陽:記《停車暫借問》在台掀起重讀熱
讀者書評:日子似盡還續-鍾曉陽《停車暫借問》
讀者書評:《停車暫借問》經得起反覆閱讀

作 者 作 品

哀傷紀
遺恨
停車暫借問:趙寧靜的傳奇 (精裝特藏版,獨家收錄 張愛玲親筆信)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乩童醫生
查理橋的象
我沒有你們所有的
咆哮山莊(精裝版)
我們,再次重逢的世界


停車暫借問(AK0201)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鍾曉陽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6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4917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25週年紀念‧台灣版新序詹宏志專序書摘:第一部《停車暫借問》大事記鍾曉陽大事紀作者專訪中國時報:香港才女消失12年,鍾曉陽「停車再借問」 中國時報:連載、出書、文友會… 她許多「第一次」都在台灣發生中國時報:停筆休耕16年 鍾曉陽回來了聯合報:鍾曉陽筆鈍了 一個字不留戀編輯推薦:名人閱讀生活歲月鍾曉陽:記《停車暫借問》在台掀起重讀熱讀者書評:日子似盡還續-鍾曉陽《停車暫借問》讀者書評:《停車暫借問》經得起反覆閱讀



  編輯推薦:名人閱讀生活

妾住長城外

鍾曉陽是哪位?妹妹說:「我只知道鍾漢良。」同學說:「聽過,但已經沒印象。」對年輕世代來說,鍾曉陽並不是一個廣泛具意義的名字,壓根沒有聽過,更別說讀過作品。最認真小編採訪前做了功課,把自己出生前就出版的《停車暫借問》仔仔細細地讀了一遍,卻是在後記〈車痕遺事〉讀到了鍾曉陽對於復出文壇繼續書寫的謙卑,感到撼動。

鍾曉陽,出版社編輯口中的曉陽姊,瘦削的身影也許可以看出她纖細幽微的思路,但怎麼也推敲不出25年前,才18歲的她,可以寫出一部跨越時空的愛情傳奇;才18歲的她,足以被譽為張愛玲真正的傳人;才18歲的她,怎麼也沒有想到1/4世紀之後,這部作品仍舊不朽。

當時,這顆文壇彗星以東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停車暫借問》化身為每顆心中最純潔、純情的召喚獸,淚濕了無數港台人的手帕,守護著一整代人的浪漫情懷。

停車暫借問

「寫出來的不曾經歷,經歷的不曾寫出來」,曉陽老師輕柔聲音中帶著十足堅持,面對每一個提問她總是推敲之間還有惜字如金的精心。從小愛讀古典詩詞,因為延伸空間無限大,吟哦幾字畫面就跟著出來,雖然古文抽象意境卻久遠,李後主的詞、鴛鴦蝴蝶派的小說、紅樓夢、張愛玲……因為太喜歡這些作品便開始仿作,對於往後的創作美學影響非常大。

留學美國、移民澳洲的背景,讓老師有機會接觸西方文學,「好在有這麼一種落實的現實寫作手法,即便莎士比亞距離現代好幾個世紀了,故事所表達的情感方式還是相當近於人。」而年輕時與朱天文、朱天心的相遇則是收穫最大的刺激,「那次獨身來台,對孤僻的我來說,真的是一大創舉。」假若沒有寫信給朱天心、沒有來台灣,也許就不會目睹台灣作家文人談詩論藝,也許就不會有《停車暫借問》的問世。

老師的靈感總是在夢中完成。大家央求老師說幾個故事,有荒漠中的遇難,也有男子葬禮上的情感糾葛,都是不認識的臉孔、不熟悉的場景,「我好希望第二天睡覺還可以繼續那些夢境」,老師原來是一個對現狀、生活都不滿意的食夢獸,「滿足於現狀就無法寫東西」,所幸有夢。不過《停車暫借問》的背景、角色都是有所本的,來自母親、外婆的回憶,蒐集東北的歷史資料,才開始動筆。後記〈車痕遺事〉從原本的八千字增加到兩萬字,細數那段和母親貼耳交心的日子,詳述母系家族回憶錄如何成為平行參照,讓這部小說儼然是一張文字鑲嵌的照片,裡頭是老師與母親的合影。

卻遺枕函淚

這次《停車暫借問》25週年紀念版重新出版,只校正了方言、錯字,以及潤飾部分文義含糊處,但沒有想過要改寫情節或結局。老師最喜歡第一部〈妾住長城外〉,「他喜歡她說話時的表情,單薄而沒有名堂,握著梨忘了吃,梨肉上都泛鏽了」,趙寧靜與日本男孩千重的故事卻嘎然而止沒有後續,老師毫不猶豫地說:「無法再多著墨什麼了」,正是不願意因為現時的求好尺度,而煞了風景破壞天真未鑒。那些充滿腐朽、離別、死亡的生命經歷一字一句如詩意般緩緩寫出,「眼睫一搧一搧盡是芭蕉雨露。」,改不了也不好改,即便結局惘然而惆悵,還是不太在意外界評論,寧可維持那份絕望的缺憾,「或許,一個人,要死了之後,才能真的得到寧靜」,讓小說中的人物在時間的停擺中沉寂。

12年前,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遺恨傳奇》出版後,曉陽老師停止公開作品,用背影面對掌聲,毅然決然離開文壇、離開眾人的期待。在寫《遺恨傳奇》時,感覺到不對了,不順了,有問題了,寫作的動機消失了,只好放下筆,不寫了。

這些年老師深居簡出,也笑著說:「生意上門不會推」,幫王家衛導演潤飾那些文藝腔的電影台詞,接了許多企業翻譯,雖然不離文字,對於創作,她是全然「不寫」。累積沈潛了好些年,在香港明報主編力邀之下復出執筆寫專欄,用散文閒談在香港的日常生活,至於全新的長篇小說作品,老師也很期待完成之時。

車痕遺事

採訪到尾聲,感覺老師比較放鬆了,她說以為這場採訪要跟香港書展演講一樣,開口就要先來幾首絕句律詩,在家裡可是回頭複習背誦了好些日子(但其實老師早已將那些古典文學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還分享年輕時會買白摺扇自己磨墨題詩,大夥都笑了。

採訪最大的特權就是可以不用排隊等簽名。老師拿出自來水毛筆,問了小編的名字,用小楷一字一字慢慢簽,一不小心寫錯了名字,思索好久想盡辦法要彌補,專注而沉靜的模樣,旁人看了都覺得疼惜,老師的心其實還是個小女孩。

「不要說是一個作家,就是一個人也很精采」,談到老友朱天心,老師用這樣的話語形容她,但小編也要這麼形容老師。從花樣年華18歲到中年作家的歷程,映照著作品裡頭「殘落」的本質,曉陽老師也是走得如此傳奇。

(本文原載於誠品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