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世界古文明之旅:來一場有趣的歷史大冒險吧!


血、汗與淚水(BE0089)──人類工作的演化
Blood, Sweat and Tears: The Evolution of Work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理查‧丹肯
       Richard Donkin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26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3522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



  書摘 2

洞窟藝術的創造者似乎就是如此。法國南部拉考斯洞穴發現一萬七千年前的洞窟繪畫,創作者顯然具有相當的藝術才華,不僅懂得運用鏤空的模板,還會用明暗法創造三度空間的效果。可以想見這些藝術家藉助暗淡的動物油燈工作的情形,法國史前藝術專家安德魯‧拉洛伊葛漢(Andre Leroi-Gourhan)認為他們的技巧足稱「專業」,他推斷這些藝術家得以特別免除從事其他工作。

這些畫家其實已有數千年的經驗可以參考。阿德契(Ardeche)的沙微(Chauvet)洞穴繪畫有三萬二千年的歷史,作品顯示當時的人已能忠實呈現實物的形狀,而且已有透視的觀念。中世紀最精緻的書稿繪圖都無法重現這種寫實主義。舊石器時代後期文後的人還會用象牙雕刻動物及幻想的形象,如人面野獸。多瑙河谷的佛哥賀(Volgelherd)與霍倫斯敦史塔德(Hohlenstein-Stadel)遺址就發現過上述雕像,創造時間約同於沙微洞窟繪畫。到拉考斯藝術出現時,人類已懂得編織。

文藝復興的歷史告訴我們,當某種才能(如繪畫)特別受到社會重視時,便能激發出文化的繁榮期,整個社會的水平都會隨之提高,但是在競爭因素的拉扯之下這能力可能又會失去。《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訪問過一位原住民婦女,她告訴記者:「所有的原住民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你的內在也有這樣的天賦,只是被你的文化驅走了。」縱觀人類的歷史,人們似乎不斷培養出了不起的技能,然後又不斷地失去。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因價值觀改變而拋開。我想我們應該重新省視自己對原始社會的認知。隨著我們對史前文明的了解愈多,對石器時代人類的複雜與進步愈感到驚奇。當時的人類已經是很熟練的獵人、農夫與藝術家,略懂醫學,擁有成熟的儀式與精神信仰,了解季節與氣候的變化,在他的土地上屹立不搖,他是環境的征服者。

產業在石器時代已開始萌芽。公元前 2800 到 1800 年間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在諾佛克建造礦場時,開採的技術應該已經達到專業化組織化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學家在三百里外的朗戴爾(Langdale)發現斧頭,證明新石器時代的交易已相當發達。)

這時人類已造就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些成就,包括建立烏爾城及金字塔形廟塔,也建造了紀查的金字塔及史前巨石群。然而最早的產業是如何產生的?人類天生就是要工作的嗎?工作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亦或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是自我實現的要素?依尤倫族的經驗顯示,在工作的觀念出現以前人類就已發展出工具了,那是為了生活。1966 年芝加哥的一場會議重新引發人們對遠古生活的興趣,會後理查‧李(Richard Lee)與厄文‧迪佛(Irven De Vore)為文指出:「大約在兩百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文化人,其間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他們過著集獵的生活。」這兩位學者認為集獵生活是「人類最成功最持久的一種生活方式」。

那麼人類究竟如何變成提著公事包,穿著西裝領帶,整天在敲鍵盤的上班族?這是最好的演變方向嗎?五○年代卡爾頓‧庫恩(Carleton Coon)在一幅漫畫裏畫一個戴著軟氈帽的尼安德塔人,這幅畫突顯他與現代人是多麼近似,即使在地鐵遇到他人們也不會多看一眼。今天看來,這幅漫畫唯一突兀的地方是那頂帽子。

實際上突兀的地方可能不只於此,例如尼安德塔人的思想和現代人有多少相似處?試想,談到集獵生活時現代人能想到什麼?大約只能想到上班賺錢吧。回顧早期人類的生活,我們會發現工作本身也是有歷史的,就像語言、習慣、流行一樣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然而工作的歷史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心態能產生何種啟發?

一個很重要的啟發是工作的模式不應該被視為理所當然。例如工作一定需要有老板、領導者嗎?一定不能因需要、欲望或合作的精神而自然發生嗎?遠古社會的模式可以告訴我們些什麼?

很多當代考古學家與人類學家逐漸相信,人類文明史不見得是穩定向上的曲線,如果說進步代表從未開化走向開化,使用進步一詞時也需要謹慎為之。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有些早期社會已學會和諧共存。

已故的瑪麗嘉‧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認為歷史上曾出現女性為主的泛歐洲文明,在考古學界引發不小的爭議。她相信這段文明存在公元前 6500 到 3500 年間,她依據許多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女性肖像以及酷似女形的葬禮排列推斷,很多歐洲石器時代的社會視女性為生命的起源,並據以駁斥以戰士領導的政教階級組織統轄複雜勞動分工的文明觀。(這裏必須指出,支持金布塔斯的多是女性運動的人士。)

金布塔斯指出,歷史證明兩性平權合作可以共創繁榮的社會。考古學家在土耳其的加托胡耶(Catal Huyuk)發現一個八千多年前的石器時代城鎮,顯示當時的社會組織複雜到足以維持一個人口約七千人的社會。那裏的建築是在木架上塗泥磚,城鎮靠近火山,火山富含的黑曜岩可製作切割工具與鏡子。此外,人們還會製陶與織布,有一幅壁畫畫的就是幾何編織圖案。
正如理查‧羅吉利(Richard Rudgley)在《石器時代失落的文明》(Lost Civilizations of the Stone Age)裏所說的:「足證織毯是石器時代的發明」。根據其他的出土文物與圖像,顯示該地區的人們崇拜某種母性神祇。究竟什麼因素促使加托胡耶人在定居一千多年之後放棄該地不得而知,看起來這個文明似乎和後來的羅馬帝國一樣,都是被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追趕過去。

這些改變常被解讀為蠻族入侵,而我們也習於將歷史當作一部征服史。即使聰明如史丹利‧庫畢列克(Stanley Kubrick)與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電影《2001》開頭還是將原始人的第一項工具描寫成征服別人的武器。在赫斯特(Holst)的《星球組曲》樂聲中太陽緩緩升起,在猿人腦海裏一塊動物骨頭轉變成可以擊敗敵人的武器。這種解讀當然是很容易理解的,人類過去五千年的歷史裏,推動創新的力量往往是衝突與征服欲。不管是大弓或坦克,目的同樣是征服。

武器與戰爭確實在加托胡耶人之前就已出現,現在考古學家在埃及尼羅河的瓦地庫巴尼亞(Waddi Kubbaniya)發現一具被長矛刺死的男性骨骸,距今約二萬年,這是人類衝突的最古老證據。當時歐洲多數地區還處於最後一個冰河時代,人類只能退居少數仍可找到食物的地方,如尼羅河氾濫平原。衝突可能就是起於爭奪資源。冰河消退後,生活空間增加,為穩定的社會創造有利的條件。

庫畢列克的觀念是人類無法控制其暴力傾向,根據他的描寫,人類的祖先第一次拿起棍子是為了敲在敵人的頭上,然而這與動物界使用工具的情形並不符合。姑不論電影中關於外星人激發人類發明的觀念,他們忽略了考古學的一項發現:人類最重要的特徵是使用工具,而不是武器。犁先於劍,這是可以確定的。

而工具畢竟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人類的基本需求既是食物禦寒與遮蔽,可以推斷最早的工具應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工具轉變為打獵之外的武器應該是較後來的事。我們現在知道,使用工具並非人類的專利。黑猩猩會用石頭敲開堅果,用棍子尋找白蟻。沼貍在合作時會互換角色,有時挖掘食物,有時擔任哨兵。只不知沼貍或黑猩猩是否認為牠們所做的是工作?還有不見天日馱著重物的小馬,信鴿,導盲犬──牠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人類所謂的工作嗎?

上述例子有一個最大的差異:黑猩猩是出於自利或為了群體的利益,其他動物則是被迫為人類服務。似乎只有人類會將原本為了維持與提升生活的事視為工作,在這一點上人類是獨特的。然而工作又是何時變成負擔,變成聖經裏所說的因受懲罰而必須「滴下額頭的汗水」?

最常與單調的勞動聯想在一起的石磨大約五萬年前就已出現。西元前 10500 到 8000 年間的納圖芬(Natufian)文化,人們已懂得使用臼杵處理穀物以及儲存農穫,每天繞著石磨轉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古埃及王朝初期(即有些歷史學家所說的文明的起源),勞力工作已被特權階級視為能免則免的事情。同時,人們也發現彈弓不僅可用來嚇阻野狼,也可以瞄準敵人的腦袋。

人類嘗到征服的滋味,而且開始奴役同類。如果世界上曾經存在伊甸園,在那裏人們除了滿足基本需求之外不會被迫做任何事情,那麼當第一個法老王在上下埃及掌握控制權,那純真的年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知識的累積增進我們對史前社會的了解,或許也會開始影響我們對工作模式的思考。人類的組織有所謂「自然的狀態」嗎?階級導向的社會是人類的自然演進歷程嗎?或者是一時的偏離,卻主宰了人類最具創造力但也最具破壞力的時期?也許我們應該考慮走一條不一樣的較少人走過的路,一條可以讓工作與生活更加均衡的路。

當原始人從樹上下來,開始直立行走時,似乎也開始發展出超越基本生存需求的東西。食指與拇指開展相對是人類獨有的特徵,他們發展出一雙巧手,行為有目的感。現代組織應該也要展現同樣的目的感──致力提升所有參與成員的生活品質。否則,就應該像某些原始人,自然走向進化的終點。也許我們應該思考,二十世紀的產業發展究竟留給後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