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版)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譯 者 作 品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版)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世界古文明之旅:來一場有趣的歷史大冒險吧!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KAB1066)
世界“経済”全史 「51の転換点」で現在と未来が読み解ける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宮崎正勝
       宮崎正勝
譯者:賴詩韻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18日
定價:460 元
售價:36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08頁
ISBN:9789571376752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序章 「經濟血液」貨幣的兩大脈絡──銀幣與中華世界的銅錢

1銀幣誕生於美索不達米亞?
「畜牧民族」需要貨幣做為交換媒介

距今五千年前,人類逐漸形成文明。以都市為中心的灌溉基礎設施逐漸完備,開始大規模生產穀物。
不過,美索不達米亞由於極度乾燥而無法栽種穀物,多數的牧民只得從農民手中取得穀物。

商人和統治者為了穩定供給這些牧民所需的穀物,自古以來商業活動就十分發達。為了維持穩定的以物易物交易,「兌換券」的存在變得很重要。其中,「銀」等金屬片兼具不笨重、不易朽壞之優點,就成為製作「兌換券」(貨幣)的最佳素材。

因此產生了支撐商業體系的「金屬貨幣」。當人們使用貴金屬可以穩定交換所需的物品後,逐漸形成以金屬貨幣交換物品的「信用」,使用金屬貨幣的情況也愈來愈廣泛。

長期以來,人們都使用麥類、椰棗或毛紡織品做為交換物品的媒介(物品貨幣),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逐漸凸顯出方便使用的金屬貨幣的優勢。

解讀經濟:經濟的基礎在於分工生產,農民與牧民之間的物品交易裡,貨幣是不可或缺的媒介。換言之,貨幣相當於物品交換的「兌換券」。在美索不達米亞有一段時期是用黏土板,埃及是用莎草紙,腓尼基則是用皮革做為貨幣。

商人選用的「銀」

商人將不變質、易於攜帶的「銀」(從山岳地帶運來的),做為方便於畜牧社會與農業社會之間進行物品交易的媒介道具。

牧民只要持有銀就可以從商人手中取得所需的穀物,非常方便。人們將生銀裝在袋子裡,根據重量進行交易。以「錫克爾」(約八‧三克)為重量單位的基準。

姑且將這種貨幣叫做錫克爾貨幣。

當時的商人發行錫克爾貨幣,並讓它於市場流通,由於他們讓生銀變成貨幣,儼然成為經濟交易的莊家,從中獲得莫大的利益。

由於銀是不會朽壞的貨幣,不久人們就開始積蓄銀做為財產。財富變得易於累積後,社會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

銀大約是四千年前開始被當作貨幣使用,直到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金本位制」成為經濟的中心為止,銀一直都是貨幣的主流。

解讀經濟:貨幣價值的根源是「信用」。商人秉持信用維持、管理銀的穩定供給和流通,奠定了貨幣制度。

為法老獨占的埃及「黃金」

埃及是古代最豐饒的農業社會,由於東西邊為沙漠,南北邊受到瀑布和海洋的隔絕,形成了封閉型的社會,因此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持續了兩千年以上之久,金屬貨幣的出現大幅落後於其他地區。

古代世界的「金」,有九成皆出產於尼羅河上游的努比亞地區(埃及由於不產銀,銀比金還要高價),但是金卻被當作收藏品,而沒有變成貨幣。埃及的金,被自稱身體與太陽神一樣是由黃金形成的法老(王)所獨占,並用於宗教用途。
因此,在英年早逝的法老王圖坦卡門之墓,才會挖出黃金面具等數量龐大的黃金陪葬品。

埃及的黃金由法老獨占,被用來彰顯法老的宗教地位,與現代人用名牌品來彰顯自身權威財富是一樣的。

解讀經濟:埃及會根據土地的大小去推算出穀物的收穫量,並向農民徵收約兩成的收穫稅。


「儲蓄」民族與「投資」民族的差異

務農民族與畜牧民族的貨幣觀念迥然不同。

畜牧民族以飼養家畜(綿羊、山羊、牛、駱駝等,這些動物透過反芻消化高纖的草原草,具有多數雌性圍繞雄性群居的習性)維生。以綿羊為例,牧民必須飼養多達兩百頭綿羊才能維持一家的生計。因此,畜牧民族的財產來自於家畜,是屬於動態的資產(動產)。

綿羊(家畜)的頭,是英語「資本」(capital)的語源。

綿羊是可以交換麥類的活「貨幣」,畜牧民族的財產取決於他所擁有的綿羊數量。牧民在嚴苛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透過繁衍家畜的方式來增加財產。繁衍家畜與得到「利息」是相同的道理,牧民善於透過資產運用,來創造財富。

另一方面,務農民族則習慣囤積穀物(儲蓄),以備遭遇災難時的不時之需。他們的資產充其量就是土地之類的不動產。
日本人之所以好儲蓄、日本企業的保留盈餘過多等,與日本是純粹的農業社會有極大的關係。善於資產運用的猶太人,就是屬於畜牧民族。

解讀經濟:投資和儲蓄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像日本人一樣的農業民族,要在短時間內就擁有優秀的投資能力絕非易事。

Turning Point 1
西元前七至十九世紀中葉
綿延四千年的「銀幣」時代

始於美索不達米亞的「銀幣」時代,直到西元十九世紀中葉為止,綿延了約四千年的歲月。其後,世界開始邁入「紙幣時代」。貨幣原本只是一種「兌換券」,最後逐漸成為蓄積財富的手段。經濟學者亞當‧斯密曾表示「財富不是貨幣,而是貨幣所能購得的商品」。

利息驚人的破壞力令人忌憚

經濟學的教科書裡,提到貨幣有三種機能:第一種是「價值交換的手段」,第二種是「計量價值的手段」,第三種是「保存價值的手段」。

不過,貨幣的機能不僅於此,還存在第四種機能,也就是透過收取利息所衍生的自我增殖機能。這項機能與「金融」有關,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誕生息息相關。

在美索不達米亞,自古就存在有放貸「金錢」並收取利息的金融業者。

舉例來講,距今三千八百年前所制定的《漢摩拉比法典》(由古巴比倫王國的漢摩拉比國王頒布)就有限制利息的相關條文,當中即嚴格規定放貸超收一定比例的利息就會被沒收本金。

這種限制的用意,在於防止「利息」衍生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進而對小規模的共同體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規定。

古代雖然沒有皮凱提(Thomas Piketty,提出「世界的所得和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之類的經濟學家,卻也沒有放任「收取利息」的危險行為。基於這個道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不約而同地規定禁止在共同體內收取利息。

不過,受羅馬帝國迫害不得不遠離故土流亡各地的猶太人,在猶太教的教義裡,卻允許猶太人對其他民族出借金錢。這也是猶太人在世界史上成為著名放貸者代表的原因之一。

在現代全球化的社會,人們或許認為收取利息不會造成問題,但是在網路普及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社會中的貧富差距已經擴大到難以想像的地步(譬如,八名大富豪與三十六億名貧民擁有同等財富等現象)。因此,「貨幣增殖」的問題確實有重新檢視的必要。

解讀經濟:資本主義出現之前,人們普遍忌諱利用貨幣收取利息(貨幣的自我增殖機能),認為這種行為會導致貧者愈貧,進而威脅到社會的存立。資本主義則完全反其道而行,資本主義社會的出現是以「貨幣的自我增殖」為基礎。根據《漢摩拉比法典》規定,借貸大麥可收取的利息為百分之三十三,銀則是百分之二十。

第9章 兩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美元霸權

7 經濟大恐慌所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為了收復領土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全球的經濟陷入谷底的情況下,跟民粹主義相關連的領土問題,也因為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納粹重振了德國經濟,但不久就傾向民族主義和報復主義,逐漸走向軍事侵略的道路。

  西元一九三三年,納粹以不給予德國平等的軍備權為由,宣布退出「國際聯盟」(此舉獲得百分之九十五國民的支持),並於一九三五年脫離凡爾賽體系,開始實行徵兵制。

  德國馬上就建立了五十萬人的軍隊,也重新恢復了空軍的編制。德國絕大多數的人民,都認為凡爾賽體系是戰勝國壓榨戰敗國的手段,對德國強加了諸多苦難。

  納粹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去波蘭領地的蘇聯,於西元一九三九年私下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約定共同分割波蘭。

  條約簽訂完的次月,德軍先進攻波蘭,蘇聯稍後也加入戰局,一同占領並瓜分了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剛恢復獨立的波蘭,在短時間內又慘遭滅亡。

  英法兩國為了壓制德國的抬頭, 與繼續保持他們對東歐圈的影響力, 於是在西元一九三九年向德國宣戰,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元一九四○年五月,德國相繼入侵了中立國的荷蘭和比利時,之後又閃電進攻法國,在六月占領了巴黎。德國也開始對英國進行空襲。法國宣告投降。義大利判斷情勢對德國有利,於是也加入戰局。

  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開端,點燃了中日戰爭的戰火,但是戰情隨後卻陷入膠著。日本於是選擇加入想要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的德義兩國,並於九月組成了「德義日三國軍事同盟」。

  西元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國為了確保蘇聯巴庫油田的供給,決定進攻蘇聯。德國估計三個月內可以擊敗蘇聯,於是毅然決然發起德蘇戰爭。

  德國率領三百萬大軍(佔德軍的百分之七十五)、戰機兩千七百四十架(佔空軍的百分之六十一),以及戰車三千五百八十台向蘇聯大舉進攻。《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受到德國單方面的毀約,使蘇聯遭受沉重的打擊。
  與此同時,美國和英國共同發表了《大西洋憲章》。
  這場戰爭標榜為法西斯主義與民主主義之戰,美英決議從波斯灣經由伊朗、阿富汗為蘇聯提供軍需物資。

解讀經濟:德蘇戰爭的爆發,使英美決議援助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重新定位為民
主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對決。


美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

  西元一九四四年,戰局的優勢已經偏向同盟國。同盟國的四十五個國家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渡假勝地布列敦森林,召開了貨幣金融會議,確立了每盎司黃金可以兌換三十五美元的黃金美元本位制(布列敦森林體系)。美元成為唯一可以與黃金兌換的貨幣。

  各國同意採用固定匯率制(以美元為基準來表示各國貨幣價值)。日幣定為一美元可兌換三百六十日圓。
  各國的貨幣必須要先兌換成美元(唯一能夠兌換成黃金的貨幣),才能夠進一步兌換成黃金。包含英鎊在內的各國貨幣,都淪為美元的「分身」。曾經是第一金融大國的英國,也在貨幣戰爭中敗給美國。

  美國想要將西元十九世紀以英國為中心的殖民地體制,改變為對本國經濟有利的全球一體化體系。因為既有的殖民地體制,已經阻礙了經濟貿易的發展。

  美國最後透過兩個手段實現了霸權:透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來掌控政治;透過美元掌控全球的經濟體系。

Turning Point 45
西元一九四四年
由美元霸權啟動的布列敦森林體系

西元一九四四年,在美國的經濟霸權下,建立了以美元做為全球通用貨幣的「布列敦森林體系」,用以安定貨幣與擴大自由貿易。在這個體制下,日本和德國得以達到高度的經濟成長。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