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西洋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林布蘭:陰影中的亮光

西洋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英國史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世界古文明之旅:來一場有趣的歷史大冒險吧!


希臘的誕生(XB0003)──燦爛的古典文明
La Naissance De La Grece

類別: 西洋史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Prerr Leveque
       Prerr Leveque
譯者:王鵬、陳祚敏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05月31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84頁
ISBN:957131162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宏偉的宮殿,恰好反映了至高無上的王權以及等級森嚴的官僚制度

根據希臘傳說,邁錫尼的城牆,是由海神波塞東(Poseidon)的子嗣,珀爾修斯(Persee)開始建造的。後來,城堡不斷擴建,第一座宮殿建於公元前15世紀,其遺址保留至今。公元前14和13世紀中葉,城堡幾經加固和擴建。高大的城門(門框上雕有石獅,故稱為「獅門」)和縱橫交錯的暗道,使整座城堡固若金湯。公元前13世紀末,為了對付入侵者,在城的東面又修築了暗堡,並增加兩道側門,和一個直通佩爾西亞(Perseia)水井的出口。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梯林斯(Tirynthe)古城,城堡的內部結構與邁錫尼衛城大同小異,也曾在公元前13世紀末,增修了一道圍牆。梯林斯附近幾乎沒有什麼其他建築,連這圍牆顯然是為了在危急的時候,用以保護人和牲畜不受傷害。王宮位於城中央,通常出三部分組成:相通的三間房間、兩個前廳(其中一個帶有澡池,供客人沐浴休息之用),和一間寬敞明亮的大廳。大廳中間有四根粗大的燈柱,每到夜晚,燈火通明,把宮內照得如同白畫。屋頂呈斜坡狀,構成人字形,具有今日北歐的建築風格。其實,這類宮殿最早出現的地方,是在羅馬人統治之下的安納托利亞,而不是在希臘。

豪華的陵墓

死者的世界,與生者的世界緊密相連。隨著時間推移,安葬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王室成員的墓地越來越考究。最早的墳墓只是一個淺淺的土坑,至多在上面壓幾塊石頭。後來逐漸發展為建造墓穴,周雕刻精細的石板封頂,邁錫尼城內的王室陵墓便屬於這一種。歷代修道的墳墓圍成兩圈:下面一圈的年代更加久遠一些,但上下之間仍有一定的聯繫。陵墓四周築有圍牆,防止外人隨便出入這塊聖地。墓穴內陳設豪華,陪葬物中有許多金銀製品,難怪荷馬史詩中讚美邁錫尼為「鋪滿黃金的地方」。除此之外,還有花岩石上開鑿出來的墓室,幽暗的通道和巨大的弩頂是它們的特徵,與其他陵墓迥然不同。其中,暴君阿特柔斯(Atree)的墓室最是富麗堂皇。

這些堅固結實的陵墓內,藏有大量的金銀器皿和珠寶首飾,猶如一座座巨大的「寶庫」,充分反映其主人生前的富有和顯赫。正如前面所說的,其中規模最大、最豪華的是阿特柔斯陵墓。然而,人們很難把從那裡發掘出來的光彩奪目、精美無比的藝術品,與傳說中這位陰險毒辣、荒淫無度的邁錫尼王聯想在一起,因為兩者之間的對比,實在是太過於強烈了。

富有開拓精神的亞該亞人,使小小的希臘從閉關自守走向對外開放

古埃及的法老,對「綠色大海(地中海)上的島國」並不陌生。他們早就與那裡的君主有接觸,而且互贈禮品。在邁錫尼時期墓穴中,發現死者戴著金面具,這便是埃及影響的佐證。

公元前2000年,在安納托利亞出現了西臺人(Hittites,或譯赫梯人),也是古印歐語系民族的一支。在他們遺留的文字書板上,考古學家發現「Akhkhijawa」的字樣(意為:亞該亞國)。它可能是指伯羅奔尼撒半島,或者靠近小亞細亞、羅得島(Rhodes)一帶的阿哈亞群島(Achaie)。在荷馬史詩中,希臘人有幾種不同的名稱,如「阿爾戈斯人」(Argiens)、「達那人」(Danaens),但最常見的還是「亞該亞人」(Acheens)。這一名字的真正來歷不詳,只知道它泛指青銅時代中後期在希臘定居的移民。

征服亞細亞沿海島嶼

亞該亞人開始向外擴張。他們首先向米諾斯王管轄下的島嶼進攻。按著又征服了地處東地中海要道上的克里特島。從此,米諾斯人對希臘大陸的影婪與汙燬曾,他們的宗教和其他許多文物,經由邁錫尼城傳入大陸。可是,克里特島在此一時期的情況,人們所知甚少。除了可以證明,當時島上的統治者確實是來自大陸的亞該亞人外,在克諾索斯城沒有發現任何詳細的文字記載。究其原因,恐怕和克里特島上發生的那次大地震有關。地震後,心有餘悸的亞該亞人對克里特島的發展前景喪失信心,不願投入太多。克里特島倒並未因此停止發展。經濟較落後的西部地區,慢慢趕上了與近柬國家關係密切的東部地區。

亞該亞人不斷向外擴張。他們在安納托利亞沿海的米利都(Milet)、科洛豐(Colophon)及敘利亞──腓尼基沿海地區,先後建立起自己的聚落。有意思的是,鄰近強大的東方帝國,本可以輕易把這些不速之客趕進大海,但他們反而歡迎亞該亞人。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聚點商賈雲集,正有利於繁榮經濟。

對外貿易日趨擴大

亞該亞人的對外擴張,不僅是在軍事方面,在貿易方面尤見積極。滿載貨物的商船,定期駛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西臺人居住的地方。亞該亞船隻遠涉重洋,到過世界其他許多地區。考古學家在今天的利比亞和義大利西部,發現了邁錫尼時期的瓷器;在西西里島、撒丁島及義大利的中部和南部,也相稱發現類似的瓷器。晚近在佛羅倫斯市內修築道路時,工人無意中挖掘出不少古希臘的陶瓷器皿。由此可見,亞該亞人的產品確實曾銷往世界許多地區。在商船經常停靠的地方,如撒丁馬和塔蘭托灣(golfe de Tarente),來自希臘大陸的奢侈品;引起當地行政官員的興趣。他們還建立了一些設施,以方便亞該亞商人前來經商。

有的歷史學家甚至認為,這些商船可能曾到達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即現在的法國南部;也很可能到過伊比利人居住的西班牙東南部。不過,除了最近在西班牙的黎凡特(Levant)一帶,發現了邁錫尼時期陶器的仿製品外,還沒有找到任何實物足以證明這一論點。倒是在遠離海岸的利比亞高原地帶,曾有陶瓷器皿出土,說明了亞該亞的船曾到過今日中東地區。

歐羅巴的北部是不是也留下了他們的航跡呢?經考證,他們從巴爾幹半島東南的色電斯(Thrace)出發,確實到過更遠的地方。但是,除了在黑海南岸有明確的證據之外,迄今為止只找到間接的證明。在黑海西岸和東岸則發掘出不少頗有價值的文物。例如,在黑海東端,高加索南部的科爾基斯(Colchide),曾有金銀首飾出土,其形式顯然繼承了邁錫尼時期的傳統手工藝。

在運往外埠的商品中,既有供君主們佩戴的金銀飾器,也有一般的生活用品,如他們自己釀造的酒。亞該亞人用這些產品換回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例如,希臘大陸缺乏冶煉青銅的原料──錫,他們便沿著海上的「青銅之路」,從東方或義大利運回礦石。又如,他們從黎巴嫩和哈爾基季基半島(Chalcidique)換回優質木材,用以製作木器或修築樓宇。總之,古希臘的航海業相當發達。

古希臘傳說中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曾飄洋過海,浪跡天涯:有的開闢了新航道,有的發現了新疆域。海神之子珀爾修斯飽經磨難,跛足英雄珀勒洛豐(Bellerophon)也是歷盡滄桑。值得一提的,是赫克力士和伊阿宋(Jason)。赫克力士奉其表兄,邁錫尼國王歐律斯特(Eurysthee)之命,先後前往伯羅奔尼撒和埃里西島(Erythie),執行艱鉅的任務。他後來從島上奪回三身巨人革律翁(Geryon)看守的牛群。然後又隻身來到非洲大陸,取回赫斯珀里得斯(Hesperides)女神們守護的金蘋果。另一位英雄伊阿宋年輕英俊,深獲國王女兒美荻亞(Medee)的青睞。憑著愛情的力量,伊阿宋一路上避開各種陷阱,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抵達克里特島西端的腓斯特斯城。他戰勝了守衛在那裡的惡龍,完成使命,帶回金羊毛,從而確保了亞該亞王國的繁榮和強盛。這些美麗動人的傳說雖然是編造的,卻並非毫無歷史參考價值:艱難的航程、纏綿的愛情和死亡的威脅,組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流傳至今,使我們更能揣摩亞該亞人當年飄洋過海的情景。

關於特洛伊(Troie)戰爭,種種傳說並陳

這些傳說大都以愛情和暴力為主題。特洛伊戰爭的始末,在荷馬的史詩中有詳細的敘述。儘管人們對有關的原始材料持不同的解釋,但這場愛琴海兩岸之間的衝突確有其事。考古學家在古戰場遺址發掘出的城市廢墟,從年代來看,正是相傳特洛伊戰爭的年代(公元前1230-1220年)的建築。關於特洛伊戰爭的起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海倫(Helene,希臘傳說中的美女)與特洛伊戰爭的爆發沒有直接關聯,虛構這樣一個人物,只是為了使整個故事更具吸引力。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海倫乃是關鍵人物。年輕俊美的阿奇里斯(Achille) 愛上了這位艷麗的女俘虜;雖然他戰功赫赫,但國王拒絕把海倫許配給他。 阿奇里斯悲憤交加,痛不欲生。著名的荷馬史詩(伊里亞德》(Ilz"ade)就是以這封年輕人的纏綿──愛情作為故事的開頭。然而,除了失戀的巨大痛苦,除了鮮血凝成的友情,除了戰爭的殘酷和失去親人的悲傷,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亞該亞人組織起遠征軍,圍困特洛伊城,一戰便是十年?

維克多.倍拉爾(Victor Berard)是位獨具創見的歷史學家。他認為,由於特洛伊城地處交通要道,貨物經此轉運可避免海上航行的風險,因此該城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特洛伊城遺址發掘出來的金銀器,充分說明此地區曾與北安納托利亞的內陸國家(即西臺帝國),及地中海各港口交往甚密。可以想像,此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亞該亞人攻打特洛伊城,並無意在那裡長期居住,只是為掠奪城中的財富。經考證,特洛伊城在歷史上從未被異族長期占領過。亞該亞各君主結成聯盟,推舉勢力最大、被稱為「王中之王」的阿伽門農(Agamemnon)為盟主。他們對地中海沿岸最富有的地區久已垂涎,一心想占有那裡的財富,才是特洛伊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特洛伊戰爭結束後,過了整整500年,荷馬史詩才問世。荷馬史詩不是此役的直接佐證,但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卻不容置疑。亞該亞人團結起來,贏了這場戰爭。後來,他們用巨石疊起一道高牆,把科林斯(Corinthe)地峽攔腰截斷。即使這是亞該亞人的最後一次壯舉,但他們能夠長期遠離本土,在西臺帝國的大門口打仗,而沒有引起西臺人的抗議和干預,這也說明亞該亞人當時仍然相當強大。這正是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e)所要告訴人們的。亞該亞人的將領掠奪成性,不惜終年遠離家鄉,在異域浴血奮戰。當他們歷盡艱辛,終於回到祖國時,卻沒有如他們原先所預期的,受到國人熱烈隆重的歡迎。

傳奇式的英雄人物奧德修斯(Odysseus,即羅馬人所稱的尤里西斯【Ulysse】便是其中一例。他率領人馬出海遠征,一路上與風浪搏鬥,多次化險為夷。他還受到女妖勾引,差點墜入情網,不能自拔。當他飄泊了十年之後,回到伊薩卡城(Ithaque)與妻子潘妮羅珀(Penelope)重逢時,慘然發現,他原來的宮殿早已破敗不堪,面目全非。

線形文字書版上列舉了諸多神明

刻有線形文字B的書板上,可以見到諸神的名字。這些神祇的形象,與荷馬史詩所描寫的,或城邦內奉祀的神大致相同。這些書板列舉了幾乎所有主要的神,但是沒有提到阿波羅神(Apollon)、勒托女神(Leto)和阿佛洛狄忒神(Aphrodite)。

也許是五百年風水輪流轉吧,後來的人比較重視波塞東神,而不那麼在乎宙斯神。神的世界豐富多采,但紛亂繁雜,其中的來龍去脈,很難用克里特──邁錫尼人的宗教信仰同化論來解釋。

在移居到希臘這塊土地上的同時,希臘人的祖先也帶來了他們的精神財富:一種社會功能極強的宗教信仰。在此信仰中,眾神分別承擔治國、統帥軍事以及管理生產的職能。這種宗教固然符合半游牧部落聚居的需要,但也遭到土著居民的強烈抵制。土著所崇拜的,乃是生育、土地肥沃和生命永恆之神。印歐宗教文化因而發生內部分裂,原有的框架結構被打破,外來的宗教和當地的宗教逐漸融合,產生了雖不太合乎邏輯,卻更為有效的某種「混合物」。撇開諸如聖母之類的女神,及一些年輕的神不談,比較受重視的,是地中海地區所奉祀的神明。他們代表了使人畜兩旺、五穀豐登、果樹豐產和生命永存的神秘力量。這類宗教結構的形成,由克里特島人而來;而克里特島人的宗教精神,則繼承了新石器時期和舊青銅時代,崇尚生命活力的宗教形式。

亞該亞人按照克里特島人的傳統方式舉行祭禮,以求靈魂得救,獲得新生。後來,各城邦為崇祀得墨特耳神(Demeter>和科瑞神(Core)而舉行的儀式,保留了克里特祭禮的某些做法。「秘密祭禮」、「傳授奧義」等字眼,經常出現在當時的書板上,此即克里特儀式的特色。超度靈魂的地方叫做「香榭麗舍」(Champs Elysees)。這是克里特語,意為「樂園」、「福土」。希臘人繼承了這觀念,並認為這個極樂世界,由三位智慧超群的君王管轄:米諾斯、拉達芒特(Rhadamante)和耶克(Eaque)。後兩者的名字也是克里特語。在合葬的墓穴內,供奉許多用粘土燒製的「大地之母」女神偶像,周圍往往件有侍女和神童,表示死者的靈魂在神的庇護下得到安息。

王室成員死後,被安葬在豪華的陵墓內,享有「神人」(heros,後世以此詞指稱「英雄」)的地位。「神人」一詞也來自克里特語,指死後仍能繼續保護百姓的君主。「神人」受到後人頂禮膜拜,在九泉之下據說也照樣能發號施令,行使權力。刻有線形文字的書板上,記載了一位權力無邊的「雙料神人」,使我們對「神人」的概念有更深刻、具體的瞭解。

萬能的女神

亞該亞人具有鮮明的宗教觀。在他們心目中,無處不在的女神,代表了哺育生命、發展生產和保護生靈的神奇力量。他們最崇拜的,是居萬神之首的宙斯(Zeus)和赫拉(Hera)。關於這一對神,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宙斯的妻子在希臘語中叫做「迪維亞」(Diwija,意為「宙斯女神」),而在克里特語中則被稱作「聖母赫拉」(指女性的「神人」)。宙斯和赫拉結為夫妻的說法,很早就為人們所接受,並成為當時宗教的基石。然而,他們的婚姻並不美滿,感情不睦,經常發生口角。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宙斯是印歐人(他是雷神,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被稱為聖父);而赫拉則是地中海人。關於宙斯的故事後來越傳越離奇。有的說宙斯出生時差點夭折,童年時代歷盡折磨;也有的說他死而復生,變成年少英俊的自然之神,周遊列國,從大地深處汲取力量和勇氣。至於宙斯和赫拉的關係,有人說他們是一對情侶,有的說是夫妻,有的說是兄妹,甚至有的說是母子。面對各種互相矛盾,甚至近乎荒唐的傳說,神學家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們把孩提時代遭受的磨難,及日後呼風喚雨的高超本領,統統安在同一位神的身上,彷彿這樣一來便解決了宙斯的身世問題。

一座座宮殿毀於一旦……

大概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雄偉壯觀的邁錫尼宮殿,竟在傾刻間化為廢墟。皮洛斯衛城內的宮殿倒塌,希臘大陸和克里特島上的宮殿,也一一消失。昔日的王宮和城堡,如今只剩下斷牆殘垣,優美的文字和精湛的藝術,也隨之亡失。原因究竟何在?歷史學家猶為解此謎而爭論不休。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