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國的西北角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追尋現代中國(上)(BC0132)──最後的王朝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3370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第一版序第二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第二版序

追尋現代中國》第一版完稿之時,適值中國政府如火如荼展開鎮壓八九年六月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事後觀之,這些事件在我心裡正凸顯了中國人在對抗國家所發出的聲音,而變革的契機似乎是如此渺茫。過了 9 年,我完成了第二版,此時中國與世界的局勢又大不相同。應為 89 年暴力鎮壓負最大責任的鄧小平已於 1997 年初歿故;鄧小平的馬前卒、持強硬路線的總理李鵬,也於 1998 年初卸下總理職位。蘇聯瓦解成十幾個憲政共和國,由幾個東歐國家所形成的蘇聯附庸國亦各自步上不同的發展途徑。89 年最傑出的學生領袖現已出獄,流亡美國,一如為 78 年民主經驗代言的魏京生。

中國政府藉著否認了這兩場運動的重要性,而與這兩場運動的幽靈相安共處。更何況,整個國家把全副心力放在國內經濟成長和參與國際金融所萌生的挑戰、回饋和混沌不明。這些重要的變革讓人權人士──不管是在國內、流亡在外或外國人──難以持續經營中共領導階層拒採代議政治並騷擾異議分子等重要議題。隨著香港於 1997 年夏天安然回歸中國,臺灣已經更引人注目:中國的對港政策成為盱衡未來經濟整合模式的法碼。

在這 9 年間,我們對於中國過去的知識也大為增加。中國境內豐富的考古發現,扭轉了我們對於早期中國社會以及早期統治理論的見解。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無數領域中,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亦深刻改變了我們昔日的所思所知。

我為了把這些新發現納入第二版,不得不必須修正許多舊看法,引進新的觀點。有關清朝部分,舉其大者有:18 世紀清朝皇帝把自己變為亞洲中心統治者的途徑;自 18 世紀末以降,秘密會社在不同階段挑戰國家時所扮演的主導角色;清代女性讀寫能力與受教育的特質,這樣的特質可用來形塑女性在當時奴從政治的圖像;中國民族主義自晚清發展以來的各種類型,以及新形態的印刷媒介對於宣揚中國民族主義的影響。

對於中華民國這個階段(1912 至 1949 年),也必須重新思考論題的剪裁: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尤其是他們與無政府主義(anarchism)、唯意志論(voluntarism)思想的關聯性;與毛澤東意見相左的共產主義積極分子,他們的人生進程與求生存的策略;中國城市商業、社會生活的特質,以及在詮釋、彰顯現代性時,城市所展現的轉變模式;毛澤東透過操縱歷史評價和高壓手段,以塑造其英雄形象;1937 年對日抗戰爆發前後,共產黨員與國民黨民族主義分子的地下鬥爭。

至於 1949 年以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我們可以注意:最近解密檔案所披露有關 1949 年在莫斯科和 1950 年韓戰爆發時毛澤東與史達林兩人的關係;可以被視為是逐步引向 1957 年大躍進運動之不可抗拒的內在因素;開啟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心理動機;鄧小平領導下經濟彈性政策的漸進發展;共產黨政府所公佈的農業政策與農民本身自發性創新之間的關聯性;20 年來思想與文化領域的多元發展。

我盡量把這些新發現融入第二版之中,並增補新的一章,來涵蓋自 1989 年到 1998 年這段時期。為了控制第二版的篇幅,我做了許多割捨,少則略微剪裁,若我覺得可以刪減,多則一頁,甚至一整節。其結果,新版不僅內容更新,分量也較第一版為輕。此外,為使本書更容易閱讀,我在新版中先引入基本的經濟和人口分析,改變論述國民黨和共產黨那幾章的架構,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各種外交政策的議題,並重新安排節次,來呈現自 1958 年大躍進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過渡。

若干第一版的讀者和評論家希望能依論題或概念的序列、而不是依循年代的順序來組織本書的內容,也希望本書能更為關注廣泛性的社會趨勢以及各個政治中心以外地區的經驗。他們也企盼拙著能多重視時下流行的各種西方理論,像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底層研究(subaltern studies),以及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學派繁衍出的各種支系。對於這些建議,我還是不改初衷。畢竟,教歷史的老師和學歷史的學生在探究事情何以發生之前,必須先知道事情是何時發生。中國社會內部醞釀的各種力量當然會影響領導人或接班人的觀念和生活,外國強權加諸中國的力量或觀念也會有所影響。不過我還是認為,以這種歷史導論的方式,立足中心往外看待這種種衝擊,是最為恰當的。若是強依理論準則來篩選、組合歷史材料,雖然有些讀者會蒙其利,但卻會讓別的讀者迷惑、窒礙不前;從當前西方文化世界的性質來看,今天流行的理論不久也可能棄之如敝屣。

所以,在新版本的架構,中心像是一面透鏡,讀者可以之來觀照中國人經驗的大千世界。讀者若想對個別章節有更清楚的了解,可參考(英文版)附錄的進階書目。中國欲在驚濤駭浪中探索她在這個世界的定位,1989 年是如此,1988 年也仍是如此。我期盼,新版的《追尋現代中國》將能引領新的讀者以同理心、以及對中國人覺得迫在眉睫的議題有所認識,來跟隨中國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