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孫逸仙
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
曹寅與康熙:Bondservant and Master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曹寅與康熙(經典新版)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追尋現代中國(上)(BC0132)──最後的王朝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3370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第一版序第二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推薦序 2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時報出版公司要我為史景遷老師的《追尋現代中國》寫一個序,一時把我拉回到當年在耶魯的往事回憶。特別是史景遷老師提起這本書是在「那布勒斯披薩店」與「十字校園圖書館」完成寫作的,而在多年前,我也曾在那些地方留連。

追尋現代中國》一書的英文版交付印刷是 1989 年年底的事。那時距我把博士論文提交給學校當局、束裝回國才兩、三個月吧!倒算回去的一整年,我自己也在為博士論文的寫作奮鬥;再繼續倒算回去一年(1987─1988),我在倫敦的印度辦公室圖書檔案館(India Office Library and Records)收集論文資料。看來好像也沒什麼機會看到這本書的成長。

事實倒未必如此。因為史景遷老師正是英國人,老家就在倫敦肯欣頓花園(Kensington Garden)附近。我在那裡時,他回家探望母親,與我約在國會俱樂部(Athenaeum)見面時,已曾和我談過寫這本書的事。更直接的是:我不得不在最需要時間寫作的時刻擔任史景遷老師講授的「中國近現代史」(Modern Chinese History)這門課的助教。1988─1989那年,我們拿這本書的書稿當教材。

史景遷老師在耶魯大學部教「中國近現代史」這門課,大約從 1970 年左右就開始了。這是一學期的課,兩年才開一次,修課的學生真是如過江之鯽,多得不得了。為了確保學習品質,每次開課都要找很多助教,隨班上課,然後幫學生做課後輔導。因為助教需求量大,我的領域又靠近,因此每次都跑不掉。

在《追尋現代中國》的英文版出版以前,美國各大學差不多都用徐中約的《現代中國的興起》(The Rise of Modern China)當課本。我第一回當史景遷老師的助教時(1985 年秋、冬),也是那樣的。可是隨著時間下移,徐中約的書開始變得有點過時,社會上期待一本新的綜論性的中國近現代史。史景遷老師教這門課已經很多年,他的文筆更是好得沒話說。於是,在完成《胡若望的疑問》(The Question of Hu)一書後,史景遷老師就開始了《追尋現代中國》的寫作。

史景遷老師在「那布勒斯披薩店」裡寫作,他用筆寫。他的筆跡雖然不能說極度潦草,卻也只有熟悉的朋友能辨認。但他不用煩惱。在 1995 年耶魯歷史系的大秘書佛羅倫斯(Florence Thomas)女士退休以前,她總是能幫他整理出一份漂漂亮亮的打字稿──史景遷老師自己是不打字的。

史景遷老師的文筆好,在他出道後不久即已受到肯定。但他為什麼文筆好,其實還有「用筆來寫」這個小訣竅。橐著一支筆,找一個讓思緒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振筆直書,文思自然泉湧。

對詩人或散文作家言,要這麼做顯然並不困難,而且說不定還正是他們普遍採用的方式呢!可是這對歷史學家來說很難;對學院派的歷史學家而言,更幾乎是種夢想。

先別說人們越來越倚賴電腦吧。只說歷史學家的職業習性通常叫他們被資料左右著工作的空間。寫作過程中,隨時都有需要去找出出處,必須字字有來歷、言說有依據。他們需要經常查資料。於是他們的書房才是最佳寫作地點。然而在書房裡,寫作的思路卻也就經常被查閱資料的便利所打斷。

史景遷老師幸免於此。然而這不表示他不科學、不尊重史實。他博采周諮、反覆詳讀相關的著作,其實早將素材融會於心中;而片片段段的念頭也早在腦海中蕩漾。於是,在「那布勒斯披薩店」角落的一張黝黑的小桌子上,他把他獨到的見解,按照既定的構思,讓文字在稿紙上沙沙作響。「用筆來寫」,完成一個一氣呵成的草稿。接下來的工作才是查證必要的細節,於是工作現場當然就轉移到「十字校園圖書館」了。經過幾回修改,初稿漸次成形。他的博士班學生自然成了第一批讀者,然後就成了我們的試教教材。

試教是為了瞭解讀者的反應──史景遷老師是一位十分在乎讀者的作家。因為在乎讀者,因此在動筆時始終把讀者放在心上,特別是那些對中國歷史有些好奇、卻又所知無多的人。為了幫助這些人理解,或者加深他們的印象,他在敘事之餘,往往會來段對比。好比說,在提到中國歷史上由於政治權力高張,因此宗教勢力相對受到壓抑,而城市也沒有獨立發展的機會,這時候他是拿歐洲來對照著說的。美國或其他英語系的讀者,多少會有點歐洲史的底子,這樣的對照也真能幫助瞭解。又如,在提到滿清入關與後續征服過程中,滿洲軍隊的運動路線時,他也巧妙地藉由說明這樣的行進途徑與 1949 年共產黨統一中國時的模式如出一轍,從而加深讀者的印象。

於是,親愛的中文本讀者!你們不難明白:史景遷老師的令名部分得自於他使用英文寫作在文字與風格上的成功──英語世界的讀者是他寫作時心目中預期的訴求對象。那麼,你們一定要問:把史景遷的作品譯成中文,還能保存多少文字的精髓與風格的特色?是的,是會有相當大的影響!所以,任何喜歡史景遷的人,最好讀一讀原著。

然而,拋開文字與風格不論,有中譯本可以批覽,仍然是件極幸福的事情。讀者當然因此省掉一些力氣,而且本書的優點本來也不只是寫作上的優美而已。

史景遷老師讀書甚多,而且「很會讀書」──真正能夠抓住作者的重點。這從他經常為《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書評專欄寫作就看得出來。正因為這等能力,他也嫻熟地掌握住西方人研究中國文史的脈動。而在《追尋現代中國》這本綜論的大著裡,他總在最適當的地方採用或批判 1989 年以前已經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議題與觀點。詳讀此書,一方面可以分享史景遷老師多年的心得,一方面也可以迅速掌握西方「近現代中國研究」的學術史。

溫洽溢先生為這本書的中譯工作花了很大的功夫,譯筆也流利通暢。外國書譯成中文時,把意思正確地說到,本來就很夠了。可是學術書,尤其是有關中國歷史的書,讀者總期待譯者能找出原來的用字。溫先生已經盡了很大的力,雖然還有不少地方沒有完全達到這個嚴格的要求。幸好這種「還原」文字的問題,並不十分干擾閱讀。

近年來史景遷老師的書在臺灣與大陸地區似乎都很受歡迎,中譯本已經出現了很多種。這本《追尋現代中國》可能是涵蓋面最廣、篇幅也最大的一本。做為學生輩的我當然覺得它的出版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更希望中文世界的讀者也能從閱讀的享受中獲益良多。

──2001 年 1 月 2 日,寫於荷蘭萊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