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追尋現代中國(上)(BC0132)──最後的王朝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3370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第一版序第二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第一部 鞏固與征服

16 世紀末,明朝似乎正是國力鼎盛之時,其文化與藝術成就璀璨奪目,城市與商業生活繁榮富庶,中國人在繪畫方面的技巧與絲綢、瓷器的製造能力,令當時歐洲人望塵莫及。即便如此,一般仍習於視「現代歐洲」崛起於此時,然而,我們卻不太能說現代中國發軔於此。正當西方世界競相縱橫七海、拓展世界的知識視野之際,此刻的明朝統治者不僅嚴令禁止海外探險,阻絕了可能因此獲得的知識,還採取一連串自毀長城的行政措施,不到 50 年,明朝即告覆亡。

晚明國家與經濟結構組織的渙散,業已開始在各個不同層面浮現。財政入不敷出,朝廷無法如期發出軍餉。士兵的逸逃鼓勵虎視眈眈的北方部族進犯。歐洲白銀的流入對中國造成超乎預料的經濟壓力。官倉管理不善,天災四起,導致農村人口普遍營養不良,疫癘叢生。盜賊蜂起,匯而為寇,他們之所以嘯聚山林,無非只為了苟活於亂世。到了 1644 年,所有這些不利因素紛紛匯聚成流,肇致明思宗自縊身亡。

在動盪之中重建社會秩序者,既不是揭竿而起的農民,亦非已經對明朝離心離德的士紳官吏,而是突破北方邊防,自稱「滿人」的女真部落。滿人早在伺機入侵中國之前,就已成功地將軍事與行政單位融為一體,整合成一種層級節制的緊密組織,滿人的勝利得力於此。隨著此一制度的建立,以及大批明朝降將貳臣權充滿人的政治顧問,滿人遂於 1644 年乘機進犯中原。

成千上萬軍隊的轉戰運動,一如滿人當時所感受到的,讓我們見識到中國江山的嬌嬈遼闊。四處叛亂的中國農民,以及明朝的殘餘勢力,各自據地以抵抗滿人的掃掠。滿人自北南下、由東向西的征服模式,主要是依循中國山川的地理形貌,同時將各區域的政治與經濟地緣中心融入新的國家結構之中。(滿人進軍中國的時機和方向,與 20 世紀歷經長期分裂之後,共產黨於 1949 年統一中國的模式如出一轍。)

意欲征服像中國這般幅員廣闊的國家,滿人勢必要把成千上萬的漢人支持者納入其官僚體系,倚賴漢人的管理人才,使其聽從滿人的號令來統理國家。少數明室的後裔猶作困獸頑鬥之時,大部分的漢人已能夠接納新的統治者,因為滿人大致承諾維護中國傳統信念與社會結構。清軍的入關就算掀起社會的沸騰動盪,也是為期甚短,滿人所建立的清王朝屹立不搖,統治中國迄至 1912 年。

不管對滿清,或者歷代各朝或後繼者而言,統一中國需要各種相應之軍事戰略,以及政治、經濟手段的配套。清朝皇圖霸業奠於康熙皇帝之手。康熙一朝從 1661 至 1722 年,在位期間依序完成了中國南、東、北、西北疆域的防禦工事,同時進一步強化入關前滿人所施行的統治機制。康熙特別著力維護科考制度,憑仗著可靠又秘密的驛遞訊息,以舒暢朝廷的耳目管道,同時又以朝廷之力,廣納心懷貳志的知識分子。康熙皇帝還設法化解了潛隱在官僚體系、甚至廣大社會之中的滿、漢族群緊張。不過,康熙在經濟方面的建樹就略顯遜色。康熙一朝雖然商業興盛農業營饒,但國家的財政左支右絀,終滿清王朝,此一弊端始終相隨。

康熙之子敏於修補康熙遺留的積弊,特別致力於改革稅制、組織文化生活、消弭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強化中央官僚體系。然而中國總人口數在 18 世紀後半葉急遽膨脹,土地分配壓力隨之而來,造成嚴重的社會混亂,廟堂風尚開始隳壞墮落。官吏顢頇昏聵、貪污腐化成風,削弱了朝廷的統治能力,這又加重、擴大了清朝的內部問題。在對外政策方面亦然,遠渡重洋抵達中國沿海口岸的西方商人,不斷抵制清廷加諸在他們身上的種種束縛,清廷的涉外機構面臨新挑戰,清廷在這方面也是遲鈍無方。凡此無能另尋良方以適應新局,為日後十九世紀的一連串浩劫埋下禍因。在 18 世紀,曾經一度迷戀中國文明的西方作家、政治哲學家,現在開始細察中國的積弱,認為中國人若無法適存,則有朝一日,中國必定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