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追尋現代中國(上)(BC0132)──最後的王朝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3370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第一版序第二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城鎮與農村

明朝的集鎮與城市,洋溢著喧囂興旺的氣息,尤以人口稠密的東部為然。有些城鎮是繁忙的行政中心,地方官吏在衙署中推動政務,徵集稅收。有些則是純粹的商業中心,透過門庭若市的貿易與地方市場活動,更可勾勒出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樣態。大部分的城鎮外有城牆環抱,入夜即關上城門並實行某種形式的宵禁。

中國的城鎮一如其他地區的城鎮,可依據其功能角色與專業分化加以鑑別。例如,地方性的「集鎮」(market town)是棺材師傅、鐵匠、裁縫師、麵條師傅聚集的地方。在小店鋪裡,販售一些較為特別的商品,像是工具、酒、首飾,以及香燭、紙錢等宗教祭祀器品。這類集鎮都有客棧供往來旅客憩息;在大型的集鎮有來自各地的貿易商、買主川流不息,這裡設有染布坊、鞋店、打鐵鋪,以及銷售竹器、上等布匹、茶葉的商店。客旅他鄉者可在集鎮裡找到歇腳的客棧,召妓狎玩。在集鎮之上的行政層級是協調統合數個集鎮貿易的城鎮。在城鎮的店鋪裡,人們可以買到廉價的文房四寶、皮革製品、裝飾用的燈籠、神壇供桌上的雕刻、麵粉,也找得到洋鐵匠、刻印師傅、兜售漆器的商人。城鎮裡有當鋪與「票號」(銀行)幫旅客處理匯兌業務,旅客也可以在城市裡租借轎子,到舒適且陳設華麗的青樓去狎妓。隨著城市的逐漸擴展,顧客越來越富裕,城市裡也出現更獨特的奢華商品與服務項目,並伴隨著種種氛圍,在其中,財富時而劇烈、時而隱晦地演變至墮落、勢利,以及剝削。

若以明代的集鎮與城市來代表當時商品流通、服務供給、建築風格、建築結構的複雜程度,以及官僚行政運作的大要,難免犯下過度化約的毛病,若以此理解農村,也無法盡得形色風貌。在中國,城鎮鄉之間的分界是十分模糊的,密集農耕的郊區地可能就在城牆之外,有時甚至在城牆以內,而工匠有可能在農忙季節參與農耕,在糧食欠收時,農夫也會到集鎮裡打零工。

淮河將中國一分為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兩大區塊,淮河以南的鄉村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可進行集約性的稻米耕作,是最富庶的地區。這裡河流水道交錯、灌溉溝渠縱橫,滋養了稻穗累累的水田,也流入一望無際的湖泊和養鴨、魚的池塘。季節性的洪澇提供水田所需的養分。在江南,農民植桑養蠶,遍植茶樹,經營農副業,使得當地的農村輪廓更形多樣化。遠在華南地區,除了糧食作物之外,還有蔗糖與柑橘;西南山區竹林與價值不菲的硬木木材,可為農民帶來豐厚的額外收入。華南的水路運輸既廉價且迅速便捷。當地綿密的宗族組織,更使農村社群團結一致。

淮河以北儘管也有為數不少的富庶村莊,不過大體而言,這一地區的生活較為艱苦。嚴冬尤其凜冽,刺骨寒風由蒙古南吹,侵蝕了地貌,造成河流淤積,風沙很容易吹進眼、鼻裡,令人難以在屋外久留。淮河以北以小麥和粟為主食,大都長於過度耕種的土壤,為了避免土壤流失,零星分佈的農村就必須妥善回收利用人畜排泄物來涵養土壤。淮河以北所種植的蘋果、梨子果肉甜美多汁,大豆、棉花質地絕佳;不過到了 16 世紀末,大部分土地已是林木不生,蜿蜒流經平原的黃河河道因夾帶大量泥沙而淤積。沒有南方的堤防、阡陌、溝渠可資屏障,盜匪於是輕易縱橫農村地帶,強梁以馬匹為先導,或護衛側翼,以避免遭到集鎮民團武力的反擊或偷襲。淮河以北的宗族組織勢力較南方薄弱,村莊通常位處孤懸,社會生活的網絡也較為零落。堅忍的自耕農,生活僅能勉強維持小康,地主與佃農的生活境況與自耕農並無殊異。

在中國,形貌分殊的農村景象,意味著我們很難明確區隔「地主」與「農民」的社會位階。例如,富裕的地主可能離鄉而栖居大市鎮裡,而住在耕地所在農村裡的小地主或許仰賴田租過活,或許僱用臨時工來耕種。中國也有數以萬計擁有小面積的農民,其土地生產所得勉強可餬口,有時也會在農忙時僱請臨時工來助耕。耕地生產不足以餬口的農民,可能另外再去承租農地來耕種,或者在農忙時節充當臨時工以貼補家用。大部分的農家或多或少都會從事手工業,而這往往將農村家庭與商業網絡串連在一起。

社會結構復因民間社會種種土地買賣和租佃契約而益形複雜。國家對每一筆土地交易進行課稅,繳稅之後官府就在官式契約蓋上紅色官印。可想而知,許多農民為了逃避官府課稅,大都採取非官式的契約。再者,土地買賣的定義也是模稜兩可。在大部分的土地交易中,買賣雙方大致同意賣方將來可以初始的賣價向買家贖回土地,即使買方已經在這塊土地上耕種一段時期,賣方仍然享有所謂的「田底權」。倘若土地漲價,或無法耕種,或被洪水淹沒,或是地上已有建築物,所引起的法律與金錢糾紛,往往會導致親族反目,甚至鬧出人命。

幾世紀以來,地無分南北,中國的農民展現了刻苦耐勞的特質,即使遭逢天災也能絕處逢生。在旱澇肆虐之時,也往往透過各類互助、借貸、糧食賑濟等形式,幫助他們和家族度過難關。從事門房、灌溉工人、縴夫這類零工,或許得保溫飽。幼童在簽下短期或長期的賣身契之後,到有錢人家擔任僕役。女孩子則可能被賣到城裡,縱使最後淪落煙花柳巷,操持賤業,至少一息尚存,她們的家庭也可以省下一口飯。不過,倘若在天災之外,法律機制、秩序結構開始崩解,這時黎民百姓就真是呼天不應、呼地不靈了。假如市鎮緊閉城門,而讓絕望的百姓落草為寇,在農村地區四處流竄、打家劫舍,強佔農民預備過冬的穀倉,或者搶奪農民準備來春播種的秧苗,這時候陷入困境的農民已別無選擇,唯有放棄土地──無論這些土地是租來或是私有,加入飄忽不定、居無定所的流寇行列。

17 世紀初,雖然上流精英一派繁榮景象,但是危兆已浮現。城鎮居民得不到官府賑濟,就算深鎖城門以阻絕鄉間飢民湧入,禍患仍會起於蕭牆之內。捐苛稅雜,民不聊生,前途茫茫,1601 年,蘇州的絲織工人群情激憤,火燒民宅,並對素招民怒的苛吏施以私刑。同年,江西景德鎮的窯工因為薪資微薄,加上朝廷下詔提高御用瓷器的產量而作亂。一名窯工跳入磚窯的熊熊火焰中,他的自盡反而陷其他窯工於困境。我們在其他城市、集鎮亦可發現類似的社會經濟動亂。

城鎮紛擾不安,農村也是多事之秋。明末各地的農村動亂事件頻傳,其中已隱藏了階級鬥爭的因子。這些經常釀成流血暴力的抗爭事件,大抵可以歸類為兩種因素:契約工或「賣身為奴者」抗議主子不讓他們恢復農民的自由身;另外則是佃農拒絕向地主繳納不合理的地租。

縱使民間動亂並非常態,但也足以警惕富人了。在《牡丹亭》中,湯顯祖在述及官宦生活的悅愉時,也揶揄了農村的莊稼漢,以鄙俗歌謠唱出鄉下人草率工作的情景:

泥滑喇,
腳支沙,
短耙長犁滑律拏。
夜雨撒菰麻,
天晴出糞渣,
香風鮓。

這首歌乍聽之下令人忍不住發噱。但是聽曲的人可能還沒想過,勞動者若是狗急跳牆會有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