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孫逸仙
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
曹寅與康熙:Bondservant and Master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追尋現代中國(中)(BC0133)──革命與戰爭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0頁
ISBN:978957133371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5

甫從日本歸國的浪漫詩人郭沫若於 1919 年完成的詩句,字裡行間彰顯出中國青年的奔放熱情: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 X 光線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底總量。

在這首詩裡,郭沫若運用 X 和 energy 兩個英文字,為他誇張的語句增添異國風情。

在遙遠的凡爾賽所發生的事件,以及腐敗地方政客的怯懦,似乎已經烙印在中國人民的心中,進而逼迫他們重新探索中國文化蘊涵的意義。身為中國人的意義何在?國家往何處去?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又應採取什麼樣的價值體系?廣義而言,五四運動嘗試釐清中國文化,使之成為現代世界有意義的一個環節。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改革者的主張必然大異其趣,取徑也各不相同。某些五四思想家力主全面批判儒家思想、父權至上的家庭制度、媒妁之言的陋習、傳統教育模式等反動或不切實際的封建遺緒。有些人則是通過改良寫作形式,宣揚白話文運動,以期革除崇尚詰屈聱牙之古文所必然衍生的精英主義。此外,也有文人雅士對西方傳統藝術與文化心往神馳,其中更有人推崇西方前衛藝術,例如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與立體派(cubism)的繪畫風格,象徵主義(symbolism)的詩歌,平面設計,寫實主義(realism)的戲劇,以及服裝與室內設計。

若干學者力主應用社會學、經濟學、史學、哲學等研究方法,針砭中國的沉痾。其他有識之士雖然也採取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途徑,但認為欲解決中國的弊病,必須更深一層認識西方科學技術如工程、醫學的成就。這種實用主義的立場與其他較意識形態化的世界觀主張相互牴觸,後者主要是受到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等社會批判觀點的啟發,試圖以激進的行動迅速完成社會改造的目標。有的學者受到普羅米修斯式(promethean)浪漫信念的激盪,期望破除阻隔時代進步的藩籬,以實踐人類心靈的解放,徹底釋放人類的無限潛能。

這類改革者大都胸懷愛國情操,他們無不企求統一、復興中國,以消弭軍閥、被稱作「封建的」、具剝削本質的地主經濟,以及外國帝國主義等壓迫中國人的三大問題。而在推崇西方科技力量、追求西方科學成就的同時,依然不忘主張保存中國文化的本質。

廣義而言,五四運動是全國性的文化現象,但是支撐這場文化運動的思想,竟然大都發韌於北京大學。共和國肇建之初,北京大學便竄升為全國知名的學術研究與作育英才的重鎮。北京大學能引領時代風騷,部分得歸功於一代碩儒兼翻譯家嚴復的勇於任事。嚴復曾於 1912 年擔任這所現代化學府的首任校長。北京大學創校之初,面臨預算不足的窘境,嚴復說服政府相關部門全力支持北大的預算,他說:「今世界文明諸國著名大學,多者數十,少者十數。吾國乃并一已成立之大學,尚且不克保存,豈不稍過?」嚴復在教育方面的成就由五四運動中三位翹楚便可衡量:即踵繼嚴復之後擔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北大文學院院長陳獨秀,以及北大哲學教授胡適。

此三人以蔡元培年紀最長,地位最顯赫。1890 年,蔡元培年僅 22 歲即中進士第,後升補翰林院編修。清末,蔡元培於家鄉浙江擔任教育官員,當時即為激進學校與反清會社(譯按,愛國學社)的教員與贊助者。蔡元培後來加入同盟會,但武昌起義伊始,蔡正於德國萊比錫大學修習哲學。1912 年,蔡元培返國參加辛亥革命,在二度赴德(於此研讀康德的思想)及到法國協助成立勤工儉學計畫之前,曾先後擔任孫逸仙、袁世凱內閣的教育總長。1917 年,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勇敢於與控制北京政府的軍人和政客劃清界限。他捍衛北大師生的言論自由權利,主張實行「世界觀教育」(education for a world view),主張大學校長的職責在於根據思想自由的原則,兼容並蓄,接納各家學說。5 月 4 日學生遊行示威運動過後的第四天,蔡元培強烈抗議政府逮捕參與示威遊行的北大學生,並辭去北大校長一職。 1919 年底,蔡元培再度被委派膺任北大校長職務,持續擔任該職迄至 1922 年,他帶領北大師生走過紛亂歲月,堅定人權價值,護衛學術研究的自由,不改其志。

陳獨秀則是另一種典型,他的個性不定且多愁善感。1879 年,陳獨秀出身安徽望族,早年接受儒家傳統教育,1897 年,參加江南鄉試落第,晚年在自傳中,以揶揄嘲諷的語調訴說瀰漫在傳統考試制度中的病態、虛偽,以及不公。陳獨秀兩度赴日留學,並在日本組織激進的政治社團*。當時,陳獨秀並未加入孫逸仙的中國同盟會,因為陳認為同盟會反清的革命目標只是一種狹隘的「種族主義」(racist)。陳獨秀大力反對袁世凱的帝制野心,1915 年,創辦《新青年》雜誌,1917 年接受蔡元培之邀,赴北大任文學院院長。《新青年》雜誌迅速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智識刊物,而身為《新青年》雜誌的主編,陳獨秀呼籲大膽探索理論,揚棄傳統儒家社會倫常與思想的窠臼,滌淨個人的品格,提昇中國政治的道德水準。

陳獨秀以《新青年》雜誌鼓動風潮,發起全面批判孔教教義,他認為,儒家倫常的最大弊端在於違逆構築「現代」生活核心價值必備的獨立人格特質。陳獨秀曾在 1916 年底論及,欲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則根本問題不可不首先輸入西洋式社會國家之基礎,所謂平等人權之新信仰,對於與此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徹底之覺悟,勇猛之決心;否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陳獨秀又力倡白話文,廢除文言文體例,宣揚他所謂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兩個概念,痛批儒家思想的「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陳獨秀熱烈響應五四的學生示威運動,運動期間被北京政府指控散發煽動性言論,遭監禁三個月。陳獨秀是在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逮捕的,他在宣言中要求罷免親日的內閣閣員、保障市民言論與集會的自由。陳獨秀獲釋後離開北京遷居上海,越來越熱中於馬克思主義,並憧憬激進的社會變革。 1920 年,陳獨秀成為新成立之中國共產黨的創黨黨員。

胡適在這三人當中年紀最輕。胡適本來在理念上與陳獨秀契合,是陳獨秀志趣相投的密友。胡適也鼓吹中國實踐民主與科學的理想,但胡漸感陳獨秀的思想走極端,侈言空談各種「主義」,而不知慎思明辨。胡適也出身安徽的官宦之家,及長至上海入西化的「中國公學」就讀。 1910 年,胡適 19 歲,獲得庚子獎學金赴美,庚子獎學金是美國從庚子賠款份額撥出歸還給中國政府,用以資助優秀的中國青年留學美國。胡適取得康乃爾大學(在康大,胡曾入選美國大學學生聯誼會)文學士學位,嗣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John Dewey)修習哲學。胡適著手研究古代中國邏輯方法的發展,然而直到 1917 年返回中國時,並未完成博士論文。胡適歸國後受蔡元培的邀請,獲聘為北大哲學教授。

胡適宣揚白話文運動不餘遺力,研究文學史也是成績斐然。他研究中國古典小說,著重其敘述之明晰、語言之鮮活。 1920 年代,胡適首開探討 18 世紀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之風,他研究小說史的學術成就臻至巔峰。胡適讓人看到小說中對繁盛之權威家族的描寫,部分出自作者的親身體驗。曹雪芹的先祖曾侍奉康熙皇帝,在遭雍正抄家之前,在南京的生活極其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