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追尋現代中國(下)(BC0134)──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91頁
ISBN:957133372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4

到了 9 月,局勢的迅速進展已經逼使中國必須全面介入這場戰爭。蘇俄致力在聯合國所推動的和平方案最後終告失敗。美國空軍戰爭學院(U.S. Air War College)的院長在美軍進攻前曾提及直搗蘇聯的「A 型炸彈巢穴」,後因這一短評而被停職處分。在一次出色的水陸兩棲作戰中,麥克阿瑟的軍隊成功登陸了接近北韓防線的仁川(Inchon),使得北韓軍隊的後方退路有被切斷之虞。當北韓的軍隊開始突圍並向後方撤退時,周恩來告知中國對外傳遞訊息的管道(亦即印度駐北京大使),如果美國的軍隊膽敢入侵北韓,中國就不得不出面介入。 10 月 7 日,美軍越過 38 度線,10 月 19 日佔領北韓首都平壤,並逐步向中、韓邊界的鴨綠江挺進。

1950 年 10 月間,中國軍隊躲過美國情報人員的偵測,秘密進入北韓,開始援助北韓的共產黨。經過數週的相互叫陣之後, 11 月底中國部隊開始盡全力抵擋南韓與聯合國部隊的進攻。起初聯合國部隊方面並不瞭解中共介入韓戰的程度,後來他們獲悉中共把 25 萬名部隊投入戰場,爾後更提高到 70 多萬人。

中共軍隊的指揮官彭德懷日後回憶,當他被告知中國的軍隊將進入朝鮮半島之際,他曾數夜難眠,甚至必須服用安眠藥。然而由於彭德懷指揮若定,調度軍隊得宜,終於在歷經 12 月一整月的激戰之後,將聯合國部隊驅出 38 度線。1951 年 1 月,聯合國部隊向南節節敗退,中共志願軍和北韓部隊再度佔領烽火漫天的漢城。嗣後聯合國部隊重新整編,再度佔領漢城,最後雙方就隔著 38 度線偏北的連綿丘陵僵持對峙。為了奪取優勢地理位置的激戰繼續不斷,雙方傷亡慘重。在這場戰役中,我們首次目睹了人類戰爭史上噴射戰鬥機在空中纏鬥的景況,以及使用美國直昇機快速運送部隊趕赴戰場。1951 年 4 月,杜魯門總統解除了麥克阿瑟將軍的兵權,這一舉動意味著聯合國部隊不再追擊逃入中國境內的敵軍。這場慘烈的戰爭持續了兩年,終於在 1953 年 7 月以停戰協定收場。朝鮮半島的停戰部分得歸功於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將軍的努力,他在 1952 年的總統大選中承諾抵達韓國視察,不過一旦他當選總統,艾森豪就威脅使用原子彈作為外交籌碼,而逼使中共與北韓坐上談判桌,達成最後的協議。

至此,美國的傷亡人數已高達 16 萬人(其中死者 54, 000 人,傷者 103, 000 人,有 5, 000 人失蹤),南韓死傷 40 萬人,北韓 60 萬人,中共則在 70 萬至 90 萬人之間。中共方面從未公佈正確的傷亡統計數字,因為中共辯稱赴朝鮮半島的部隊都是「自願」參戰者,並不隸屬正規部隊。在中共近乎 100 萬人的驚人傷亡數字中,許多人都是在戰爭的最後一年遭受聯合國部隊的優勢火力攻擊而陣亡的,這使中共的領導人決定停戰。彭德懷尤其體會到,假如中國欲在傳統戰中與西方世界相抗衡,就必須發展出像蘇聯般現代化、裝備精良的部隊。毛澤東與前妻楊開慧所生的長子也死於朝鮮戰場。毛岸英出生於 1922 年,當時毛澤東在甫成立的中國共產黨授意下,正於湖南組織工人進行早期的幾次大罷工,毛岸英曾遠赴蘇聯求學,延安時期則當過農場工人,死後就地埋在朝鮮。(毛僅存的另一個兒子毛岸青,長期患有精神痼疾,一生幾乎都在療養機構裡度過。)

這場戰爭對中國內部的衝擊是十分深遠的。首先,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在戰場上飽受煎熬,衣不足以禦寒,糧不足以果腹,以簡陋裝備在寒冬中作戰,相對的,敵人則握有飛機和火砲武器方面的絕對優勢。中國軍人勇敢而不計代價地進攻敵營,令親眼目睹的外國部隊大為震懾。這種勇氣昇華為中國人堅忍與英雄主義魅力的新神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量湧現的戰爭英雄文學、電影、戲劇、小說之中不斷被歌頌;這種英雄典範無非在強化犧牲與革命的價值。韓戰也促使中共進一步向蘇聯靠攏,另一方面,蘇聯則以支援中共的龐大軍備物資來回報中共對共產集團的效忠,縱使這些援助並非無償的援助。此外,這場戰爭加深了中國對西方帝國主義邪惡特質的印象,特別是中共把美國視為頭號敵人。美國介入韓戰證明了美國對東亞的野心及其長久以來對中國及中國人民的濃烈敵意。這類題材反覆體現在韓戰小說與報導文學之中。

這種敵意在中國激起了另一種戰爭效應:中共決定驅逐境內大部分西方人,不論他們是基於商業或者宗教的理由住在中國。大批外國人遭中共逮捕,被控以美國帝國主義間諜的罪名,其中還包括幾名傳教士。中國政府發動群眾運動,將戰爭熱情擴充成察查本國間諜以及或真或假的敵人特務之風潮。這股群眾運動也牽連到長期以來與國民黨過從甚密,或曾在外國公司、大學、教會組織工作過的人。政府最後不得不承認已經無法達成統一使命。國民黨政權已經穩住陣腳,臺灣未來有可能作為空襲或滲透破壞中國的前哨基地,並且在美國堂而皇之的援助下,成為所有敵視中共的國家注目的焦點。

戰爭的影響在美國也非常大,深深損及兩國對彼此的觀感。中國的「人海戰術」喚醒了美國記憶中亞洲人賤輕生命的刻板印象,這種認知又與美國認定中共唯蘇聯是從,無法採取獨立政策的感覺相結合。對中國人的反感與恐懼又因得知中國意圖對美國和南韓戰俘「洗腦」而進一步強化。事實上,有將近兩年的時間,由於中共堅持所有的中國戰俘都必須遣返中國,而讓韓戰的和平談判陷入僵局。當時有逾一萬四千名的中國俘虜不願被遣送回中國大陸,這亦凸顯了中共乃是一專制政權。最後中共在此議題上讓步,這一萬四千名中國戰俘被移送至其他地區──主要前往臺灣。

中國共產黨在戰場上所表現出的韌性也令美國重新省思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的經驗,美國對此經驗的總結,大體記載在艾奇遜寫給杜魯門總統那份連篇累牘的報告中,這份報告公佈 1949 年,總計 1, 054 頁,充斥了說明圖表與附件。對於那些不管是出自黨派立場或是內心信念而傾向敵視共產主義的人而言,過去同情延安政權的美國人之行徑無疑是觸犯了叛國罪行。赫爾利大使於 1945 年底去職時就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如今更有許多美國人都靠向他那一邊。然而美國總統與其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在 1944 年均曾一度認真思考武裝中國共產黨,以協同美軍作戰,這一事實似乎已被淡忘。

美國國內極端反共產主義時期,影響了移民法案、勞工立法、好萊塢的電影工作者以及一般大眾媒體,更因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參議員對他人模糊卻具殺傷力的顛覆國家的指控達到高潮,導致往後十多年間美國與中共關係無法正常化。雖然在規模上,麥卡錫參議員與其黨羽荒謬的反共運動無法與同時期中共緝捕其國內敵人的行動相提並論,但同樣對許多美國人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國務院內頂尖中國問題專家*對國家的忠誠度一再遭受質疑、調查,甚至被迫去職或被逐出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一個世代的美國學者、學生、新聞記者無法取得護照前往中國而被剝奪了與其接觸的機會。

當時流行一種美國「丟失中國」的說法──不管是刻意的背叛,或是表達不當,抑或是錯及軍事和財政援助。由於這種觀點大行其道,美國很難不干涉受到共產主義顛覆威脅的國家,即使這些國家的政府被公認為腐敗、不受人民歡迎,或在經濟上對人民極盡剝削之能事。

中國共產黨或許從韓戰中得到小利,因為美國若是於 1950 年 10 月戰勝,便能扶持一個統一而有活力的非共產韓國政權,屆時人民共和國位於東北的工業重鎮將會面臨敵對的強鄰。但誠如前述,中共也為此戰役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更長遠的悲劇則是,中國完全失卻了蘊涵於 1949 年間政治修辭及政策對「新民主」政體的渴望。假如蘇聯是 1950 年 5 月朝鮮半島尋釁的幕後黑手(這似乎有幾分可能),假如中共以為韓戰可收聲東擊西之效,能輕取臺灣而願意助一臂之力(這點比較不確定),那他們真是大錯特錯了。無論如何,相對於滿清政府在 1894 年的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是較順利地走出韓戰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