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史景遷「里斯講座」第二場:英文課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孫逸仙
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
曹寅與康熙:Bondservant and Master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曹寅與康熙(經典新版)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改變中國(BC0165)
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22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84頁
ISBN:9571342270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史景遷「里斯講座」第二場:英文課



  史景遷「里斯講座」第二場:英文課

清末民國初年,愈來愈多華人到海外留學,其中以到英國為主,十七萬華工更在一次大戰期間來到歐洲,協助挖戰壕、清理戰場和管理戰俘營,但這段華人歷史,研究者甚少。

中國時報 2008.07.08 江靜玲/倫敦報導

「里斯講座」第二場:英文課(English Lessons)

這場講座的地點在英國利物浦的聖喬治大會堂。利物浦是大英帝國向外擴張的主要城市,也是歐洲最古老的中國人社區所在地。

受僱於利物浦「藍汽船航線」(Blue Funnel Line)的中國水手,協助英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許多人並在此定居成家。如今,利物浦是上海的姊妹市。

這場講座以敘述中英三百年的交往關係為主軸,史景遷題為「英文課」,主要在於思考,中英關係間,究竟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史景遷回顧一六二○年以來,西方國家和中國交往的歷史,緣起於貿易。半官方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雖以印度為基地,但其在遠東地區的觸角亦逐漸延伸到中國。

當時中國人口達一億八千萬人,西方看到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對中國具有強烈的崇拜心理。但當時中國官方把話言當成自我安全保護的工具,不讓外國人學習漢語。若有中國人教授西方人漢語,將受坐牢或砍頭的處分。當時外國人也禁止到中國內陸旅行,同時不准進入中國城門內,許多在中國沿岸經商的西方人,不得不在城外紮營,廣東就在珠江,上海就在黃埔江口附近暫時安身。

這是一段困難且奇特的時代,史景遷指出,一種融合英語、葡萄牙語和印度話的貿易語言Pidgin English,在這段期間,廣為在中國經商的西方人使用。

隨著貿易活動增加,中國對西方逐漸開放。十七到十九世紀初,許多到中國的商人、旅行家和傳教士,莫不沈迷於在中國的見聞,並將其紀錄下來,掀起西方以中國為背景和題材的新小說寫作。

新小說出現,英國也出現了新一代外交官,體會與中國打交道的複雜性,以及繁複的朝儀。一八○五年,英國傳教士開始進入中國傳教,他們出發前,多已先學漢語,有一定的中文基礎。一八三○年第一本全套聖經中文版完成,此外,傳教士們並編輯了漢英詞典。這是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翻譯時代。

隨著中西貿易增加,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也跟著出現。英國從中國進口瓷器、絲綢和昂貴商品,卻找不到合適的商品出口給中國。十八到十九世紀貿易失衡的結果,英國開始對華出口鴉片,導致了後來的鴉片戰爭和不平等條約,西方國家,包括英國,因此在中國取得近百年的特權。

至於中國人,在十九世紀,也開始向外移民。第一股移民潮流向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一八五○年代,大批華人隨著淘金熱湧進美國西岸,有些則深入到南方內地。

十九世紀末,中國學校開始教授英語。英美兩國傳教團體在中國開設了許多教會學校。這段期間,中國人可以讀到西方政治理論、小說詩詞的漢譯本,以探討振興中國之道。

清末民國初年,愈來愈多華人到海外留學,其中以到英國為主,十七萬華工更在一次大戰期間來到歐洲,協助挖戰壕、清理戰場和管理戰俘營,但這段華人歷史,研究者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中國和英語國家的分水嶺,史景遷回顧,繼一九四一年日軍占領英國殖民地香港和新加坡後,大英帝國在遠東地區的元氣,從此未再復元。

針對這項講座,現場提問者,多為在利物浦的華裔人士、中國留學生和研習中國政經文學歷史人士。

現場關切的問題,包括二次大戰結束,許多華人被迫離開英國,這段華人史為何幾乎無人研究?鴉片戰爭帶給英國人帶給中國人的羞辱,迄今是否猶存?今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對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但中國卻發生了連串自然災害,從雪災到大地震,媒體對此均有大量報導,這場危機,是否為促進中西相互了解,提供機會?

史景遷坦承,不僅英國華人,西方對華人移民的研究確實不足,但是,歷史和研究都需要時間,他相信,假以時日,將會有更多人探討海外華人題目。

鴉片戰爭的記憶,史景遷認為,如果中國人只把中國的近代史想成一連串的侮辱和失敗,則無異於是一種「自我失敗」選擇,將很難從中突破,看到中國在十九世紀的其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