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序 言
天下雜誌:重新認識孔子、張岱 史景遷、金安平 亂世尋典範
書摘1
書摘2
書摘3
媒體報導:張岱深邃虛幻 史景遷妙筆重塑
「史景遷、卜正民筆下的十七世紀」系列座談會記錄
讀者書評:讀《前朝夢憶》-瞥見晚明的精緻生活
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1)
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2)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國的西北角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前朝夢憶(BC0183)──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09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0頁
ISBN:9789571349886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言天下雜誌:重新認識孔子、張岱 史景遷、金安平 亂世尋典範書摘1書摘2書摘3媒體報導:張岱深邃虛幻 史景遷妙筆重塑「史景遷、卜正民筆下的十七世紀」系列座談會記錄讀者書評:讀《前朝夢憶》-瞥見晚明的精緻生活 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1)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2)



  書摘1

第二章 科舉功名一場空

張岱平日居家讀書,從不為謀生操煩。他心裡很清楚,自己也不必為五斗米折腰,因為除非他功成名就,否則插翅也無法逃出樊籠。就算是得到功名,那也只是虛的,因為在榮華富貴之下,總有可能暗藏失敗伏流。

張岱所秉承的學問不只是死背幾本典籍而已,而是有可能皓首窮經,在私人藏書樓裡消磨一生,並把大好青春與家財用來準備科考。科舉考試考的是四書五經,到了最後階段,一考就是好幾天,是對心智的一大考驗。一旦金榜題名便能當官,榮華富貴隨之而來。在張岱的世界裡,不同輩分的人一同讀書並不足為奇:很多考生要到孩子生下之後才取得功名,有時還有子姪比父叔先通過科考。對於富室之家而言,科考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事─科考每三年舉辦一次,先要通過州縣考試取得「生員」資格,再到省城參加鄉試,取得「舉人」功名,最後只有少數菁英有資格到京城參加朝廷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會試」。

以張家為例,張岱把張家的書香傳家,歸功於高祖張天復。張天復生於正德癸酉,是紹興張家枝繁葉茂的第三個兒子。根據家傳,太高祖以其他兩個兒子都是讀書人為由,在天復幼時便要他從商。但張天復淚流滿面地懇請父親,若不讓他讀書,將會斷送他的一生─「兒非人,乃賈耶?」天復得到太高祖的肯允,從此焚膏繼晷讀書,終於在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進士及第。2 張家書香傳家雖發祥於張天復,但科舉功名不免也讓他籠罩陰影。根據張岱的解釋,張天復淚眼懇求之後開始發憤讀書,他先是通過地方上的考試取得生員資格,準備前往省城杭州參加鄉試。但主考官徐文貞曾是張天復在紹興的業師,並於先前的考試將他置於第一。這時,徐文貞把他找來,協助他批閱他縣考生的試卷,並向他保證已將他列為頭等。張天復惟恐流言蜚語、瓜田李下,或者更糟,所以謙辭不肯附和徐文貞,徐文貞不敢置信,仍不死心地向他說:「以若首,第二以下,若自定之。」這段插曲(儘管只有張家人知曉)還是不免讓張天復的正直落人口實。

張家人相信張天復讀書的地方有靈秀之氣,對於考取功名至為關鍵。對於年少的張岱而言,高祖張天復在這種環境中讀書實在是絕配。張岱在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到此處一遊,寫道:「筠芝亭,渾樸一亭耳......吾家後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後此亭而樓者、閣者、齋者,亦多不及。總之,多一樓,亭中多一樓之礙;多一牆,亭中多一牆之礙。太僕公(高祖)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內亦不設一檻一扉,此其意有所在也。亭前後,太僕公手植樹皆合抱,清樾輕嵐,滃滃翳翳,如在秋水。」

張岱認為家裡後來所建的亭子、樓閣,都比不上高祖張天復所建的筠芝亭,再高一層、多一道牆都嫌多餘,亭外亭內都不增一磚一瓦、一門一窗。張天復當年還種了樹,如今樹幹已有雙手合抱那麼粗,清風徐來,如在秋水。

相對於筠芝亭的完美,張岱突顯了科考的現實。張岱以艾南英為例,此人在萬曆十八年參加鄉試落榜,之後到萬曆四十八年之間,一共考了七次都沒考上。張岱曾擇要記下,艾南英回想他當年是多麼努力,苦讀了三年又三年,想辦法去捉摸不同主考官的喜好,從不同時期的考試歸納出各種風格,還要貫通經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老莊,知兵法,求的就是通過科考。

艾南英還提到貢院裡無止無境的不便和屈辱;天剛破曉,跟一群直打哆嗦的年輕學子擠在貢院門口簽到,一手拿著筆硯,一手拖著床被,忍受著監考官以冰冷的手搜身,以防考生夾帶小抄,接著就要想辦法找到考棚。考棚甚為粗陋,夏日時塵土飛揚,考生揮汗作答,若是突然下起大雨,簡陋的屋頂又難擋雨勢,拚了命也得用衣服護住試卷。就算要找時間、地點上個廁所也不容易,而幾百個考生渾身汗臭,擠在貢院裡,使得惡臭難散。唯一的施恩是監考官一面遞巡考生席位,一面大聲念出考題,給像艾南英這樣視力差或是累得看不清題目的人聽。至於耳朵背的考生,監考官就會把考題寫在板子上。考完之後,考生還得忍受放榜前的煎熬。如果不幸落榜,考生心中也有數,又得面對黯淡的前景。艾南英留意到,考生就好比婦、奴,「以困折其氣者。」

張岱對艾南英的解釋稍加補充。朝廷以八股文來「鏤刻學究之肝腸,消磨豪傑之志氣」,稍有不合格式之處都不行,就算是大學者,「滿腹才華,滿腹學問,滿腹書史,皆無所用之」;除非「心不得不細,氣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其結果是貽禍天下,能通過科考的人,「非日暮窮途,奄奄待盡之輩,則書生文弱,少不更事之人。」雖然科考的壓力這麼大、缺點這麼多,怪的是艾南英與張岱還是覺得科考有可取之處:苦讀與壓力造就了緊密的師生關係。要消磨時間不是只有閒暇度日一途,苦讀不倦更能成就大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