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序 言
天下雜誌:重新認識孔子、張岱 史景遷、金安平 亂世尋典範
書摘1
書摘2
書摘3
媒體報導:張岱深邃虛幻 史景遷妙筆重塑
「史景遷、卜正民筆下的十七世紀」系列座談會記錄
讀者書評:讀《前朝夢憶》-瞥見晚明的精緻生活
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1)
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2)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太平天國(上)
太平天國(下)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康熙(作者親筆簽名書)

譯 者 作 品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國的西北角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前朝夢憶(BC0183)──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09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0頁
ISBN:9789571349886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言天下雜誌:重新認識孔子、張岱 史景遷、金安平 亂世尋典範書摘1書摘2書摘3媒體報導:張岱深邃虛幻 史景遷妙筆重塑「史景遷、卜正民筆下的十七世紀」系列座談會記錄讀者書評:讀《前朝夢憶》-瞥見晚明的精緻生活 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1)楊照書評: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2)



  書摘3

第九章 寄諸石匱傳後世

修史不僅給張岱帶來額外收入,也讓他有管道接觸谷應泰蒐羅的崇禎朝《邸報》─崇禎朝國史的草稿。張岱一眼即知《邸報》彌足珍貴,其中每週記載明亡前崇禎朝的政務。張岱在族祖張汝方的傳記曾提到,汝方在報房工作達二十年之久。張岱在完成《石匱書》前,即利用這無價的《邸報》史料,強化《石匱書》細節的鋪陳,並著手撰寫後集,以涵蓋一六二八年到一六四○年代末這段大明王朝的尾聲。順治十五年初,谷應泰的計畫告成,《石匱書後集》的修撰持續進行,並完成了數卷,張岱時年六十一,回到快園和紹興家中。餘後六年,張岱按部就班,進行這項宏大計畫,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可視為《石匱書》竣工之時,張岱仍繼續潛心撰寫《石匱書後集》。

根據張岱自陳,他從一六二八年著手編纂明史,此時崇禎皇帝甫登基,是以早在明亡之前,張岱對於歷史已有定論─由於撰述之時明朝仍在,對於何者能說,何者不能說,時而秉筆直書,時而有所隱諱。不過,縱因焦點轉移而衍生種種問題,《石匱書》還是為一三六八至一六二七年間治理中國的十五位皇帝,勾勒引人入勝的全貌:他們對權力與篡位的態度,邊疆與對外政策,令人折服的戰術與迂腐不化的戰略,稅賦與軍費的難題,傑出的藝術天分與宏偉的宮殿營造計畫。

吾人可從字裡行間窺知,張岱撰述明代各朝時態度謹慎: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一四○二年永樂篡位;朱元璋傳帝位於建文帝,而永樂帝是建文帝之叔。張岱字斟句酌,從中可見朝廷對莽撞論斷的報復令史家噤若寒蟬。所以,論及永樂「尚有武未盡善之疑」,「於後世夫拘孿之行豈所以論上聖之主哉」。至於遭篡位的建文帝,張岱把他置於中國歷來同遭篡奪天命之人的脈絡:「殉國千古罕儷,拊心腐筆而已。嗚呼!此非臣之所得言也。」唯有在連番痛陳一五七二至一六二七年三朝兩位君王之顢頇時(萬曆至天啟年間),才能從《石匱書》看出明朝淪亡後,確實影響了張岱對所處朝代弱點(偶爾也有優點)的遣詞用字。

張岱心中有數,各類歷史自有其難題;張岱寫道,「國史失誣」,「家史失諛」,而第三類歷史─即所謂「野史」─往往「失臆」。然而,是否還能找到架構歷史的原則,將張家人納進國史洪流之中,而又不失其特立獨行與內在本性?張岱踵繼司馬遷的典範,採尖銳精要的評論,避免阿諛奉承的問題;同時,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即成書的非正式家傳,當時流露的過度情感,也要收斂起來。

身為史家,張岱當然必須決定要給自家人多少篇幅,然而張家確實不乏非凡之士,所以無怪乎《石匱書》的列傳部分,還是有內舉不避親的味道。譬如,張岱就認為曾祖張文恭(張元忭)在明代道學有其重要地位。在這篇不算短的傳記中,張岱關注的主要是張文恭在晚明政論的詭譎世界中,抱持何哲學旨趣,然而通篇彰顯的反而是張文恭的清高人品:「古貌魁然,嶽嶽負意氣」,熱中探索道德議題,年輕時就服膺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良知之學。張岱在傳記裡沒有記下太多細節,僅提到高祖張天復在西南戰事得罪當道而捲入訟獄,此時張文恭展現無比勇氣,為其父申冤。

張岱不厭其煩地記下張文恭的為人處事:「庚午游太學,明年舉南宮射策,賜第一甲第一人,授翰林修撰。自以遭逢聖明釋蹻取上第,廩稟期有以自樹。」張文恭的方法很簡單,張岱繼續說道:「日橐筆守官下,蒐羅金匱憲典而研究之。詞林故清,署第雍容,以文墨自高。稍涉事,輒引代庖為解,乃獨聚徒講求世務。人才相與籍記之,戶外屨嘗滿;每抵掌,論天下事不為首鼠兩端。」 張岱下筆謹慎,用字精妙,勾勒張文恭秉承儒學偉大傳統的形象:張文恭重實踐,輕空談,然而父親在雲南遭到妒才的貪官構陷,無法為父昭雪,擊垮了張文恭。平反失敗挫傷了他的自尊,自覺愧為人子,最後抑鬱而終。張岱記述張文恭臨終弟子隨侍在側的情景,張文恭突然數度口呼「陛下」,然後喃喃說道「朝廷亦多有人」。張岱在最後不經意犯了錯誤─如果這算是錯誤的話─兩度稱已故的文恭為「先子」,而不像其他史家以名諱來稱自己的族人。張岱在文恭的傳記末尾處下了一個總結:「陽明之學,失則禪乘,先子其一砥之矣。」

張岱把高祖張天復事蹟置於文恭傳記的開頭,並在結尾處又為祖父張汝霖留下篇幅。而為曾祖張文恭同門好友鄧以讚立傳時,行文一、兩頁後,又讓張汝霖現身,這回他所占的篇幅更長;此乃書寫技巧的佳例,修史者鋪陳內容時,間或論及自家人。在《石匱書》的鄧以讚傳中,張岱就穿插了一段軼事。張文恭辭世後,鄧以讚時而造訪紹興,有一回還質疑張汝霖的學問。鄧以讚責難張汝霖不肖,蹉跎時光,沒想到張汝霖以論語之說為題,洋洋灑灑寫就一篇斐然文章,回敬鄧以讚的批評,教鄧以讚擊節稱快,說這年輕人豈止科場功名而已,必然能光耀張家門楣。張岱在說完此事之後,隨即在結尾處又提到張汝霖應考鄉試,列名第六。翌年,張汝霖前往京師,會試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