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緒論
摘自本書譯後記

作 者 作 品

大清帝國的衰亡(經典改版)
大清帝國的衰亡(增訂新版)

譯 者 作 品

情婦史(上+下)
謊言的年代: 薩拉馬戈雜文集
OK正傳
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
漫遊中古英格蘭:十四世紀生活風物誌
情婦史(上卷):從聖經、中國後宮、歐洲皇室,到殖民者情婦的故事
大清帝國的衰亡(經典改版)
情婦史(下卷):從納粹德國、革命中的古巴,到六○年代情婦的故事
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
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大清帝國的衰亡(BC0202)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魏斐德
       Frederic Wakeman, Jr.
譯者:廖彥博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07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789571354408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緒論摘自本書譯後記



  緒論

摘自本書〈緒論〉

研究近代中國的歷史學者們,習慣拿文藝復興時代以後的劇變歐洲,和像冰河緩慢遷移般進展的儒家文明來作對比。西方的全球擴張所帶來的新視野,也因此扭曲了我們對於那些抗拒歐洲人征服的舊世界的看法。在舊世界當中,最為頑強的莫過於中華帝國──這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太過自豪,是以它的子孫看來沒有辦法很快適應歐洲所帶來的衝擊。按照這個熟悉的歷史觀點,那麼一個光輝燦爛又重要的文明,因為擔心文明巨廈的傾塌,而不敢輕易更動任何支撐巨廈的支柱。既然漸進的改革不可行,橫掃一切的革命也就無可避免了。賡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就被用來當作是它衰敗覆亡的總體解釋。

中國既然無法由內部變革,那就必須藉由外部的力量來推動革命。但是如果這樣的詮釋是準確的,那就必須認定:如果中國不受外力干擾,就會不斷地重複著以往的既有模式,死抱著傳統,而且永遠不變。十九世紀以前的中國,真的沒有內部變遷嗎?在鴉片戰爭於一八三九年爆發之前,中國真的是停滯不變的嗎?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家對內部變化的問題特別敏感,因為他們把近代史的起點標定在鴉片戰爭:

用外國侵略中國的戰爭作為劃分歷史分期的標誌,如此我們不成了外因論者了嗎?對此,我們的答覆是否定的。……外國資本侵入中國,使得中國產生內部變化,表示中國社會內部有發生變化的條件,這一條件就是中國在長期封建社會中所達到的高度發展。

不過,我的研究並不是要找尋現代化的先決條件,而是想要找出在歐洲帝國主義到來以前,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在源頭。

近代以前的中國朝代歷史,可以概分為六個主要時期。第一個時期起迄時間是西元前十六世紀到三世紀,由銅器時代發展到進步的鑄鐵技術。在這個階段,起自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發展出書寫、繁複的官僚系統,以及儒家思想的偉大經典。第二個時期,或者又可稱為早期帝國時代,約從西元前兩百年到西元二世紀結束,也就是由秦一統天下到漢代繼起統治這段時間。在此時期內,秦、漢王朝經營中亞,創制律法,設立太學,擴大並且整飭官僚系統,還獨尊儒術,定為國家教義。在第三個時期,漢朝覆亡後中央政府瓦解,於西元三世紀到六世紀內,有許多分裂王國(當中有些由異族建立)起而統治部分疆土。在這個階段,氏族武力橫行,思想棄儒學轉為道家玄學清談,佛教寺廟也遍立於境內。

在帝國中期階段,約從西元七世紀起到十二世紀,中國的政治又復歸一統。在唐、宋時傳統詩、畫的發展繁盛空前,而儒家思想也重振旗鼓。武人跋扈專權受到遏止,轉而由文官體系治理這個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文明。第五個階段自宋室南渡算起,直到十四世紀。此時一連數個外族建立的政權盤據華北,最後一個--蒙古人建立的元--南下滅宋,奄有全國。接著在十四世紀,明朝興起,驅逐蒙元,開啟了近代以前歷史的最後一個偉大階段。在這個晚期帝國時期裡,明、清兩代復興儒學、蕩平中亞各國,並且成為大多數東亞國家眼中高度文化、文明的象徵。

此時的中國社會由仕紳支配──仕紳是由官僚體系裡任職的士大夫、以及地方意見領袖名流所構成的。在他們之下,則是占人口最大組成部分,以及帝國經濟基礎的農民。由於農民的勤奮耕作,更伴隨新作物的引進,增加了糧食供應,使中國人口於十五到十九世紀間增長三倍。如此劇烈的人口增長,遂引起了晚期帝國階段的其它根本上的社會變動:農民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改變、仕紳階層的繁衍擴增、以及經濟的商業化。

上述這些變動過程,共同構成了一個範圍廣泛而且具有活力的內在發展。這個內在發展,對於中國在十九世紀時與西方和日本的衝突、鬥爭所產生的結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確實適應了來自歐洲的挑戰,但是它對於外界刺激的回應,卻劇烈的衝擊了本身所具有、正發展中的社會力量。當舊有的社會菁英被新階級所取代、相互適應成了彼此衝突的時候,帝國政治的中心遂土崩瓦解。一九一二年,末代王朝傾覆,伴隨著君主政體的結束,以及傳統文化的崩解。這個國家雖然倖免於文化上的分崩離析,卻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了。此後,儘管中國終於能以更有活力的面貌興起,但是對於新政體的革命鬥爭卻持續進行,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