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余英時序
第一章 鼓天下之氣

作 者 作 品

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下冊)【睽違十四年,史景遷新修三版】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婦人王氏之死(經典新版)
曹寅與康熙:Bondservant and Master
胡若望的疑問
「追尋現代中國」套書【睽違十四年,史景遷新修三版】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改變中國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經典新譯版)

譯 者 作 品

改變中國
鄧後中國大預測
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
追尋現代中國(中):革命與戰爭
追尋現代中國(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改變中國
康熙
追尋現代中國全集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孫逸仙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BCB0236)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譯者:溫洽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20日
定價:580 元
售價:4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84頁
ISBN:978957136624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余英時序第一章 鼓天下之氣



  第一章 鼓天下之氣

一八九五年初春,日軍在大沽外登上一艘中國汽輪,還大肆搜查。甲午戰爭從一八九四年八月打到一八九五年二月,日本勢如破竹,重挫了中國海軍、陸軍,之後像登船搜索這類蠻橫無理的舉動就有如家常便飯。表面上,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因爭奪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而起,日本以脫胎換骨之後的經濟與工業基礎為後盾,打造了現代化的鐵衛雄師,初試身手就令人刮目相看。

康有為是當時那艘汽輪的乘客,對於朝廷威信橫遭如此冒犯,心中自是憤慨難平。將近這十年來,康有為多次條陳上奏朝廷,籲請著手經濟軍事制度之改革,然而當道充耳未聞,如今,康有為所憂心且極不樂見者,已然成真:「日人來搜船,當頗憤」,康有為後來在一八九五年寫道,「以早用吾言,必無此辱也。」康有為的心中確實憤慨,這個出身南方的儒生師傅既非朝廷命官,又無族人位居要津,但他還是一心相信朝廷當道會採納他的陳請。康有為想的沒錯,清朝雖然在一六四四年就已一統江山,但是日本的勝利足證清朝有覆亡之虞。放眼天下,卻無人敢公開議論這種事,不過康有為倒是告訴此番隨行的廣州萬木草堂的門生,中國必會步上土耳其的後塵:兩個都是大國,也都積弱不振,雖有傲人的傳統,然而在列強環伺之下,只能任憑宰割。

康有為進京參加會試,途中卻碰到日軍搜船,對他的衝擊尤大。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目的在網羅秀異儒生,以為朝廷效力。康有為最後終於到了京城,所見所聞卻讓他嗤之以鼻:考棚蕪穢,考官索賄,金榜早已內定的流言沸沸揚揚,學子若是來自廣州,索價更高;就連抬考生赴考場的轎夫也是漫天要價,伺機偷竊糧食財物。放眼京華,盡是人性墮落:「京師四方觀望」,康有為在那年五月寫道,「乞丐遍地,其他孤老殘疾,無人收恤,廢死道路,日日而有。公卿大夫,車聲隆隆,接軫不問,直省亦然。」

一八九五年那一年,康有為三十七歲。他一路走來,過程可說和當時中國很多富人家子弟頗為類似。康有為受業於私塾先生與既慈且嚴的祖父,十歲能背四書五經;十五歲中生員,苦讀準備鄉試;十八歲娶了長他三歲的妻子,這門親事在康有為七歲時,父母就已訂下;康有為常常遊歷廣州附近的城鎮,有所見聞則發而為詩;八股文拘泥形式,但是要登科及第,非得寫一手好八股文才行,偏偏康有為不喜此道,於是退而涉獵考據之學,或浸淫在佛學冥想的寧謐世界。

於是,康有為的性格發展也走上一條不尋常的路,命運帶給他常人所無的傷痛,也給他常人所無的機會。康有為十歲那年,父親染上肺炎,臥病在家一整年。在一般人家,做父親的往往為了仕宦經商而長年離家,而康有為的父親卻是鎮日有子相伴。康有為後來回想起一八六七年這一年,父親大咳不止,他在蚊帳內為父親執仗端盂,驅蚊止癢,不覺恍然「如夢」。這年七月,康有為的幼弟廣仁出生,七個月後,父親辭世。康有為是康家仍健在的長子,謹守儒家古禮執喪,年紀還小就得眼見家道衰敗,榮景不再。

康有為潛心博覽經史數載,至弱冠之年,已蘊育出一身必能有所立,天下必有可為之處的自信,可「超然立於群倫之表」,「與古賢豪君子為群」,也開始相信自己注定是繼往開來的聖賢。一八七七年,康有為一心敬畏的祖父意外溺斃,於是轉而鑽研佛經,觀想工夫精進:「常夜坐彌月不睡,恣意游思,天上人間,極苦極樂,皆現身試之。始則諸魔雜沓,繼則諸夢皆息,神明超勝,欣然自得。」這種自得也讓康有為的社會責任感漸增:「既念民生艱難,天與我聰明才智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經營天下為志。」一八七九年,康有為第一次去了香港(香港從一八四二年之後成為英國殖民地),眼界大開,尤其是香港「宮室之瓖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之後康有為去了上海,心中對西方的影響力更有好感。上海也是清廷在一八三九至四二年鴉片戰爭敗於英國之後,成為條約口岸,此時已是蓬勃發展的國際都會了。於是康有為開始涉獵西學譯本,以西方政治、經濟學說,提出救亡圖存的方案。

當時不少中國士大夫已有採納西方軍事、工業、科學技術以圖「自強」的計畫,但是康有為吸收前人見解,又能加以超越,融會出一套自己的藍圖。康有為到了一八九五年進京的時候,已經想好知、行兼備的計畫:他幾度書陳大計、上書請願,疾呼朝廷重臣、皇帝修築鐵路,改良軍事體制;痛陳慈禧太后挪移朝廷亟需之軍事款項,做構築休憩林園之用;辦地方團練清剿盜賊;創「不裹足會」,呼籲廢止纏足陋俗。康有為辦過幾間學堂-他多次在廣州尋覓更寬敞的講堂,所以學堂搬過幾次,最後找到了府學宮仰高祠,一租十年,才有了他期盼的空間、地位,做長久的打算。康有為在這過程中也吸引了一批忠心的弟子。這些學子讀的也是四書五經,若是寒窗苦讀,說不定也能通過科考,取得功名;但他們同時也隨康有為以大膽創新、破除權威的方式來讀經典,而有了一八八六至八九年間寫成的《孔子改制考》。此書意在點出儒家原典本就相信變革有其必要,只可惜遭不肖後人篡改扭曲。康有為做如是解讀,用意在指出西方列強帶來的新制度及科學,倒不必為了保有中國的「純粹」而拒斥在外,因為老祖宗早有先例。

廣州和各方碩儒容不下康有為這番議論,罵他「邪誑,天地難容」,但是門生卻認為康有為乃是明師,令人茅塞頓開,總能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康有為也一心想要這些傑出門生對他的讚譽;他公開徵求有決心的良才,助他﹁大道完成﹂,對於不幸早逝的門生則痛如喪親。1 1康有為與門生經過一番苦思,找出一套在儒學架構之內融入西方科學的課程, 也鼓吹以佛家和西方天文學來作大膽的理論推演。康有為從顯微鏡而感悟大小齊一之理;讀電學光速之研究而領略速緩如一之則,進而想像至大之外尚有大者,至小之內仍包小者,剝一而無止盡,以及他所謂的「根元氣之混侖,推太平之世」。康有為在一八九五年底寫了一段文字,總結此說之內涵,以及他個人的知識脈絡:

其道以元為體,以陰陽為用,理皆有陰陽,則氣之有冷熱,力之有拒吸,質之有凝流, 形之有方圓,光之有黑白,聲之有清濁,體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統物理焉。

以諸天界、諸星界、地界、身界、魂界、血輪界,統世界焉。以勇禮義智仁五運論世宙,以三統論諸聖,以三世推將來,而務以仁為主,故奉天合地,以合國合種合教一統地球。又推一統之後,人類語言文字飲食衣服宮室之變制,男女平等之法,人民通同公之法,務致諸生於極樂世界。

及五百年後如何,千年後如何,世界如何,人魂人體遷變如何,月與諸星交通如何, 諸星、諸天、氣質、物類、人民、政教、禮樂、文章、宮室、飲食如何,諸天順軌變度, 出入生死如何?奧遠窅冥,不可思議,想入非無,不得而窮也。合經子之奧言,探儒佛之微旨,參中西之新理,窮天理之變,搜合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故,窮察後來……。

故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捨身命而為之,以諸天不能盡也,無小無大, 就其所生之地,所遇之人,所親之眾,而悲哀振救之,日號於眾,望眾從之,以是為道術, 以是為行已。

一八九五年初春齊聚京城的數千名考生,年紀大抵在二十歲出頭到五十多歲之間,因為要能狀元及第往往得花個幾十年的工夫,所以當時三十七歲的康有為並不算太老。他們或許沒有康有為那麼恢弘的胸懷,但都是生逢國勢衰頹、連番挫敗的時代,個個焦心於時局,滿腹屈辱挫折,這點與康有為並無二致。中國在一八四二年受挫於英軍,一八五六至六○年敗於英法聯軍,一八八四年再敗於法軍,如今又在一八九四年成了日本的手下敗將。三十多年來,各級官員紛紛上奏摺,各陳因應列強威脅的對策。其中包括設立兵工廠、培訓外語人才、遴選放洋留學生、發展海軍艦隊等議已經著手進行,但是諸多不順,進展遲緩。守舊臣僚雖然採行,但多認為變革會敗壞良善風俗;加上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已有十五年,而光緒皇帝雖然親政在即,有心振興經濟,力抗列強,卻得罪不起那些慈禧拉拔起來的滿漢樞臣。

不管這群新一代的儒生是如何有耐心、如何克己,但是當中、日兩國在馬關簽訂條約,條款內容在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五日電傳至北京時,他們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一片譁然: 中國被迫割讓南滿(即遼東半島)和台灣給日本,同意支付白銀二萬萬兩的巨額賠款,准許日本工業進入富庶的長江流域。消息傳到康有為耳裡,不到幾個時辰就夥同幾個密友上書拒罷議和,數日之內寫就一萬八千字的萬言書,聯合十八省舉人共千餘人具名,以奏摺形式進呈皇帝。這群舉人在北京松筠庵會商,又趕往面見都察院官員,在衙署之外大排長龍, 傳達心聲。此時這群舉人彼此還在競逐功名,卻公開表達反朝廷的立場,無怪乎當時有人說這展現的愛國情操乃是自古以來所未見的。康有為在自訂的年譜裡寫道:「至此千餘人之大舉,尤為國朝所無。」梁啟超曾是康有為的門生,日軍登艦搜查時,他也在船上。他花了三十六小時,不眠不休謄寫這份文件,自知人生路途此後將為之改觀;康有為的幼弟亦謂其自此棄絕從學。

康有為的這份奏摺疾呼須有變革,既是向年輕的光緒皇帝喊話,也是對真正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和朝中大吏呼籲。康有為雖然下筆謹慎,措辭委婉,但訴求的卻是徹底改造中國經濟與教育體制。康有為先是回顧讓十九世紀的天朝黯然蒙塵的種種挫敗,但從歷史就可知道未來猶有可期。康有為指出,歷朝歷代的賢君從不拘泥於祖宗法制;漢朝(公元前二○六年)、明朝(公元一三六八年)、清朝(十七世紀中葉)的開國君主都是順應局勢,創建新制,從官僚體系的常軌之外啟用新人。日本在一八六○、七○年代明治維新的作為,與此就頗為類似。

康有為寫道,這種人事、制度的彈性因應可「鼓天下之氣」,而遷都則能「定天下之本」。北京臨海孤險,禦守不易,常使皇帝向列強屈服——「以區區十里之城,棄千里之地。」 歷朝皇帝曾改過官制,出於天下大計也遷過都城。以一八九○年代的清朝而言,康有為考慮過遠北、西、南之地,認為西安似乎正是上選;西安地處內陸,曾是秦朝(公元前三世紀)故都,隋、唐(在六世紀到九世紀之間)兩代都城長安的舊址,設重兵深固護衛,憑天險重開漕運,安穩盤據,日軍一定不敢深入涉險。

康有為在另一段開頭提到「強天下之勢」,疾呼重返中國自古「以民為兵」的理想,而今臨大西洋諸國強盛之基也在於此。大清需要年少力強的常備精兵(康有為說康熙皇帝在兩百年前就有「老將氣衰不能用」之語),再配合地方團練,以結合成真正能發揮作用的軍事體系。而經過革新的軍力還須有精利的軍事科技:兵丁宜配備輕型武器、步槍,如德國毛瑟槍、法國沙士鉢槍、英國亨利馬梯尼槍、美國哈乞開司槍及林明敦槍;而火砲營則應有克虜伯公司製造水準的重炮。若中國無力自製之器械,宜向香港等國外之地多方探查價格, 而非任由國內浮報。中國亦應注意軍事科技變革之速:一八七○至七一年的普法戰爭,槍每分鐘發十餘響;到了一八八○年代,俄國攻土耳其,槍每分鐘發三十餘響;而今(中國付出慘痛代價學到),日本的槍每分鐘發六十餘響。中國若是沒有足夠的科技人才,就應號召旅居南洋諸島的四百萬華人。南洋華人從海外旁觀中國割地賠款之辱,感受尤深,但他們仍然心向中國,也願出力重振天朝威信。

就算朝中守舊大臣這三十年來聽了不少革新之議,但康有為開章直言,想必他們讀來也不免心驚;而且康有為指出,種種獻策只是臨兵應敵的權宜之謀。中國未來唯一的希望, 在於痛下猛藥行「自強之策」,從根本來改造國家的結構。常言道:「物久則廢,器久則壞。」因此皇帝務必在六大要務上大膽改革。第一,朝廷須提高稅賦,充盈國庫。如今戶部歲入僅白銀七千萬兩,就算全數拿去支付日本戰勝的賠款,也要三年才能付清。若是對富商巨戶誘之以利,廣開官辦銀行,通暢運輸網絡,則歲入必達白銀萬萬兩。第二,中國為求固守邊防,開墾沿邊,利於商賈往來,須遍築鐵路網絡。第三,朝廷須獎勵器械、輪舟製造。第四,中國須開墾礦藏,如雲南銅礦、山西貴州煤鐵、山東湖北鉛礦、江西湖南錫礦,以及四川富藏的各類礦產,否則「我若不開,他人入室。」第五,統一、穩定幣制。第六,須開辦利國便民的郵政。

走筆至此,康有為突發警語,行此六大要務,中國就不患匱乏,但還不足以起黎民百姓於貧困。

中國生齒,自道光時(一八二○至五○年)已四萬萬,今經數十年休養生息,不止此數。而工商不興,生計困蹙,或散之他國為人奴隸,或嘯聚草澤蠹害鄉邑,雖無外患,內憂已亟。夫國以民為本,不思養之,是自拔其本也。

康有為於是導入最後一部分,也就是他所謂的「養民」四法。論農業,即使是中國向來專擅者如絲,則面臨義大利、法蘭西、日本等國的挑戰,而茶葉又在印度、錫蘭栽種成功, 競奪中國之利,康有為大力主張鼓舞新法務農,以保有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中國須廣設農會、農學會,振興農業技術,多方開發林業、漁業,培育新苗。論工業,中國須以西洋列強為師,制辦汽輪、鐵路、電報,西方列強國力之所以蒸蒸日上,緣由便在於此。同時,制辦器械之道須超越一八六○、七○年代曾國藩等人片面的革新,且應銳意創設考工院新制,培訓現代工業技術人才。各地考工院遴選學童入院修習機械、算學。這種創新發明與教育學習彼此之間的助長,以美國的成果最為斐然,每年工業創新發明多達一萬三千件, 反觀俄國只不過百餘件而已。

至於外貿,顯然中國必須自行開發產品,發展中國企業,學習西人商務之法,迻譯西方商學之書,傳授「商學」之道,才能趕上西方列強及日本的競爭。中國每年進口紡織品所造成的貿易失衡遠勝於鴉片,不能老以鴉片貿易作為市場機制效率不彰的託辭。康有為對西方科技的盛讚,在官式文牘中是不曾見過的,他還把中國在一八九○年代自西方購買的商品列了一張清單,供皇帝御覽:

豈知洋紗、洋布,歲耗凡五千三百萬。洋布之外,用物如洋綢、洋緞、洋呢、漳絨、羽紗、毡毯、毛巾、花邊、鈕釦、針、線、傘、燈、箱篋、磁器、牙刷、牙粉、胰皂、火油,食物若咖啡、呂宋煙、夏灣拿煙、紙捲煙、鼻煙、洋酒、火腿、洋肉脯、洋餅、洋糖、洋鹽、藥水、丸粉、洋千果、洋水果,及煤、鐵、鉛、銅、馬口鐵、材料、木器、鐘錶、日規、寒暑針、風雨針、電氣燈、自來水、玻璃鏡、照相片,玩好淫巧之具,家置戶有,人多好之,乃至新疆、西藏皆銷流,耗我以萬萬計。

中國須建立自身的工業基礎,以遏止資本外流之勢。

康有為在提出扶持貧農的計畫時,也舉了幾個國外的例子——從西伯利亞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婆羅洲、巴西、加拿大來討論屯墾計畫,或以獲罪流放,或是自願經商,都可收拓墾邊疆之效。這類政策能扭轉中國貧民迫於生計而移民海外的模式,移居美國或淪為苦力,受盡剝削,而移居澳大利亞、東南亞的華人則讓當地的華人無家可居、無事可做。對於作姦犯科之人,應教以工藝技能而使之重生;對於鰥寡孤獨、老弱殘疾者,則由善堂收留恤養。

康有為這篇長達萬餘言的上奏,頗有應考會試的架勢,最後以縱觀中國教育的問題來結尾,從科考形式僵化到圖書經費偏低,都在康有為非議之列。他又舉了不少外國事例——印度、英國、俾斯麥(Bismarck)的普魯士、日本,但又彷彿意識到自己舉了太多國外的例子,於是高聲肯定儒學的道德價值,以及其對再造盛世的重要性。康有為自己的儒學造詣頗高(雖然他是以反抗傳統、立異論而為人所知),甚至建請皇帝派傑出儒士出使西方諸國——以扭轉西方傳教士絡繹不絕、一心要把中國人變成基督徒的現象。康有為或許有所不知,欽羨中國儒學價值的萊布尼茲(Leibniz)約莫在兩百年前就提過幾乎一模一樣的看法。但是,康有為更勝萊布尼茲。他除了建議廣傳儒家「道學」之外,還主張應在海外建立儒學學堂——凡開設學堂招聚門徒千人者,應授給世襲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