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中國的西北角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古裝穿搭研究室:超乎你想像的中國服飾史(VLK0042)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龔元之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2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78957137847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關於古裝的大小事

重衣羅襦上街去,穿越古今的美麗


漢服、唐裝、馬褂、旗袍……都是「老叩叩」才穿的玩意兒嗎?近十年來,在中國、臺灣、日本與韓國等地,悄悄興起一股漢服熱,許多對傳統文化充滿熱情的「七○後」和「八○後」年輕人,紛紛將寬袍大袖、襦裙曳地的傳統古服穿上街,讓溫柔寬和的傳統美感成為現代生活中的日常風景。

對現代人來說,「傳統服飾」是個很籠統的概念。各位若是在年節期間穿件釘了盤扣的大紅鋪棉唐裝出去逛街拜年,應該就已經感覺自己挺有傳統氣息了吧!重視身材的女孩子可能不喜歡厚重的棉襖,而是努力把自己塞進掐細腰身的高叉旗袍裡,抬頭挺胸、用力縮緊小腹,踩著高跟鞋,顫顫巍巍走來,自覺娉婷嬝娜,比起平日更是優雅古典了幾分。

除了唐裝與旗袍,再問傳統服飾還有些什麼,這可能就讓人有些費思量了。喜歡看古裝劇的人大概能說得出皇帝穿黃色的龍袍,頭上戴有珠簾的冕冠;唐朝女人身披薄紗,酥胸半露;清朝男人都剃了前額,腦後拖著長辮子,身穿黑青或帶花的綢緞袍子,女人則是頭頂著大拉翅,足蹬花盆底,身穿旗袍……至於其他朝代?感覺沒什麼特色,就是古裝,不管演的是漢朝或明朝,民女和店小二的衣服看起來都差不多。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忍不住反駁:「哪有這麼誇張!」

但事實上,還真的就有。一般民眾對「傳統服飾」嚴重缺乏認識,我可是親身經歷過了。

二○一○年,因為倒春寒的緣故,北京的花季遲了近一個月,往常四月底、五月初開放的牡丹直到五月中旬才進入最燦爛的花期。我和朋友說好到景山公園賞花兼外拍,心想不要怠慢了這姍姍來遲的花王,因此挑選了最為推崇牡丹國色的唐代風格,也是極具時代特殊性的唐風齊胸襦裙──但奇妙的是,景山的遊客們幾乎沒有人能夠認得出來。


韓服?漢服?傻傻分不清楚

中國這幾年有不少愛好者努力推動「漢服運動」,從網路上來看,「漢服運動」辦得沸沸揚揚,各地紛紛響應號召,只差沒有揭竿而起。不過我們當天沒有見識到他們努力的成果,認為這些衣服是「漢服」者寥寥無幾--最普遍的認知是「這是朝服吧?」即朝鮮族服裝(在臺灣會稱為「韓服」,果然這也是有地方差異的)。還有女孩子真以為是韓服外拍,努力搭訕想上來合照,掙扎了半天,開口說的卻是日文。

唯一一位答對時代的是來自廣東小姐,她說:「我在想,妳們是不是在拍《貴妃祕史》?」一路被各種奇怪問題轟炸的友人與我哭笑不得,只得自嘲我倆不過是宮女級別,哪敢妄稱貴妃呀!

別笑,這種事情不只在中國才有,過了兩年,我們在臺灣又經歷了一次!這次地點換成士林官邸,角色是兩個昔日宮女和一位同好,服裝的時代往後拉了六百年,是明代的服裝,結果一路上遇見的遊客都在問「這是什麼衣服啊?」日本人問:「這是韓國服裝嗎?」韓國人問:「這是日本服裝嗎?」遇到中國人與臺灣人則問:「這是韓國/日本服裝嗎?」雖然也有一、二個「古裝?」「漢服?」之類的答案,但是總的來說比景山的經驗更慘,居然完全沒有人猜對時代!

日、韓遊客雖說不曉得這些漂亮衣服是什麼,但認得出「這不是自己國家的衣服」,這樣也就可以了。可是中國人看到中國史上曾有過的服裝樣式,雖然讚美,卻也一樣覺得「這不是我們的衣服」,這巨大的隔閡讓我們三個傳統服飾愛好者面面相覷,一時無語。

現代漢服復興運動
你能想像在街道建築、日常服飾幾乎全然西化的現代社會裡,穿著寬袍大袖的「古裝」上街活動的情形嗎?

這不是模仿動漫的cosplay,而是由許多中國傳統服飾愛好者自發形成的活動。希望能藉由實際行為,重新培養時人穿著傳統服飾的風氣,一如在日本、韓國,民眾仍然習慣在各種重大場合穿上和服、韓服出門。

漢服運動的濫觴源自中國的民族政策,政府將境內人民區分為五十六個民族,並在身分證上予以標註(民族不同的父母可以替小孩選擇民族,小孩十八歲以後至二十歲前可以自己決定屬於父方或母方的民族,之後不能變更)。在中國官方開始定義各民族的文化形象時,漢族人卻發現自己沒有公認的代表服飾,於是便出現一批較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起身號召,希望透過穿著漢服此一「漢民族獨特的『民族服飾』形象」,來喚醒「漢民族之意識與自覺」。也因此,極端的漢服運動包含了強烈的民族主義,也將西方思潮、宗教視為入侵中國的異物。

此外,對「漢服」定義、樣式的爭論也不少。首先,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很難用特定時期的服飾代表「漢服」;其次,中國歷代傳統服飾其實有大量非「交領、右衽、寬袍、大袖」(這是「漢服」最普遍的定義)的樣式,因此常會有「立領、對襟能不能算漢服」等的紛爭。

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也有許多傳統服飾愛好者選擇以「個體戶」的方式活動,單純享受傳統服飾之美,並且樂於與同好分享漢服心得。但可別小看這批「野生研究者」,他們對漢服研究的挑剔、嚴謹,有時並不下於正規學術論著。

滿清之過?非也!
這種隔閡是怎麼產生的呢?

熟悉歷史或抱持強烈民族感的人,可能會嚴厲指出「是滿清入關後強迫漢人易髮、改服造成的」!

滿清入關後強制推行剃髮易服,確實是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使服裝制度驟逢巨變(不過事實上易服令主要影響的是官員與士族男性,平民、婦女等一時未受影響)。但此答案明顯忽略了一點:清朝服飾,對現代人來說一樣也是陌生的。

讀者們看到這裡,可能又要瞪大眼睛說:「不可能!電視上的清宮戲那麼多,我對清朝服裝很熟啦!」說是這麼說,但是你知道高聳如牌坊的大拉翅,以及豪華鑲滾的旗袍(氅衣),實際上是晚清時才有的嗎?像這樣的服裝是絕不會出現在鈕祜祿甄嬛或還珠格格身上的。而清初時男性髮型又稱「金錢鼠尾」,辮子必須細到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其餘頭髮剃光,放到現在大概是極前衛的潮男造型,同樣不是現在所熟悉的粗大辮子月亮頭。

另一方面,抨擊滿清服裝制度造成傳統與現代斷裂的人同樣忽略了——就連清代服飾也沒有在現代流傳,如今我們所穿的唐裝和旗袍,在清末民初並不存在。唐裝大抵源於男子短褂,女子旗袍則是源自男子長衫──新時代女性對傳統女性形象的反抗就從服裝上做起,拋棄上衫下裙「兩截穿衣」的習慣,學著男人只穿一件長衣了。

之後屢經變革,原本多皺摺但方便活動的平面剪裁,換成了挺拔但不好動作的立體剪裁,女子旗袍的盤扣成了裝飾品,全靠拉鍊來穿脫,這就是現代所謂的傳統服飾了。

一件衣衫的社會意義

比較務實的人可能會從實用角度來看問題:畢竟古裝看起來又長又拖沓,如《搗練圖》裡女人的裙子都拖地,這麼不方便的衣服,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當然會被淘汰啦!

這種說法也有幾分道理,不管在古畫或影視作品裡,角色都穿著美麗而飄逸的服裝。但事實上,「色彩豔麗、寬大飄逸」的衣服,在古代只有金字塔上層穿得起──換句話說,就是供得起兩個以上的丫鬟貼身伺候小姐生活起居的富貴家庭成員,才可能有財力穿好衣服。

要知道奴僕比好衣服可便宜多了,一般殷實人家買不起綠綾印花衫子越羅裙與泥金絞纈披帛這等高級衣物替女兒打扮,但是買個小丫頭在廚下燒火作飯倒不困難。能穿得上華麗衣服的人,身邊必然僕從如雲,服裝的寬大、繁複造成的種種不方便,反而成了莊重優雅的襯托,正是以四肢不動之矜貴,來彰顯自身的富貴豪奢。

那麼勞動者要怎麼辦呢?《步輦圖》中,環繞在唐太宗身邊執役的宮女們雖然穿著豔麗的間色長裙,但是在腰上綁一綁,使裙子不會拖地礙事。若是民間的勞動者,就是穿著本色或灰暗的短衣,耐髒也方便工作。現在佛道教出家人的日常執役衣仍採用傳統樣式,可知「傳統」中本就包含有勞動工作的一大類,只是被現代人忽略了而已。

任何服裝都講究「人、事、時、地、物」,就像現代的各位不會把睡衣穿上喜宴,也不會穿著三件式西裝刷馬桶,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穿著打扮,這一點不會因為「傳統」與「現代」而有所區別。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