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譯 者 作 品

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
吸血鬼:暗夜裡尋找生命
十字軍東征:以耶路撒冷之名
亞歷山大大帝:在版圖的最前線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絲綢之路(XB0004)──東方和西方的交流傳奇
Marco Polo Et La Route De La Soie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Jean-Pierre Drege
       Jean-Pierre Drege
譯者:吳岳添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03月10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200頁
ISBN:957130951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當時,斯基泰人(Scythe)和薩爾馬特人(Sarmate)都紛紛派出使節,來和我們通好。生活在烈日下的塞爾人(Sere)和印度人,還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寶石和珍珠。他們牽著載滿禮物的大象,足足走了四年才到達,可以想見路途是多麼遙遠。你只要一看到這些人的膚色,就可以知道他們那裡的氣候,與我們這兒是非常的不一樣。」

弗勞魯斯(Florus)1 世紀末

第一章 使節的時代

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里希托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把連接中國和西方的交通網命名為「絲綢之路」。自此以後,這名稱便流行起來。其實早在公元前1世紀,也就是羅馬人剛曉得有絲綢這東西時,遠東和歐洲便有了貿易往來。不過這個名稱並不能概括當時東西方貿易的全部內涵,因為「絲綢之路」既是運送香料、紙張和瓷器的商道,又是使東西方的文化、宗教和技術得以交流的通路。

公元前 1 世紀,羅馬人透過帕爾特人(Parthe)認識了一種來自遠東的神秘紡織品

當絲綢在羅馬出現的時候,羅馬人稱它為serica。絲綢和其他珍貴的布料一樣,要經過多次轉手才能運到羅馬。所以serica一詞,也許就源自「絲」這個中國字,只是在輾轉的商旅中,發音有了訛變。起初,羅馬人對絲綢產於何地一無所知,還以為是遠方邊界上的塞爾人製造的。他們只知道比塞爾人遠些的地方,還有一個神秘的國家,叫做「契內」(Chine)。這個名稱大概來自建立於公元前221年的「秦」朝。

當時,羅馬人和中國人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繫。不過在公元前64年攻佔敘利亞之後,羅馬人和強大的帕爾特帝國合作,在帝國的保護下,與來自中亞的沙漠商隊進行貿易。帕爾特人就是波斯化的斯基泰人,中國以前稱之為安息人。從公元前大約250年至公元224年,他們在波斯南部建立了強大的帝國。

絲綢由於產地神秘,更由於質地優良,而大受歡迎。它是中國和西方交流的第一種商品,這一點可以從下面的討論中得到證明。

衰落時期的羅馬奢侈成風,昂貴的絲綢很快成為必需品

像大紅衣料和玻璃一樣,絲綢是一種奢侈品。它最初用於裝飾,後來包裹在坐墊上,最後用來製作服裝。與亞麻和羊毛相比,絲綢柔韌、舒適,因此無論男女都非常喜愛。

絲綢不僅製造過程複雜,而且在運輸途中常有危險,加上商人謀利和官方提取稅收,自然成為一種價格昂貴的商品。

羅馬為了進口絲綢,流失了大量的資金。因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利紐斯(Pline,23-79)和哲學家塞內加(Seneque,4-65)都把絲綢當成國家衰敗的象徵,而貶低它,蔑視它。羅馬元老院多次通過禁穿絲綢的法令,但發生不了作用。

.絲綢流出中國

在羅馬人著迷於絲綢之前,匈奴的游牧部落就已經喜愛這種珍貴的紡織品了。匈奴原本出沒在中國北方的乾旱地區。為了防止他們在黃河流域搶劫和掠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開始建造萬里長城,鞏固了橫亙東西的北疆,遏制了匈奴。但是匈奴在2世紀時強大起來,西漢的頭幾位皇帝,都無法抵擋他們的入侵。

漢朝打不過匈奴,便採取「和親」的辦法來求得邊境的安寧。按照和親的條約,漢朝每年要向匈奴貢獻幾次「禮品」。由於條約經常修改,禮物越來越重,絲綢和絲織品竟曾達數萬件之多。多餘的絲綢,匈奴人就拿來和西部的其他游牧民族交易。這些民族再通過一次次交易,把絲綢傳到西方。

.張騫和中國在中亞的擴張

漢朝雖然盡力求和,但是面對匈奴的苛刻要求,還是大感吃不消,不得不設法聯合其他在中亞與匈奴為敵的部落。這類結盟行動是中國向西部擴張的開始,也是目前所知,中國開始主動向西方提供絲綢的時候。

第一次有據可查的結盟嘗試,是張騫在公元前140年出使大月氏。那是一個游牧部落,西方人稱之為印度──斯基泰人(Indo-Scythe),他們曾一直逃亡到巴克特里亞納(Bactriane),也就是現在的阿富汗北部。

張騫的使命是與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擊匈奴,但未能成功。他待在國外13年後才返回漢土。他的所見所聞,對於中國在中亞的擴張政策,以及中國對西方和印度的貿易,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張騫曾說,大月氏有竹子和布匹,它們產自中國南面的一些王國,是通過後來名為「緬甸之路」的通道運去的。

張騫的第二次使命是出使烏孫。那是伊犁山脈的一個游牧部落,以善養馬匹著稱。張騫除了企圖和烏孫結盟之外,還派遣使者前往中亞的其他王國。這些使者的足跡,很可能到達了印度或帕爾特帝國。

第二次出使也失敗了,烏孫人不願與漢朝結盟,只肯貢獻幾十匹馬。雖說張騫兩次都沒有完成外交使命,但是他的兩次出使,為中國的外交和對外貿易開闢了通路,使貿易量得以迅速成長起來。

.尋找費爾幹納的天馬

隨著使節來往的增多,皇帝輾轉聽說,位於中亞錫爾河(Syrdarya)盆地的費爾幹納(Ferghana),生產的馬比烏孫馬還要出色。但是當地人都瞞著漢朝的使節。

這種馬也許真是「天馬」的後代。從前有人預言,將會有一種禍馬在西北方出現。它們就像傳說中的龍馬,是龍和母馬交配的後代,在河裡長大,然後跳出水來,活躍在陸地上。

漢武帝想長生不老,非常渴望能騎上這樣的馬升天。

於是漢朝派兵攻打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國。第一次徒勞無功。第二次才取得了勝利。幾十匹最好的馬被挑選出來,帶回中國,另外還運回3000匹種公馬和母馬。大宛和漢朝媾和,保證每年貢獻一些「天馬」。

.在通向中亞的路上,皇帝派出的人員並不可靠

從那時開始,就有使節被派往帕爾特帝國、波斯灣和印度。有時一個使團有好幾百個人。出使最遠地區的使團,往往一趟要八、九年才能回來。

使團的人多了,不免龍蛇混雜。除了持有符節的官員之外,有時也混進一些不可靠的人。所以路途上險象環生,誰都無法保證能不能安全返回母國。禮品常常被盜,或者被不聽皇帝諭命的使團成員拿去賣掉。

約公元前100年,中國經過兩次制伏中亞諸國的遠征行動,把和這些王國之間的貿易,變成了將軍事、外交和貿易等多重意義結合為一體的「朝貢」。中國擴張的結果,是建立了一些由軍隊屯田的移民地。這些屯田區可以當作沙漠商隊歇息的地方,並為他們提供保護和給養。

.向中國朝廷進貢的商人變成外交使節

中國派往某個王國的使團,通常都帶金子和絲綢當作禮物。這些國家派來的使節,也致贈各種各樣的禮品,作為回報。《漢書》裡這樣記載:「皇宮裡保存著夜明珠、小貝殼、犀牛角、翠鳥毛等大量珍奇物品,「黃門」裡則名馬雲集,有龍紋馬、魚眼馬、汗血馬。一群群大象、獅子、其他猛獸和駝鳥,放養在宮外的花園裡。這些珍奇之物來自世界各地。」《漢書》是1世紀的作品,文中提到的「黃門」,是漢朝的官署名稱,設在皇宮之內。

陪同異國使節前來的,還有翻觔斗的藝人和雜技演員。貢品的交換擴大了貿易往來。在中亞各國的使團裡,不僅有官方的使者、通譯,也有來做生意的商人和小販。

在公元前1世紀的漢成帝時期,這類商人數量大增。來自吉班國(Jibin,即後來的克什米爾)的使團裡,竟沒有一個高級官方使節,而全是一些小商人和前來交換貨物的貧民。

.一位中國使節因害怕大海而未能出使羅馬

公元初年,中國人對遠至羅馬帝國的西方,已經有所認識。不過,他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使節和商人那裡聽來的。

公元97年,為了征服西部地區而馳聘中亞的名將班超,派遣副將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羅馬帝國。為此,甘英必須穿過帕爾特人的領土。

甘英到達了條支,即波斯灣,想乘船渡海。但是帕爾特人控制著遠東和西方的貿易,顯然不希望中國和羅馬建立直接的聯繫,所以勸他不要渡海:「海洋遼闊無邊,渡海一次順風要三個月,頂風就要兩年,因此船上要帶夠三年吃的食物。人在海上會想家,有些人都思鄉成疾。」(《後漢書》,5世紀的作品)甘英可能是害怕了,遂放棄使命,沒有見到羅馬帝國便返回中土。

.航海者靠季風遊遍了印度洋

中國人知道,羅馬帝國經由海路和帕爾特、印度維持貿易往來的關係。不過海路是從公元2世紀起才發展起來,並逐漸取代沙漠商隊的。

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航海者已經能利用季風。據1世紀末或2世紀初編寫而成,但作者不詳的《埃里特雷海(Erythree)遊記》記載,有一個名叫伊帕勒(Hippale)的人,發現了一條利用季風的海路。所謂埃里特雷海,就是古代紅海、印度洋和波斯灣的統稱。從紅海上的貝雷尼斯(Berenice)直到印度,船隊都是夏初出海,到12月開始返航。

公元166年,有個人通過這條海路,來到中國,並晉謁宮廷。他自稱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敦尼(Marc Aurele Antonin)的使節。馬可.奧勒留本人是重要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所著《沈思錄》留傳至今。他在位的那一段時期(161-180),在西方長久以來被視為羅馬帝國的黃金年代。

這位旅行者經過東京灣來到中國。不過他是否真的來自羅馬帝國,倒很難說,因為他帶的禮品如象牙、犀牛角、龜甲等,更像是產自印度。

實際上,印度和波斯一樣,處於中國和羅馬帝國之間的通路上,影響了中國和西方的直接交往。

.神秘的中國和謎樣的羅馬

羅馬人和中國人彼此不瞭解,只是把對方的國家想像成一個美妙的地方,一塊奇妙而神秘的樂土。

羅馬人以為絲綢是用樹的纖維織成的,以為善飲水的塞爾人能活到兩、三百歲。

中國人則反過來把羅馬人看得和自己一樣,國名叫「大秦」,也會種桑樹和養蠶:「這個國家的人身材高大,五官端正,和中國人相像,所以人們稱這個國家為「大秦」。」(《後漢書》)

中國人沒有想到,製造絲綢的秘密,在5世紀才傳入中國西邊的土耳其斯坦,6世紀傳入君士坦丁堡,而至7世紀才傳到西西里。

就這樣,在漫長的歲月裡,中國和羅馬帝國互為謎樣的國度。彼此之間,充滿了傳說、神話,以及種種出奇的幻想和猜測。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