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出版緣起
序 1
序 2
自序
書摘

作 者 作 品

台灣紀事(上):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紀事(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諺語淺釋(1)
台灣警世良言:台灣諺語淺釋(2)
台灣好言吉句:台灣諺語淺釋(3)
台灣俗語真言:台灣諺語淺釋(4)
台灣雅言巧語:台灣諺語淺釋(5)
台灣土話心語:台灣諺語淺釋(6)
台灣醒世智言:台灣諺語淺釋(7)
台灣妙言覺語:台灣諺語淺釋(8)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閃耀台灣一: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台灣第一(CE0029)──台灣的祖譜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莊永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3月01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1568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出版緣起序 1序 2自序書摘



  書摘

第一座寺廟 馬公媽祖宮

.馬公媽祖宮的存在,使「台灣三百年」的說法,必得更正;台灣不少媽祖廟都自稱「開基媽祖」,其實論「輩份」,都沒有此廟「老」。

.台灣第一座寺廟說明了澎湖在「台灣開發史」上的重要性。

先民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以求棲身之處,當遮風避雨的「家」建立在大地之上,為了感恩謝德,給在精神上庇佐他們的各路神明和列祖列宗也建造個「家」,似乎是這些拓荒者的另一個主要意願;這個崇神祭祖的「家」,要遠較自己的居宅更加堂皇富麗,顯得神聖非凡,這就是「寺廟」。

寺廟不僅成為先民們心靈所繫的中心,也形成為生活聚落的中心。

台灣第一座寺廟不是建在台灣本島上,而是澎湖媽宮澳(今馬公鎮)的「天妃廟」,即今日馬公鎮長安里正義街 19 號的「天后宮」,俗稱「媽祖宮」。

「馬公」這個鎮名源於這座「媽祖宮」,明天啟四年以前,此地稱「娘宮」;施琅[襲台筆記]則稱「娘媽宮」,由明而清,逐漸改變,後簡稱「媽宮」。「馬公」這個鎮名,應該是「媽宮」的訛音,是日據時代根據語音擅改的。

澎湖的開發要較台灣本島來得早,今日我們以漢人的「史觀」,持「台灣三百年」說法,而澎湖縣 11 萬縣民於 1981 年曾熱烈慶祝「建國 70 年暨設治七百年祭祖大典」,這是追溯元先祖至元十八年(1281 年)將澎湖收入版圖,設巡檢司,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這段史實,依此來推算,澎湖的開發要比台灣還要早四百年以上。

澎湖媽祖宮依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天后始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林衡道口述《台灣古蹟概覽》說:「相傳於明末萬曆三十一年(西元 1600 年),荷蘭人竊據澎湖時,此地已有漢人聚居,並建築廟宇奉祀媽祖。」但是不少學者專家研判,應於元朝至元年間即已立廟了。依陳知青的舉證,在其所著《澎湖史話》有言:

「至元十七年,(元朝)征伐日本,遭遇颱風,官兵漂散,聚集澎湖,這些淘濤餘生,一定會說是媽祖的神佑,才得生還。所以元世祖要在十八年封媽祖為『天妃』,……也很可能就在至元十八年在澎湖元兵登陸的所在,興建『天妃』。」專研台灣文獻的陳漢光更找出一首元代洪希文「題湄州嶼聖墩(天)妃宮」古詩來證明澎湖媽祖宮最遲在元代已建立了。

這首詩有兩句是:「平湖遠嶼天所劃,古廟不獨誇黃灣」,意思是說:那遙遠的平湖嶼(即澎湖)也有天妃廟,這不僅是黃灣(湄洲)的天妃廟所能獨誇的;雖則有人對此詩句的見解,另有意見。

澎湖媽祖宮的建置年代,雖然湮遠難考,但是它是「台灣第一座廟宇」、「台灣第一座媽祖廟」,殆無疑問;安平「開台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鹿港「天后宮」都自稱是「台灣開基媽祖」,為著「第一」這個名位,爭得面紅耳赤,但比起「澎湖媽祖」,祂們應該退避三舍。

媽祖是守護航海的女神,俗名林默娘,根據傳說是因她彌月前從不曾哭過,而得此名。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 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福建省興化府蒲丹縣湄洲嶼人。有一年,父兄出海作業,為狂風暴雨所困,她提著一盞風燈,跑到海邊,祈望燈光能有助於父兄在波濤巨浪中,決定回航的方向,然而這個期待成空(一說:她的父親因而獲救,但她哥哥卻未能歸航),於是日復一日,她總是不畏風寒站在岸邊,擎著風燈,盼著父兄平安歸來,雖然她的希望幻滅了,然而無數在浩瀚海上的漁舟卻依賴著這盞微弱的燈光,獲得了正確的指引。

在台灣海峽移民史中,媽祖是重要的角色;「唐山過台灣」必得依循海路,而澎湖成了渡海到台灣本島謀生的跳板。

離鄉背井的閩粵人,他們在登船下海之前,往往先到家鄉媽祖廟進香,千叩萬拜祈求一帆風順,但仍不能消除葬身魚腹的心理恐懼,然而他們相信祇要媽祖隨身在側,則平安可預期,於是採行「分身」(即請主神外的另一尊媽祖分身神像上船)、「分香」(祈得媽祖廟的香火袋或神符奉祀在身)的方式;千辛萬苦經歷洶湧浪濤虐害,當大夥兒初抵澎湖時,聽聞此處有座媽祖廟,少不得集體到廟裡膜拜再三,一則對第一階段航程平安表示謝恩,一則仍祈媽祖再顯神恩,對未來的冒險歷程再度庇護,能順遂安抵「新大陸」──台灣。筆者相信必定有不少感人的事蹟,發生在唐山渡海中途站媽宮澳的「媽祖宮」,可惜文獻上記載闕如。

台灣三四百座媽祖廟,不少都有其神蹟傳說,全台最古老的馬公媽祖,也少不得有傳奇故事來添增其神秘色彩。

鄭成功據守台灣,憑恃天險,銳力經營為「反清復明」基地,然而「壯志未酬身先死」,但不幸鄭經也和他的父親鄭成功一樣,以 39 歲英年辭世,導致家族內訌,其嫡子鄭克塽在岳父馮錫範安排下,設計殺害掌握監國實權的庶子鄭克墾,這種爭權奪勢作風,朝野不恥,清廷見此良機乃決議征台,派遣投靠清廷的原鄭氏部將施琅為水師提督。海戰的勝負關鍵與氣候休戚相關,施琅利用台灣海峽的季候風,選擇西南季風前的無風期進軍澎湖。

1683 年(明永曆卅七年,清康熙廿二年)6 月清軍擊敗明鄭防守澎湖大將劉國軒,施琅水師登岸紮營,在媽宮澳撰「疏」康熙皇帝,呈報輝煌戰果,也公布「曉諭澎湖安民示」安撫百姓。從這些文獻資料,施琅並未將其戰功委諸於媽祖的神蹟。但是台灣府縣廳志書,有關施琅平台之事,卻是神話連連,最著名的是以下二則:

  1. 施琅率師乘風破浪進軍澎湖時,將士恍惚見神兵引導,及屯兵媽宮澳,施琅謁廟,卻見媽祖神像臉汗未乾,衣袍俱濕,始悟實邀神助。
  2. 施琅紮營駐兵,苦無足夠淡水可供飲用,天妃廟有一口井泉,平時祇供數百口,此時忽湧甘泉,萬餘駐師,汲之不竭。


馬公媽祖的神蹟,可能是施琅的一項「心理戰」,他本為明鄭叛將,而明鄭揭櫫乃是民族大義,身為「貳臣」的他,恐為追隨國姓爺轉戰來台,不願事清的義民所不恥,於是以台灣軍民一致所崇祀的媽祖來當「護身符」,行軍所至,囑咐親信,放出風聲,說明征討明鄭,實屬天意。

馬公媽祖廟今日的名聲既遠遜於台灣各地主祀媽祖的嘉義新港「奉天宮」、台南「大天后宮」、鹿耳門「聖母廟」、北港「朝天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麥寮「拱範宮」、里港「雙慈宮」、松山「慈佑宮」;即使在澎湖列島內,和通樑榕樹、跨海大橋……等觀光勝地相較,也蹭蹬於後,這是因為今日國人的旅遊觀光,大都一窩蜂地往知名度高的地方擠,而且都是注重於尋幽探勝的風景區。筆者誠摯呼籲,採風擷俗、溯源探古的觀光,應該積極提倡,這是最佳的民族精神教育方式之一。那一天,你足抵澎湖時,不要忘了去瞻仰馬公媽祖宮這座國寶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