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戴國輝序
曹士澂序
卜大中序

作 者 作 品

最後的達賴喇嘛
戰慄土石流
水的政治學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閃耀台灣一: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覆面部隊(BC0079)──日本白團在台祕史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林照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7月2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2092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戴國輝序曹士澂序卜大中序



  戴國輝序

台灣現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課題

.戴國輝

現代史因為還未經過時間沖洗,很多部分都不夠透明,像謎般頗難掌握真貌。而台灣又因為威權時代,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受到相當限制,禁忌太多,以致有關現代史真相的建構更是困難。這本有關白團事蹟的書,據我所知是中文版《白團》的第一本,但白團卻是台灣現代史上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白團在台二十年,在本書發表前,距離這些日籍軍官來台已經過了四十七年,現代史經常會引發人們對某一政治事件的反彈情緒,但在事隔相當時間後,一些解讀歷史不需要的情結與情緒,反而可以被時間沖洗。若能保持一定距離冷靜地凝視,將發現如今談台灣史應該有幾個角度:

首先,國府中央遷台這個部分的台灣史,以官方術語而言,即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或是台灣在中華民國的現代史,這也是台灣史的一部分,但是在前幾年根本不能有這樣的說法。

現在台灣史變成顯學,但傾向台灣獨立的朋友對台灣史的解釋又是另外的意涵,如果不先釐清這樣的歷史背景,了解白團事蹟其實是從國共內戰後期展開,也牽涉到國府抗戰事後的處理,白團的主要活動地區是在台灣地區(包括金門、馬祖),因而又與狹義的台灣史間存在微妙的差異。

顯然白團取名便是因為反對紅色共產黨而來,不是因為台灣而命名,是蔣介石領導下的國府政權和戰敗的日本將軍們共譜的反共故事。

要特別指出的是,美國曾經發表中國白皮書,反映美國人利益而出賣國府,但在台灣一般老百姓、知識分子對美國支援國府、提供美援總是從善意而來的解釋,完全忽略美國原意從美東轉型到美西、而逐漸繼大西洋國家另兼太平洋國家的史實,最終目的無非是覬覦中國大陸的大市場。

但因為美國起步慢,雖曾經有過「門戶開放」政策的展示,然戰後西歐列強與日本已退出大陸,為建立美國在大陸獨佔的局面,自然設法在毛、蔣之間取得平衡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情況就像今春大陸對台軍事演習,美國既不希望台灣反攻大陸,也不希望台灣被大陸吞併,當年的這種基調甚至到今天都不曾有所改變。

白團故事,也反映蔣介石權謀深算的一面,過去國民黨的黃埔軍校生,身經北伐、抗日、剿共多場戰爭,軍官受訓幾個月便要上戰場,一直都是邊學邊打;當國府軍隊在國共內戰敗下陣來返到台灣後,蔣介石為建立強而有力的自保及反攻部隊,留日的蔣介石有意引進他所熟悉的日本的軍事戰略與戰術,任命留日且資歷尚淺的彭孟緝負責白圍在台的聯絡工作,就是想藉著彭孟緝與軍方淵源不深的角色,來促進軍方新陳代謝的目的。並且在此同時,欲與在台的美方軍隊勢力保持平衡,以致後來才會引來美式派陳誠與孫立人等人的反對。

在反共、冷戰的大背景下,日本軍官來台固然是為報恩,但實際上戰敗的日本舊軍人受到社會歧視,連生活都成問題。來台施展軍事所長,是為了維護日本的天皇制度,不可否認也有他們個人的目的。而蔣介石也計畫藉著白團日本軍官來穩定及振興軍方士氣,讓他們知道連打敗仗的日本軍官都來台灣拔刀支援了,大家何必氣餒再向外跑。

白團是承繼蔣介石之「華日關係」而來的日本軍事顧問團,當這些日籍軍官來台灣時,才發現台灣民眾不像韓國人、東北人那麼反日,但由白團所體現的華日關係卻有大不同於目前台灣所謂的「台日關係」;有些日本人感念蔣介石的「以德報怨」,華日關係是因蔣家政權而來,他們沒有李登輝情結,對於台灣前途看法頗與台獨派不同,當今華日關係如何本土化,該係另一個課題,是加強台日關係很重要的一層思考。

而且白團這個軍事顧問團非常特別,它不像一般企圖控制本土權力的軍事顧問團,也不是為販賣自產武器而來;蔣介石處於美日間先靠美國提供服裝與武器,然後再靠日本重整軍事教育,加強軍隊素質及建構動員機制。美國人有豐富的武器、彈藥,看到敵方目標便習慣性一陣亂轟,這名謂「強者兵法」;但蔣介石自認國府軍物質上之短缺,並堅信「弱者兵法」與強者兵法不同,在這方面他以東方式思考,比較相信日本,而靠常備兵訓練建立的動員制度,則是白團軍官留給台灣最大的軍事貢獻。

透過白團這段史實,可以知道 50 年代蔣介石意圖反攻大陸的大陸政策內涵;美援與白團,一在明來一在暗,那個時候,美國顧問團團長蔡斯即使不甚同意,但也在不違反美國利益的情況下,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關白團在台灣的史實探討,原本應是一個重要學術研究的課題,我個人雖然是第一個提出此問題的研究者,但是因為過於忙碌,反而沒有辦法把它完成。而台灣在言論自由後,記者活動特別活潑,這個議題由《中國時報》資深記者林照真小姐完成,我知道她花了很多時間採訪與搜集資料,埋沒多年的歷史事蹟才能以熱鬧新聞的面貌出現。這讓我有一個感想,平時學術與傳媒間應該分工,但藉著此一模式,讓人深覺學術(Academism)與傳媒(Journalism)間,應能建構一個知性共同體,並期待兩者之間在未來建立更多的互動與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