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新版序
代序 1
代序 2
後記
書摘:故鄉

作 者 作 品

沈屍.流亡.二二八
幌馬車之歌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幌馬車之歌(第三版)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幌馬車之歌(BC0164)──增訂版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藍博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04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4208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強 力 推 薦

周英雄:從主體性的觀點看,《幌馬車之歌》逼使我們把過去,活生生地再加以呈現,它令我們不得不對過去與現在,台灣與大陸、台灣與日本重新加以體認。(〈必讀經典,主體性、比較文學〉:1992)

王德威:藍博洲另闢蹊徑,在《幌馬車之歌》中糅合新聞、史錄、訪晤及虛構形式,重現歷史(白色恐怖)事件的「不可」重現性。(〈典律的生成〉:1998)


李喬:《幌馬車之歌》動人處亦即成功處在於:充分掌握史料後,因真情投入的結果,使已經冰冷的歷史人物重生再現,進而令讀者進入歷史的悲情裡,激情洶湧,卻也教人面對歷史做冷靜與深刻的反省思考。(〈「洪醒夫小說獎」十年祭〉:1992)


呂正惠:作為一個「尋訪」歷史的人,藍博洲的「客觀性」至少不會低於現在的許多「歷史系」,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他所訪問出來的「歷史」而否認這一點。(〈尋找歷史的人〉:2001)


陳芳明:在年輕一代的作家中,他(藍博洲)的成績斐然,可以說為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開闢了極為遼闊的領域。(〈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1992)


陳映真:由一個文學青年,以民眾史的眼界,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在台灣的「戰後」,提出成功、深刻、感人而有力的「戰後結算」,這就是《幌馬車之歌》的突出而值得感謝的成就。(〈以紀實文學結算台灣的「戰後」〉:1992)


葉石濤:《幌馬車之歌》是感人至深的力作,……此作唯一沒有闡明的是蔡孝乾所領導的省工作委員會和鍾鐵民叔叔(鍾浩東)之間的關係,也就是鍾鐵民叔叔在台共組織中的位置和身份。最好也能提到他們革命的抱負。(〈致藍博洲函〉:1989)


蔣勳:《幌馬車之歌》的龐大結構雖然得力於歷史真實的人物、時代與事件,但是作者沉穩的筆調,退到事件背後的採訪者極其謙虛的心情,都說明……他已有更寬大的胸臆去看歷史、社會、生命的苦與樂吧。(〈告別青春〉:1989)


內 容 簡 介

我們曉得德性對歷史並不重要,罪行不會受到懲罰;

但是,每一個錯誤卻都會帶來後果,

影響及於以後的世世代代。

──柯斯勒:《黑色的烈日》 (陳烈譯)

〈幌馬車之歌〉是光復初期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很喜歡的一首歌。他在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撲殺運動中,結束短暫而熾熱的生命。他與妻子蔣碧玉相識相戀、患難與共、尋訪原鄉、加入抗戰……,仿如一篇篇扣人心弦的動人樂章,令人動容。

本書作者藍博洲集史料、記錄與文學於一體,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將冰冷的歷史還原重現,讓我們以全新的視野,貼近這些長期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在悲情的當代台灣反芻那段傷痛與遙遠的記憶。

關於書名

這首〈幌馬車之歌〉很好聽。它的歌詞大概是說:

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目送你的馬車,在馬路上幌來幌去地消失在遙遠的彼方。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他國的天空,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


這首歌,是剛認識浩東時,浩東教我唱的。

浩東是情感豐富的人,所以,他很喜歡唱這首歌。他曾經告訴我說:「每次唱起這首歌,就會忍不住想起南部家鄉美麗的田園景色!」
 ──〈序曲:伴著腳鍊聲的大合唱〉


作 者 簡 介

藍博洲
一九六○年生於台灣苗栗。
一九八三年開始發表小說。
一九八七年年初,加入《人間》雜誌報告文學隊伍,展開迄今仍在進行的台灣民眾史調查、研究與寫作。
著作:《旅行者》(短篇小說,爾雅,1989)、《沉屍、流亡、二二八》(歷史報導,時報,1991)、《幌馬車之歌》(歷史報導,時報,1991)、《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歷史,時報,1993)、《白色恐怖》(文化手冊,揚智,1993)、《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歷史報導,時報,1994)、《我們為甚麼不歌唱》(五○年代白色恐怖紀錄電影,侯孝賢電影社,1995)、《台灣思想起》四十集(五○年代白色恐怖紀錄電視,T.V.B.S,1997)、《高雄縣二二八暨五○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歷史報導,高雄縣政府,1997)、《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歷史報導,台北市文獻會,1998)、《人間正道是滄桑》(報導文學,苗栗文化中心,1999)、《共產青年李登輝》(歷史報導,紅岩,2000)、《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歷史報導,晨星,2000)、《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歷史報導,晨星,2001)、《台灣好女人》(歷史報導,聯合文學,2001)、《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歷史報導,聯合文學,2001)、《藤纏樹》(長篇小說,印刻,2002)、《紅色客家人》(歷史報導,晨星,2003)。

目 錄

新版序──

  凡記下的就存在 文/侯孝賢

代序──

  隱沒在戰雲中的星團 文/林書揚

  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灣反共撲殺運動 文/陳映真

幌馬車之歌──

  序曲:伴著腳鍊聲的大合唱

  第一樂章:故鄉

  第二樂章:原鄉人的血

  第三樂章:戰歌

  第四樂章:歸鄉

  第五樂章:二二八前後

  第六樂章:白與紅

  第七樂章:風暴

  第八樂章:槍決之後

  尾聲:和鳴!你在那裡?

  大事年表

誰的幌馬車之歌──

  誰的「幌馬車之歌」

  一條前行的路

  讓歷史不再有禁忌,讓人民不再有悲情

附錄

  未完的悲哀──評介幌馬車之歌 詹宏志

  重找一個閱讀《幌馬車之歌》的角度 須文蔚

後記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