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 讀/陳芳明
新版序/施明德
序 曲/意志的凝聚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閃耀台灣一: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BCB0220)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財團法人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5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6125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 讀/陳芳明新版序/施明德序 曲/意志的凝聚



  序 曲/意志的凝聚

一九七七年選舉與中壢事件 韋 本◎文
 
1977.11.19包圍中壢分局的群眾。
(771119N12/劉峰松提供)

掌握共同命運的意志力

掌握自我命運的意志力撞擊著人的歷史。在無數意志的角力中,歷史向世人展現它的翻騰姿態,如永不休止的變奏曲。歷史拒絕全然被窺視;它從不輕易被任何單一的意志所掌握,總是嘲弄著無法認清時勢,卻一廂情願地宣稱已馴服歷史的人們。儘管時受揶揄,但為了掌握未來,人們仍盡其所能去控制環境,並牽動著周遭人們的命運。在每個當下,人們總是窺視著他人的意志,希望在詭譎多變的現象中分辨幻影與真實,而在集體意志的展現中見到歷史的意向。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帝國戰敗,歷經五十年殖民的台灣民眾期待著回歸母國,重建中國人的認同。未及兩年,台灣便發生反政府的全島性衝突,造成民眾的傷亡,史稱「二二八事件」。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贏得內戰,國民黨退守台灣,二二八事件後持續進行的政治肅清工作更為加強,使整個一九五○年代瀰漫著「白色恐怖」的肅殺氣氛。然而,官方媒體呈現的是延續中華民國法統的國民黨政府受到台灣人民的擁戴,在風雨飄搖中致力實現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國家目標,台灣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和「反共抗俄的復興基地」。在長期的黨禁、報禁、戒嚴令、凍結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和受統治階層支配的司法體制的系統運作下,執政者與人民的意志呈現出合而為一的景象;若有異議分子,可能就是受到共匪的蠱惑與唆使。

長期以來,台灣民眾無法參與中央選舉,於是地方選舉匯聚了民眾對鄉土國家前途的關切,試圖掌握自己前途的欲求,流露於各類選舉的行動中。儘管瀰漫著可能「落選被關」的恐懼,競選期間,持反對立場的候選人仍難壓抑批判時政的渴望,向民眾揭露對自己所生存的社會的另一種認識;訴求的重點從個人身家遭受迫害的不幸遭遇和各級政府的施政弊端,逐漸提升到一黨獨大的現象亟需制衡,以及長期戒嚴所導致的體制性不合理現象。每次選舉,反對者的言論就如潮水一般,正侵蝕著當局對施政合理化的防波堤。關切自身存在的處境是人類的自然需求,對選民而言,在謀求身家溫飽之餘,異議人士的言論挑起自己對時局忐忑不安的關切,動搖了平日在諸般禁忌下知所進退的認知;在趨近和迴避真相之間,台灣社會的集體心境在危機感和安全感之間浮動。

然而,選舉法規常因執政黨的勝選考量而變動;黨國體制操控著媒體、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群眾的自由意志淹沒在以綿密的人際網絡和財務進行的大規模動員之中;宣稱行政中立的選務機關在開票時常被認為有舞弊情事,以此輕易否決了民眾集體意志的展現;反對人士的下場不難預期。雖然關懷國家和鄉土僅存的一些政治管道也遭扭曲,人民的無奈可以想像,但執政者掌握著各式統治工具,選民自難免受操縱,頂多將慍怒轉向消極的抗議:或是拒絕投票,或將不具實質意義的選票投入票箱;企求改變現狀的意志在看似毫無出路的苦悶中衝撞著。

雖然如此,位居優勢的統治階層仍難得到歷史的眷顧,因為他們忽視民眾的需求,因而無法理解,在因恐懼而瘖啞的人心中存在著難以察覺的深沉渴望;他們也忽視了在社會的幽暗之處,看似羸弱的個體正醞釀著集體的意志,即將產生撼動既有秩序的巨大能量。一旦持反對立場的候選人在「選舉假期」中突破了既有的遊戲規則所構築的困境,如一九七七年的桃園縣長候選人許信良,在眾目睽睽下即將碰觸主宰集體命運的權柄時,他們便成為凝聚反對意志的象徵。潛藏於個人心中的反對意志於是匯為發出怒吼的巨靈。

反對運動的里程碑 一九七七年是台灣實施地方自治的第二十七年,年底舉行五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十一月十九日是投票日;下午,在中壢警察分局前,斥喝之聲鼎沸,群眾強烈要求警方絕對不能包庇涉嫌選舉舞弊的中壢國小校長范姜新林;聞訊而來的人潮越聚越多。無人預知即將發生的群眾事件會搗毀軍警車輛,並將中壢分局焚燬;也無人能預測台灣各地的異議人士受到激勵,將反對的情緒化為行動,大量投入翌年的選舉,以及執政當局在深受驚駭之餘,開始編組鎮暴部隊。

但善體時勢的人都知道,台灣社會將不同以往了。國民教育的普及提升了知識水準,群眾不易受到單一意識型態的愚弄;經濟發展創造了中產階級和中小企業者,他們有期望政治合理運作的實際需求,因而願意支持反對人士成為制衡的力量;時間的推移,使未經歷二二八事件的新生代沒有恐怖記憶的包袱,願意基於理想而投入政治行動。此外,知識分子參與選舉也蔚為風氣,反對運動不再由傳統的反對鄉紳所專有,已加入新的領導者和群眾基礎,產生有別以往的行動能力與指向。

在一九七七年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之前,雖然時傳選務機關有舞弊情事,充滿期待和焦慮的群眾往往基於義憤而集體發起防衛行動;但身為凝聚反對意志象徵的當事人常扮演抑制群眾集體行動的安全閥,寧願在不公平的體制中竭力地作個別的抗爭;如一九七五年底立委選舉中的青年黨籍候選人郭雨新以一萬多張的廢票落選,雖然群眾的行動已箭在弦上,但郭雨新仍堅持循司法途徑進行選舉訴訟。

一九七七年的許信良已擔任五年省議員,深受部分青年與農民的支持;在投身縣長選舉之前即以《風雨之聲》、《當仁不讓》的新思維帶動風潮;於競選期間聲明「絕不容許舞弊」、「做票就是共產黨」,喚起群眾保衛選舉成果的決心;若有人做票,只有「打死共產黨」。隨著投票日接近,支持者的情緒逼近實際行動的臨界點;這一次,許信良終在群眾的支持下當選縣長。由於中壢事件的影響,當晚在其他縣市群眾的監督下,無黨籍的曾文坡、蘇南成、黃友仁也分別當選縣市長,並有二十餘位無黨籍候選人當選省議員;對執政當局而言,台灣似是遍地烽火。

這一年,因蔣介石總統逝世而獲減刑的施明德出獄不到半年,便擔任雲林縣省議員候選人蘇洪月嬌的總幹事。蘇氏夫婦因政治案件入獄多年,施明德將選舉主軸定為一場決定政治犯是否有罪的民意測驗;在競選期間,蘇家孩子們的衣服上以大字書寫著這場民意測驗的核心問題:孩子們的爸媽有罪嗎?蘇洪月嬌的高票當選,似乎說明了民眾的判決。在這場選舉中,蘇家的遭遇喚起民眾的回憶,他們重新感受自己和統治當局的關係,而免受統治機器與地方派系配票的操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穿著囚服的蘇東啟沿街拜票時伸展懷抱的背影,以及漫天的爆竹煙塵的景象中,凝聚著掌握自己命運的集體意志。

一九七七年的地方選舉,在野人士獲得了相當的進展,點燃了群眾關心自身處境的熱情,鬆動了原本沉悶的政治氣壓。匯聚集體反對意志的熱望推動著如施明德一般的反對人士,在隔年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中成立了第一個在野的助選團體「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一個凝聚集體意志的組織化工作正要開始。同時,以照相機記錄這股意志力發展實況的念頭,也悄悄地萌芽了。
 
1977.11.19蘇東啟穿囚服至雲林沿海的軍營散發選舉傳單,以台灣人為主的充員兵爭睹傳單。
(771119N25/施明德提供)
 
1977.11.19包圍中壢分局的群眾,其中一名站在翻倒的車子上演講。 (771119N06/劉峰松提供)
 
1977.11.20事件後群眾圍觀被焚燬的軍警車輛。 (771120N10/劉峰松提供)

蘇洪月嬌競選省議員

一九七七年雲林地區省議員的選舉,蘇洪月嬌代替涉及1961年台獨叛亂案的前雲林縣議員蘇東啟競選。因台獨叛亂罪受刑十五年,此時剛出獄半年的施明德擔任競選總幹事,他別出心裁,以政治犯的人權向民意訴求,成功地打贏選戰。

 
1977.11.19蘇東啟著囚服在雲林縣北港鎮街道拜票,在鞭炮煙硝中伸雙手抗議。 (771119N29/施明德提供)
 
1977.11.19蘇治源穿著標語「我爸爸有罪嗎?」為母親蘇洪月嬌散發競選傳單。 (771119N26/施明德提供)  
1977.11.19蘇洪月嬌拜票車隊至雲林縣口湖鄉,此地是前縣議員蘇東啟坐牢前重要選區。 (771119N27/施明德提供)   
1977.11.20當選後,蘇東啟夫婦與競選總幹事施明德在宅前合影。 (771120A19/施明德提供)


第八章 陰影再現、等待黎明 高雄事件與軍司法大審 黃建仁◎文

 
1979.12.10遊行隊伍展開「世界人權紀念日黨外人士演講大會」的布條,說明當天活動的主題和方式。 (791210N02)

(一)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保障基本人權的〈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天主教聖馬利諾會與基督教長老教會於台中梧棲教會舉行人權聯合祈禱會,美麗島雜誌社總經理施明德與「黨外總部」秘書張美貞受邀前往參加。由於人權一直是美麗島政團民主運動的主題,因此,當與會神父與牧師建議黨外應該舉辦人權日紀念活動時,施明德欣然答應,隨即展開各項籌備工作,最後決定由美麗島雜誌社高雄市服務處舉辦一場演講大會。

籌辦過程中,主辦單位所提出的申請屢遭駁回。但由國民黨當局認可的「中國人權協會」卻堂而皇之在台北實踐堂舉辦紀念活動。戒嚴時期黨外人士對於申請活動未獲批准的情況早已司空見慣,而且從幾次的經驗中也知道,只要堅持舉辦,最後都能在與警察機關的討價還價中獲准。因此,為了打破「只准州官放火」的不合理情況,並凸顯世界人權日的意義,美麗島雜誌社決定如期舉行紀念活動。

就在世界人權日的前一天,兩名美麗島高雄服務處義工姚國建、邱勝雄,在開著宣傳車宣傳翌日活動時,遭警員無理阻攔,並強押至鼓山分局毒打成傷。後雖經交涉而獲釋回,但已造成群情激憤。這起「鼓山事件」的發生為「世界人權紀念日」大會的舉行投下了變數,不少原本未計畫參加的黨外人士也決定前往聲援。

翌日,國民黨一反慣例,提早宣布了以往都在農曆春節前實施的「春元演習」,高雄市區也如臨大敵般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很難不令人聯想與人權日大會有關。前一晚,各地保警與鎮暴憲警早已悄悄進駐高雄市,此時更將美麗島雜誌社計畫舉行演講大會的扶輪公園重重包圍,因此迫使他們將演講地點改在中山一路新興分局前的大圓環。 傍晚,美麗島雜誌發行人黃信介搭火車抵達高雄時,南警部司令常持琇與之交涉。常持琇最後答應黃信介,可以演講但不要遊行。協議達成後,常送黃到美麗島高雄市服務處,此時黃信介始知受騙,扶輪公園根本進出不得,而遊行隊伍已經出發,只得跟著人群前進。人群手持象徵人權光輝的火把,身披名條與彩帶,緩緩步向大圓環,而由憲兵與保警組成的鎮暴部隊也開始部署在圓環四周。

演講大會原本平和舉行,但在鎮暴部隊嚴密包圍且節節逼近下,一股不安的氣氛逐漸瀰漫人群中,一觸即發。於是,姚嘉文與大會總指揮施明德前往新興分局交涉,希望開放一出口讓民眾自由進出,減緩現場氣氛。交涉未果。此時,大圓環的群眾目睹中正三路鎮暴車集結的地方冒出白煙,將被圍堵殲滅的恐慌使得人群開始往反方向的中正四路慌亂奔跑,守在此處的憲兵於是受到衝撞而發生第一波衝突。

衝過封鎖線後,有群眾鼓譟著要直衝警察總局,美麗島人士不希望引發更大衝突,便引導群眾經由瑞源路回到美麗島服務處,並宣布活動到此結束。無奈群眾不肯離去,為了避免失控,主辦單位只得繼續演講、帶動歌唱,安撫群眾情緒,希望活動能夠和平收場。然而事與願違,鎮暴部隊開始對群眾進行強力驅散,不僅以催淚瓦斯攻擊,更將鎮暴車駛入人群,衝散群眾。在驚慌與憤怒的壓迫下,衝突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夜深了,人群散去。只剩鎮暴部隊與鎮暴車守在美麗島高雄服務處門前。一場「世界人權紀念日」卻以「高雄事件」收場。

(二)高雄「世界人權紀念日」大會舉行時,國民黨高層正在台北陽明山上召開第十一屆四中全會。接下來幾天,當局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口號強化憲警受害的印象,把衝突責任完全歸咎於美麗島人士,並嚴厲譴責「陰謀分子的暴行」,同時發動各地方政府、學校與民間團體進行「聲討」,而媒體也推波助瀾,掀起一面倒的撻伐之聲。「國人皆曰可殺」的社會氣氛於焉完成。

面對國民黨「欲加之罪」的戲碼,雖然美麗島雜誌社在十二月十二日立即召開記者會說明事件經過,但已然百口莫辯。十三日凌晨,國民黨即展開全台逮捕行動,並同時查封美麗島雜誌社各地服務處。

在十三日的第一波逮捕行動中,計有十四名「陰謀分子」被捕。施明德趁隙逃脫,展開為時二十八天的逃亡。十四日,被捕者家屬前往位於新店的警總軍法處看守所,送衣物、食品給被捕者,事後在軍法處外留下了合影。同時,立法院在主席倪文亞主持下舉行秘密會議,鼓掌通過同意警總逮捕黃信介。立法院外,一群《疾風》雜誌成員手持標語,叫囂怒罵:「打倒黃信介、康寧祥!把他們統統槍斃!」立院警衛人員則視若無睹。十五日,施明德之妻艾琳達在被警總約談後驅逐出境,開始其海外奔走與救援。同日,十個海外台灣人團體在美組成「台灣建國聯合陣線」,抗議國民黨鎮壓反對運動。在接下來的逮捕行動中,又陸續有數十人被捕,僅有少數在偵訊後飭回。到翌年(1980年)二月二十日軍法審判起訴前,總計有四十五人在押。

雖然媒體一面倒地將「高雄事件」報導為美麗島人士的預謀,但坊間對於有關單位利用黑道在「世界人權紀念日」會中製造事端,藉機逮捕黨外人士的傳聞不脛而走;甚至有人目睹一群手持棍棒的打手混入遊行隊伍,並率先對憲警動手。凡此關於事件的種種疑點,是否有希望藉由審判過程來發現事實?

經過軍事檢察官第一次偵訊後,數十名被捕者被分送至調查局或警總保安處「查證」。查證期間,他們所受的精神與肉體傷害不一而足;其中,根本未出席高雄「世界人權紀念日」卻遭逮捕的邱奕彬因受不了刑求而企圖咬舌自盡。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偵訊人員取得了「與匪勾搭」、「暴力原則」、「長短程奪權計畫」等子虛烏有的自白,於是信心滿滿等著軍法大審的戲碼上演。

(三) 就在「偵訊」與「逼供」、「蒐證」與「栽贓」進行時,被捕者家屬與未被逮捕的黨外人士展開了救援工作,一方面透過各種管道將高雄事件真相傳達海外,以引起國際重視;同時也積極尋覓適當的辯護律師。一九八0年一月六日,知名作家陳若曦帶著由二十七名海外作家學者連署的信函返國面見總統蔣經國,除了表達海外台灣人的關心,更直言鎮暴部隊「先鎮後暴」的疑點。

一九八0年二月二十日,警總以《懲治叛亂條例》二條一的叛亂罪起訴了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呂秀蓮、陳菊、林弘宣等八名被告,隨即召開秘密調查庭,並擅自為被告選任徒為門面的公設辯護人。經律師團抗議後,警總才將秘密調查庭改為公開。隨後律師團開始進行閱卷工作,由於軍法處拒不讓律師們影印,律師只得請助理與家屬協助手抄龐大數量的卷宗。二月二十七日,八名被告首次與家屬會面。

二月二十八日,發生了林宅血案。林義雄的母親與兩名雙胞胎女兒在光天化日下慘遭殺害,另一名女兒則身受重傷。消息傳至軍法處,正在開調查庭的律師與家屬們無不深受震撼,律師並隨即請求庭上暫停開庭,不料法官竟以「與本案無關」為由拒不受理。稍晚,軍法處接獲上級命令,林義雄獲准交保。 三月八日,軍法處完成八名被告「調查程序」。

三月十八日,為期九天的軍法大審於警總軍法處第一法庭展開。國民黨史無前例進行公開審判,媒體也大幅報導被告與律師們在法庭上的辯護,結果不僅使被告們關於「戒嚴」、「黨禁」、「萬年國會」等政治理念得以宣揚,同時透過辯護律師團對起訴書的質疑,也暴露了警總執意構陷美麗島人士的拙劣劇本。公開審判的過程顛覆了先前的黨版宣傳,而國民黨當局也嚐到了媒體「可載舟,可覆舟」的滋味。 判決確定後,雖然泰半黨外菁英身陷囹圄,但民眾對於高雄事件與黨外人士奮鬥的目標已更加瞭解;因此在接下來的幾次選舉中,他們以選票平反了高雄事件,使受難者家屬與辯護律師紛紛當選,也延續了因高雄事件而中斷的反對運動,從而掀起日後改造台灣政治的序幕。

(附記)十二月十日上午,台中地區黨外人士在陳博文家會合,搭車前往高雄參加「世界人權紀念日」;日後他因此被扣上「邀約暴徒」的罪名。遊行過程中,他一如往常希望將黨外活動的影像記錄下來而四處拍照,不時穿梭在人群中,甚至奔上天橋捕捉畫面。衝突發生時,他也不忘先按下快門再行閃避。 陳博文在事件後被捕,他的記實攝影因此中斷。他所拍攝的高雄事件照片,日後輾轉於黨外雜誌和選舉文宣中,日漸散逸。由於目前尋回的照片數量有限,在高雄事件及後續發展的編輯上,感謝「中國時報資訊中心」、艾琳達女士、李勝雄律師提供了部分珍貴相片。

高雄「世界人權日」演講大會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美麗島雜誌社舉辦「世界人權紀念日演講大會」。當黨外人士在中正路大圓環演講時,四周鎮暴部隊密不透風地包圍著,還緩緩逼近。緊張氣氛終於爆發,人群衝破封鎖線。回到服務處門口時,人群依舊聚集聽演講。鎮暴部隊最後採取強力驅散的激烈手段,衝突再次擴大。「未暴先鎮,鎮而後暴」是今晚最佳寫照。

1979.12.10預定演講場地扶輪公園已經被封鎖,黨外遊行隊伍從美麗島雜誌社高雄市服務處出發,左轉中山一路,向大圓環出發。 (791210N01)
1979.12.10來自花蓮的林玉祝女士,在現場下跪的情形。

(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大逮捕、家屬援救

「高雄事件」後,當局以「涉嫌叛亂」罪嫌迅速在三天內採取逮捕行動,被捕者接著遭受情治單位長達二個多月的刑求逼供,或疲勞訊問。同時,外界救援行動也正積極展開。艾琳達被驅逐出境後,以當事人身份向國際媒體疾呼「高雄事件」真相,控訴國民黨當局的鎮壓行動。被捕者家屬集合起來,共同為營救自己親人而奔走,同時積極籌組辯護律師團。

1979.12.14大逮捕隔天,黨外家屬去警總看守所要求探視受難者,被拒絕;同一天黃信介在立法院全體會議同意下被捕。 (791214N01/艾琳達提供)

軍法、司法大審

一九八○年二月二十日,警總將黃信介等八人,依「叛亂罪」起訴。陳水扁等十五位辯護律師積極展開閱卷等準備工作。在隨後的軍、司法審判中,律師與庭上針鋒相對,被告們也藉此公開審判的機會,一一駁斥情治單位所羅織的罪名,並暢談黨外運動的政治理念。雖然法庭最後仍依情治單位的劇本宣判,但隨著媒體大幅報導以及家屬與律師的參選,開啟了另一波民主運動的波瀾。

1980.3.18
面對軍事法庭的美麗島政團核心。左起張俊宏、黃信介、陳菊、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林弘宣。日前,林義雄因家庭遭逢巨變而獲交保,故未出庭。當日稍晚在律師陪同下前往軍事法庭,要求准予同時參加審理。
(翻拍照片/施明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