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近在眼前的歷史
自序 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
第十二章 臺灣前途,臺灣人決定
編輯推薦:最親近的最陌生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閃耀台灣一: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戰後70年臺灣史(VLK1013)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陳世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1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78957136486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近在眼前的歷史自序 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第十二章 臺灣前途,臺灣人決定編輯推薦:最親近的最陌生



  第十二章 臺灣前途,臺灣人決定

最近一百二十年的臺灣史(一八九五─~二○一五),是臺灣社會演進史上最多元化、也是特別問題層出不窮的時期,而以一八九五和一九四五年為兩個關鍵年,在不同的時期產生舉世罕見的不同問題。例如:皇民說、祖國論、統獨史觀、兩岸史觀等等問題,無奇不有,先後一一浮現。

源自一八九五,皇民說、祖國論
這些複雜問題,先前都深藏不露,等到臺灣的民主選舉大進步的時候,為了爭取選票,各方勢力才陸續搬出這些問題,互相爭論,彼此攻防,蔚成臺灣社會演進史上波濤洶湧的壯觀場面。

先談因日本統治而產生的皇民說和祖國論。日本在古代是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十七世紀初,德川家康起兵打敗其他諸侯,一統天下,建立封建軍事專制政權,坐鎮江戶(今東京)統治日本,天皇則留守京都,成為虛位元首。

到一八五三年,江戶被美國軍艦扣關闖入,強行打開日本門戶,日本人引為奇恥大辱,就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專制治國的幕府將軍,終結了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時代,擁護年少有為的明治天皇重掌國政。

明治天皇在一八六八年即位,他發憤圖強,將首都由京都遷到江戶,並改名為東京;廢掉幕府,改藩為縣;並頒布帝國憲法,成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起用大批的留歐學生,全面推動日本近代化的工作,以達富國強兵,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後,果然既富國又強兵,更重要的是,透過教育,發揮日本人的尚武精神,進而創造了尚武之外,更講法治、講正義、重是非、重紀律的「日本精神」。這種日本精神,創造了此後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三戰三勝的奇蹟。

一八九五年,中國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屬於中國漢民族的臺灣人,不服日本的異族統治,大興義師,抗日運動長達七年。至一九○二年日軍消滅臺灣南部的游擊英雄鳳山林少貓部眾後,臺灣總督府宣布平定全島,日本才完全統治了臺灣。

日本統治臺灣正好半個世紀,臺灣史上,真正以國家政策大力開發的時代,自日本治臺時期開始。日本在臺灣到處進行經濟開發,是想幫助日本富國強兵。

在教育方面,日本僅在臺灣發展中小學教育,不發展大專教育,推動殖民地式的教育。日本又把具有日本教育特色的「日本精神」,完全移植臺灣,使臺灣人具有日本人的民族特質,這就是在日本治臺時期,臺灣人如同日本人,同樣具有日本精神的由來。

其次,日治時期,日本為了配合侵華戰爭的動員需要,在七七事變爆發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三六年開始,日本推動統治臺灣的三大運動「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皇民化運動,就是在精神上武裝臺灣人,要求臺灣人崇拜日本天皇為最高精神領袖、改用日本姓名,並禁止臺灣民間寺廟改拜日本神社等,期使臺灣人成為道地的日本人,效忠於日本的侵略戰爭。日本治臺期間,日本精神和皇民化思想,深植於臺灣人的思想中,久而久之,臺灣人被潛移默化,無形中變成日本人。
這樣的時代背景,是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初,引發二二八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戰後六十多年後,在民主選舉過程中又陸續引發皇民說和祖國論等浪潮的原因。

WHY?二○一四臺北市長選舉引發皇民說
戰後臺灣深受二二八事件的遺害,開始產生臺獨運動。往後,海內外的臺灣知識分子對蔣介石的威權統治和外交上的挫敗大失所望,更加緊推展臺獨運動;同時,在臺灣的外省人大多數也團結起來推動統一中國的運動,形成統派力量,因而形成統獨的對立。

在戒嚴時期,獨派人士唯恐在白色恐怖中惹禍上身,避而不談牽涉意識形態的敏感政治問題;解嚴後,以前列為禁忌的話題,一一應運而生,尤其,每遇選舉熱季,候選人認為可以增加選票的話題或議題,紛紛出籠。
二○一四年十一月底所舉辦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由於馬英九總統政見跳票,失去民心,使國民黨在全國各地方的選情墜入谷底,尤其臺北市長選戰成為全國注目的焦點,由國民黨提名的連勝文,出戰無黨籍的候選人柯文哲。
當連勝文選情告急時,前國民黨主席連戰於選前十二天為兒子連勝文輔選時火力全開,猛批柯文哲以「在野大聯盟」參選,根本就是臺獨掩護體。他直指柯文哲來自替日本世代做官的「官二代、官三代」,為日本人推行皇民化思想,所以無法忍受柯文哲競選市長。連戰此話一出,就是所謂的皇民說,立刻觸動了統獨之間關於意識形態的敏感神經。

柯文哲方面則笑答反嗆說,這些話讓他驚嚇過度,以致於無法回答,因為他的父親是小學老師,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官三代,祖父出生於日據時代,所以一出生就是日本人,這不是他的錯。柯文哲有所感慨的說:「此時才瞭解到前總統李登輝當年所說『身為一個臺灣人的悲哀。』……我們有不同的過去,但是我們有共同的現在,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走向共同的未來呢?」此話語重心長,又能感動人心,發人深省。

統派大老郝柏村則適時補上一拳,他在中視節目錄影完畢後受訪表示:柯文哲是臺灣皇民的後裔,柯的祖父和前總統李登輝一樣都是皇民,做官不做官不重要。當時的皇民都是日治時代在臺灣的特權階級,當然會懷念日治時代的地位,這是情理之常。但今天不能用少數人綁架臺灣二千三百萬人的幸福。(以上資料取自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國時報》。)

臺灣自二二八事件產生省籍對立的情緒,近年來已逐漸彌平。不料,為了求取選戰勝利,竟會冒出「皇民說」論調,隱然有使省籍對立死灰復燃的跡象。但選戰結果,柯文哲大勝連勝文當選臺北市長,統派人士自知選戰失策失焦,「皇民說」從此銷聲匿跡。

為何美國主宰戰後的臺灣命運?
臺灣的前途問題,固然深受統獨兩派主張的影響,也受到中美兩強的勢力消長所左右。如前所述,二次大戰結束時,美國將臺灣直接交給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接收和統治。一九五○年初中共集結重兵準備渡海攻臺,韓戰突然爆發,美國立刻以強大的海空軍保衛臺灣,使得臺灣轉危為安。

一九五八年,中共又發動八二三金馬炮戰,企圖打下金門和馬祖以後,渡海攻臺,美國出動空前龐大的海軍艦隊,鎮守臺灣海峽,共軍從此放棄武力解放臺灣。一九七○年代,在國際上,中國日益強大,中蘇關係日益惡化,美國乘機改採「聯中制蘇」的大戰略,犧牲臺灣這個盟國,一九七一年底,美國主導中共進入聯合國。一九七九年元旦起,中美建交,臺美斷交。一九七九年四月,美國制定「臺灣關係法」,以保衛臺灣安全,使臺灣不落入中國手中,固守住美國西太平洋防線的臺灣這個重鎮。
 
從上述演變可知,戰後臺灣的安全,始終受到美國外交政策的左右和保護。美國外交政策的一變再變,始終在保護美國的現實國家利益,以及西太平洋防線不可被中國衝破。換句話講,臺灣的安危存亡,端視是否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如果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臺灣不求,美國自給;反之,如果違背美國的國家利益,既使臺灣要求,美國也不給。總而言之,美國主宰戰後的臺灣命運。

WHY?中俄聯盟與美日聯盟形成
二○一三年開始,國際情勢發生大變化。這一年,中日爭奪東海的釣魚臺紛爭,美日聯手抵制中國。中國要從東海出太平洋,受到美日的聯手抵制,中國就改從南海下手。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建立許多軍事基地,又引發美國聯合南海周邊國家的嚴重抗議。就連日本也深受威脅,因為南海是日本從中東輸入石油的經濟命脈。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更加險峻,雙方劍拔弩張。

中國為展現實力,震懾美日,就連結蘇俄在日本海舉行聯合軍演,以對抗美日兩國在同一地域舉行的聯合軍演,互相叫陣。同時在歐洲,蘇俄併吞烏克蘭事件也引起美蘇關係的惡化,為抵制美國,蘇俄在地中海舉行軍演,中國也派艦參加,助長聲勢。中俄聯盟對抗美日聯盟的局面,隱然出現。

二○一五年五月九日,蘇俄在莫斯科盛大舉行閱兵大典,以慶祝德軍向蘇軍投降七十週年紀念。習近平受邀參加,中俄兩國元首並座閱兵,場面浩大,氣氛融洽。同年九月三日,中國在北京盛大舉辦閱兵大典,慶祝日軍向中國國軍投降的七十週年紀念。蘇俄總統普丁受邀參加,中俄兩國元首再度並座閱兵,場面之浩大,氣勢之雄偉,更勝莫斯科的閱兵大典,中俄聯盟,儼然形成。

中俄聯盟的出現,立刻驚動美日兩國,因為美國在戰後所精心佈置的西太平洋防線,已面臨中俄聯手衝破的危機。日本與中國打過甲午戰爭,也與蘇俄打過日俄戰爭,皆先後戰勝。現在,中俄聯盟的形勢已成,日本的國防安全面臨中俄兩大強鄰壓境的緊急危機,所以美日兩國在休戚與共的大局中,立刻形成美日聯盟,以對抗中俄聯盟。

戰後美國在亞洲打韓戰和越戰,深感遠水難救近火,遠方補給的負擔太吃力。為求補救,美國力促日本相挺,在雙方利害與共的局勢中,形成一致的政策。

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投降後,盟軍駐日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為防止日本的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替日本制定一部《和平憲法》,也是一部「非戰憲法」。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戰爭。」日本不得擁有軍隊去對外侵略,僅可保有自衛隊對內保衛國家。而且,只有當日本本土遭到攻擊的時候,自衛隊才可以還擊,行使「個別自衛權」,但禁止自衛隊出兵境外去聯合盟軍行使「集體自衛權」。

但日本安倍首相在北京大閱兵之後兩週,力排國內浩大的反戰勢力,於九月十八日經由國會強渡關山,快速通過「新安保法」。允許當日本面臨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候,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出兵境外,提供盟軍後方支援。

「新安保法」通過,是戰後日本政治的一大突破,也是戰後國際政治的一件大事。安倍首相迫於時局之緊急,不經修憲程序去修改《和平憲法》,竟然迫不及待,改由國會快速通過「新安保法」,推翻「和平憲法」之原規定,安倍此舉是否違憲,已經在日本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臺灣前途,臺灣人民決定
國際政治,是權力政治,唯力是視,又分合無常。列強之間,或為侵略,或為自保,往往自動或被動尋求與國,結成聯盟。聯盟對抗的最後結果是戰爭,而且戰爭的規模勢必愈滾愈大。在歐洲,德國和法國從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中期,經過幾次的聯盟對抗,打了幾次戰爭,成為世仇冤冤相報,雙方都已嘗盡戰爭的殘酷可怕。二戰結束後七十年來,面臨核子戰爭毀滅的威脅,雙方都能盡棄前嫌,和平相處。在亞洲,中日是世仇,日俄也是世仇,都是起源於日本明治維新富國強兵以後,對外侵略擴張所造成。

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躍居世界首強,蘇俄緊追其後。如今中國異軍突起,且中俄聯盟,以對抗美國的霸權勢力;美國面臨此項挑戰,促使美日聯盟。中俄聯盟對抗美日聯盟的局面已成型。強國之間的爭霸,一旦有事,擦槍走火,就容易釀成大禍,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面臨如此險惡的世局,小小的臺灣如何因應自處呢?

臺灣的戰略地位,對中俄很重要,對美日也很重要,勢必成為競爭的兩個聯盟競相拉攏的對象。處在這個大變局中,親中俄比較有利?還是親美日比較有利?此一大問題,關係臺灣前途及人民禍福。

依當前國內情勢而觀,臺灣島內的統派主張應該是傾向中俄聯盟,以求達成中國統一的終極目標;獨派的主張則應該是借美日聯盟的助力,以求達成臺灣獨立的終極目標。

臺灣應該親近中俄;或應該親近美日;或者是兩邊都親;或兩邊都不親,聽其自然發展?面臨不確定的未來,臺灣徘徊在這四條路線之間,究竟要選擇哪一條路線,正嚴肅考驗著全體臺灣人民、現在執政黨、以及未來執黨的智慧。臺灣何去何從?茲事體大。最後的答案,應是由人民透過總統大選和國會普選,根據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投票決定執政黨,決定臺灣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