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獻價值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WJPC0416)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獨立作家
作者:黃震南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12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變形18開/平裝/286頁
ISBN:9789865729271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獻價值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獻價值

1.揭示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

臺灣在近百餘年來,新舊交替,政權更迭,局勢、思想變化甚大,無論是文人思想觀念的改變,或是教育政策的變換,盡皆反映在啟蒙教材中。如第三章介紹的六種三字經體蒙書,疑為清代編輯的《新改良三字經》對於政權、新學、新事物隻字未題,只談做人處事之道,以及日常禮儀、知識等,反映的是舊時代的教育方針。《時勢三字編》則介紹中國歷史與世界地理,是舊文人對於新政權的衝擊所作的反動。《臺灣三字經》把眼光放在臺灣地理上,將各種日人在臺的調查資料放入書中。《精神教育三字經》所載內容部份與當時臺灣總督府發行的課本相同,可說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教材。《光復新編臺灣三字經》則以歡欣的口吻敘述日治到戰後初期的臺灣歷史,讓讀者感受到新時代的來臨。《新三字經》書寫現代題材,為舊文學如何承載新知識作了良好示範。

尺牘作為應用文,最能反映當代的社會現象,從其編輯的方向便可一窺當時的時代脈動。《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將尺牘內容分為三十四類之多,堪稱臺灣尺牘蒙書的集大成,見證近代社會交際關係的繁複多元。《新編士農工商手抄利便來往書信不求人》內容反映三○年代臺灣工商業的繁盛,以及自由戀愛的具體表現。《和漢寫信不求人》表現出人民的行跡、居所、職務不斷變更之繁忙景象。到終戰初期的《新體白話商業書信前編》則突顯出中國白話文的全面流行,以及各種現代金融交易的來臨。這些蒙書按時序排列觀察,可以發現尺牘的編輯方針隨著時間逐漸轉變。

又如詩歌類、韻對類蒙書,並不因為科舉的廢止而迅速被大眾遺忘。從日治到戰後,仍有不少韻對、詩歌類教材被創作,證明了臺灣文人不斷鍛鍊詩歌韻對的技巧,並非只是為了應付科考、求取功名,而是基於文藝創作、生活趣味和與同儕交誼之目的而學習。可見詩歌、韻對類教材的教育方針並不全然是為了日後功名而設計,因此才能縱貫不同的時代,歷久不衰。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主要為書房教育所採用,而由於日人對書房頗多限制和干涉,因此民間多私下開設未立案書房、屢次更改授課地點、改以夜間授課,或者平時讀漢文教材,警察來臨檢時改上日文,也就是書房教育在日治時期部份轉為地下化。雖然日人不斷打壓漢文,然而漢文教材並未因此而完全絕跡,民間漢文教材仍不斷印行,例如公學校的漢文授課時數逐漸縮減,幾乎廢除的同時,斐成堂版《四言雜字》從1925年到1932年間,印行達六版之多,可見當時社會對漢文教材的需求。在地下化書房進行教學的傳統啟蒙教材,自然多少有「地下」的性格,因此這些蒙書所反映的教育方針,部份反映作者的個人意志或臺人的集體意識,並不盡然完全遵守臺灣總督府的教育規範。

當然,也有配合官方或作者所屬團體制定之教育方針而編寫者,例如推動皇民化政策的《皇民奉公經》。六、七○年代配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而作的蒙書:《國民生活四字經》乃改編自《國民生活須知》,交由國立編譯館出版;《常用字歌訣》除了作為識字教材,也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推動「標準行書」的前鋒。《新三字經》亦成於此時,與當時政府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不無關係。

2.見證不同時期的國族觀念
臺灣史的斷代,多劃分作史前、荷西、明鄭、清代、日治、戰後,政權更迭,掌權者大多並非來自臺灣本土。因此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常有國族認同混淆的問題,這種國族意識流動的現象,造成在同一個斷代中,不同的蒙書表達不同國族觀念的結果。這種狀況在日治時期最為明顯,延續到戰後仍有不同立場的書寫。筆者選出幾本曾提及臺灣或中國史地,抑是曾表達國族觀念,較有代表性者並列比較,製表如下:(略)

以上蒙書,最早問世的《時勢三字編》作於1895年,最晚的《新三字經》重刊於1972年,在這幾十年間,居住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不斷在辯證思考:「自己究竟是哪裡人?需要傳遞哪裡的史地知識或民族精神給後世子孫?」國族的意識不斷流動,敘述指涉的對象也一再轉變,這一切都紀錄在每個時代所產生的蒙書之中,無法抹滅。

3.反映不同時期的事物演變
近百餘年來,全球人類生活方式日新月異,新材料、新發明、新技術不斷在突破紀錄,往昔沿用了幾千年的事物有不少在現代終於被淘汰。而這些古老的事物─包括物產、習俗、活動等,卻紀錄在舊教材中,如同化石一般隨著蒙書流傳至今。

以物產而言,雜字類蒙書是紀錄最多名物的教材,《千金譜》紀錄的物品,數量較多也較有系統性者有布料、衣飾、乾貨、水產、金紙、糕餅、廚具、農具、建材等,不僅讓後人知曉清代的貿易項目,也是閩南語語料的珍貴資訊。《四言雜字》亦有蔬果、肉類、衣飾、農具、飛禽、走獸、蟲豸等紀錄,並且保存客語語料。

王石鵬的《臺灣三字經》中亦曾經紀錄臺灣礦業、植物、動物、農林畜牧業等,與在清代成書的雜字相比,《臺灣三字經》紀錄的名物更加現代化,也更強調臺灣的特產。部份名物則引用日本傳來的說法,如「燐寸」、「寒天」等。其他亦花篇幅介紹臺灣物產的蒙書尚有《精神教育三字經》、《光復新編臺灣三字經》、〈新聲律啟蒙〉;《鐵道全線行吟集》以及尺牘教材內文也偶爾提及物產,但並非重點。《常用字歌訣》則兼及介紹中國物產。 民俗學家郭立誠曾評論《千金譜》:「研究訓詁名物的人不能不注意它們的價值」,這句話放在其他紀錄臺灣物產的蒙書也一樣適用。不同時代的蒙書,其紀錄的名物隨著時間有何消長,以何種語言書寫,都是觀察事物演變的材料。

傳統的年節習俗、民間活動等,也會紀錄在蒙書中。如《臺灣三字經》中佔了許多篇幅的原住民風俗描述,是臺灣傳統啟蒙教材中僅見者。《精神教育三字經》紀錄了臺灣教育史的沿革。《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的尺牘內容常紀錄教會活動,其他尺牘教材也紀錄當時人民的交際、商業、金融往來。《千金譜》紀錄的活動則有農事、漁獵、保防、博弈、經商、祭祀、嫁娶,甚至還有外出經商時獵豔「包二奶」的過程。《四言雜字》則見證客家人在臺生活的艱難困苦,以及紀錄臺灣各地土匪惡霸的惡行。《最便淺學》有一段興建屋舍的過程,從堪輿、看日、請工匠、選建材等過程逐步敘述,詳細備至。《正月是新年五言雜字》則詳細敘述十二個月中各月之祭典、活動。由以上例子可知,過去的各種教材,確實是保存民俗史料的最佳載體。

4.保存臺灣語言的發音和語料
在臺流傳的諸多傳統啟蒙教材,自古以來便是以各族群自己的話教學、誦讀,例如閩南人用閩南語、客家人用客家話。直到戰後,初期以通曉國語的師資嚴重不足,因此1946年仍允許以「本省方言」在各級學校進行教學。至1956年,教育部規定嚴禁以日語和方言教學,學校教育才完全進入國語教學時期。民間私塾在戰後也曾經持續以閩南語或客家話教學傳統蒙書,但在強勢的國語政策下,現今的民間團體讀經活動,也以國語誦讀居多;今日部份講求以閩南語、客家話注音的傳統蒙書,以及仍然持續使用閩南語、客家話教學的機構,可說是延續了臺灣傳統的讀書方式。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中,曾逐字標注閩南語字音者,僅有《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與《圖解日臺千金譜》。《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以教會羅馬字逐字標注尺牘的文讀音,並以閩南語白話解釋,最大的貢獻在於為後人留下了大量閩南語文、白音的讀法。《圖解日臺千金譜》則以日本假名逐字標注《千金譜》內文,並以日文解釋,對瞭解各種日用品的閩南語讀音和早期器物的功用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他的蒙書雖然沒有標注閩南、客家語拼音,然而這些教材在日治時期書房使用的過程中,皆是以自己的語言教學;因此在現代語言學的觀點來評論,等於是延續了臺灣語言的生命,延遲了日語對臺灣語言的侵蝕。以閩南語而言,除了雜字類教材主要以白話音誦讀外,其他文體大多皆由文讀音念誦,因此傳統啟蒙教材具有保存文、白音的功能,並且其中夾雜的方言詞彙也保存了語料。現今仍有不少學者以閩、客語標音或傳授這些傳統啟蒙教材,除宣揚書中的知識或精神,同時也為了實踐傳承本土語言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