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中國地理

【類別最新出版】
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長江文明
詩裡的大唐.上:由詩人的命運與詩作交織成的大唐史
詩裡的大唐:由詩人的命運與詩作交織成的大唐史(全套上下兩冊)
詩裡的大唐.下:由詩人的命運與詩作交織成的大唐史


中國建築備忘錄(BA0034)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地理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王鎮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4年03月15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7頁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



  序 2

肯定否定要保留,以免無趣

我們的生活之所以覺得乾乾的,既明知缺乏文化的滋潤,又似覺中西文化全不管用,其實,是因為我們只活在自己的否定或肯定裏,中西文化全被我們「想當然耳」的否定肯定架空了。老子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單調的是我們自己的前識(不實的肯定否定),而非人生,更非文化。肯定否定至少應以自己接觸過、瞭解到的範圍為限,有七分瞭解不說八分話;有此保留態度,我覺得中西文化真正的面貌才會浮現出來,我們隨著接觸與瞭解,一點一點開發,與實際體驗印證,這樣的生活自然趣味悠長,而日益豐盈。

對自己的文化,不懂就否定固然不肖,略懂就肯定同樣危險,會害後來者以為中國文化跟他一樣不實。肯定否定豈是「肯定就好否定就壞」?多少窒息文化的事實,都是肯定文化者有意無意做出來的,你我能不警惕。唯有忠於事實,文化才有正大的開展。

融合的答案也要保留

保留,在肯定否定上要保留,在融合中西的「尋求答案」上也要保留。有幾分接觸幾分瞭解,做幾分融合的嘗試,就說是幾分的答案(答案之一),這種態度最能鼓舞嘗試,反之,利用大眾與中西傳統的隔閡,把自己擋在別人與傳統之間,最是行「私」有恥。做過、嘗試過、努力過的人都知道,畢竟——「收穫是豐盛的,只是耕作的人太少」!

中西兩大文化融合的景象,以江河匯流比喻,原應前段萬流奔騰,後段漸趨交融齊赴;無奈時勢苦難,發展屢受扼抑偏導。融合嘗試的路線,或以傳統為主,或以外來文化為主,加上個人生活經歷的不同信持,在兩大類之間,原可呈現活活潑潑無數多樣的路線,然而,我們在嘗試上似乎也遭遇兩難的困擾。

以西方為主的融合路線

建築界的作品大體是以模仿西方為主的,這是西式建築教育自然的結果。以西方為主融合傳統的作品,姑不論商業、政治的左右,由於缺乏教育、社會的有力配合,而只是個人勉力而為的東西,嘗試的層面多限於形式,方向也不多;任何這類作品一蓋出來,真懂一點傳統或西方建築的人,就會說不道地,還差很遠。你若贊成,豈不膚淺?然而,某些客觀情況與主觀感情上我們需要「新的中國現代建築」,例如「十九縣市的文化中心」、「國際間都市建築評論上自我神貌的缺乏」等,建築師們雖然在學校學不到什麼中國建築。做起設計力難從心,但不得不試,這樣的大前提你又能苛求什麼?其中分寸,真是言難。舉例來說,落實到圓山大飯店的例子,你贊成或反對?國父紀念館呢?文建會辦公室、以及剛落成的大安國宅呢?十之八九,贊成挨罵,反對也挨罵。一般人與建築人看法不同,建築人之間也難得權衡平議;處在文化變遷中的人,做人就這麼難?有保留態度呢?

保留態度喜歡先就具體的某些點討論,先瞭解別人在融合上下了那些工夫,用心之處在那裏,而觀者居住者直接的感覺如何……這些都考慮過,贊成或反對有時已不成問題,反之,遽下決斷贊成反對,實在沒有意義。除非真懂,否則只好據實作有程度的贊成或反對了。

以傳統為主的融合路線

除了各地濫建的新潮,建築很少像國畫、平劇等,從傳統格局出發的例于。以傳統為主融合其他養分的路線,常遭遇兩種情況:(一)以為試新與守成必須二選一,守成幾乎是沒有價值的。例如在現代生活中,還畫宋元山水,唱崑曲票戲,我們總覺得怪怪的。(二)勇於面對傳統藝術規模,深入打好基礎,再從上自然發展者,在我們缺乏傳統藝術薰習的社會也沒什麼地位,反之,以國畫為例,雖不深入筆墨氣韻但能掌握表象的形色,略帶一般人以為的新意者,卻頗能號稱「帶動中國藝術走入新的境界」。上述畫宋元山水的畫家,也嘗試描寫臺灣的蛙潭煙竹、阿里山林氣等,想為國畫跨出新的一小步,但國畫革新者的地位一般人會認為是現代水墨畫家,後者顯然較受社會重視。這實在又是一種意識型態之爭,而無關藝術的真相。

精於古藝也是人間國寶

當我們走進國畫平劇的領域,瞭解了一些它們的品味、特質,或直接欣賞一幅好畫、一齣好戲,我們不難承認它們的成熟與完整達到一定的水準。我曾經看過一場哈元章、馬元亮、孫元坡同臺演出的慶頂珠。不懂平劇的我居然感覺自己福份不淺,得睹這樣搭配的戲、從國軍文藝中心走出來,心想即便與西方大型歌劇比較,也毫不遜色。如此淋漓盡致的傳統,我們應該讓幾個劇校好好保存下來,隨時能演出一流的水準。同樣的,誰要是能畫出宋畫對自然的深入,得其沉靜中的生動,我們非但不應覺得怪怪的,反應視為「人間國寶」精於古藝與不合時宜不必是一件事。

大膽試新仍可守成

至於進一步求創新者,老實說,國畫平劇的「精益求精」與大幅度的「另闢蹊徑」同樣不容易,但都值得試。國畫方面。像高一峰、早期的劉國松等,國劇方面像海軍豫劇隊、雅音小集等,求新的內容暫且不論,未經媒體炒熱者,根本得不到社會的注意,受到注意者,行內的評價,意見就很不一樣,社會大眾又如何適從呢。求精求新在保留態度而言,只覺這條路上行人太少了,我們希望看到更多、更大膽的嘗試。破格越軌、天翻地覆只要試者誠心覺得需要就可好好去試,但這並不意味否定傳統,而且精美豐富的古典藝術仍要保存在那兒——試新與守成不必是二選一的關係。保留態度對傳統如此,對未來也如此,有最大的包容性,給人餘地而不排斥,但是它又絕不苟且,它最看不起硬說強解的厚顏作風。

各正其位的社會

只要認真而努力的在做事,基本上就應對別人的選擇與工作尊重,而且,不管別人某一時期走那一路線,不要輕易的將人歸類判定,在成長上,尤其文化會通上,大家都需要多次蛻變與突破,彼此何必因一時的不同而長久不合,我們應看得到長久可能的相通,而做到時時的相容。我希望保留態度有助於這種關係的建立。有了相容的關係,我們才能共同找出自己現實社會的問題;面對真正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別人的重要。因為真問題沒有不需群策群力的,這時,我們社會渴望的「各正其位」才有著落。

有大開才有大闔,中西文化都尚未進入另一大開的盛況,怎麼會有大闔?我們往往對尋求融合的答案,無甚信心,其實是沒有耐心,若有保留態度,信心就落實在做的上面了。

開放的心態與復原的文化。

對文化,保留態度提供的是一種復原作用;對個人,保留態度確保了開放心態。我真心希望這種謙虛、不沾染絲毫奴性、頗有文化厚度的氣質,能成為我們現代人的天性一樣。使我們的人際溫厚起來,使我們的社會洋溢著學習、成長的愉悅。

文化在時代中的際遇,也有逆境與順境,但真在實行的人卻比順境更珍貴。最後有二句詩,可以放在這裏,做一結尾: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歐陽修

融合一詞,當然與未經消化的形式上的「折衷」不同,但它很容易給人一種印象,以為新文化必須經由不同文化的調合才能產生。事實上,新文化可以從自己既有傳統「創造的轉化」出來,可以從外來文化的吸收產生,也可以兩者兼之。進一步,這個名詞似乎暗示新文化必須從溫故(回顧,甚至做點追根溯源的學問)才能創新。事實上也不必然,新文化(新的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可以從中西傳統中轉化出來,也可以從直接的、撲素的生活需要與經驗中產生。總之,本文用這個字並無上述兩種限制性的含意。對文化而言,每一個有生命的人都是文化的轉遞者與創新者,可以直接從生活以自己的努力創繼文化;傳統、外來文化、回顧前人經驗、做學問等,除了「累積」所凸顯的整體上的價值,它們本身的價值也是在當時從生活努力中產生的。

 
序 1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