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法律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熊秉元漫步經濟
吃魚的方法:熊秉元笑談經濟

法律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人生2.0,換一種活法:美國移民全攻略,從簽證、綠卡到投資移民必備指南
法官的日常:原來法官這樣想,你一定要知道的法律知識
【首刷限量贈:法官語錄書籤套組】法官的日常:原來法官這樣想,你一定要知道的法律知識
你知道的太多了2:與惡魔有約—人生兩大難,不是錢、就是債!:當你還在狀況外,懂法的惡人藉機佔你便宜、謀你的財、告你上法院、奪你公司…… 而且,這些都是法律所允許的!~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熊秉元漫步法律(DH0128)
Dr. Bear’s Random Walk in Law

類別: 法律叢書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熊秉元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16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3930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4

第七章 經濟分析的深層意義

--三探經濟學的行為理論

誰說的故事好聽?

無論是在經濟學或法學裡,各種理論往往被描述為不同的「故事」(stories)。因此,經濟學者和法律學者,等於是在述說不同的故事。那麼,誰說的故事好聽呢?
在法學論述裡,司法案件經常是論述的重點。可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法學這個學科,要以法院裡的官司為討論的重點呢?乍看之下,這個問題有點自相矛盾。司法案件,本來就是法學論述的重要材料;在法學論述裡,引用重要的司法案件,可以闡明或佐證各種論點。這一點,當然很清楚;不過,法律不只是和司法案件有關,更和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關。和社會上人們互動的頻率相比,法院裡出現的案件只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那麼,為什麼要以這些極其特殊的案件,作為法學討論的重心?
對法庭和法律學者來說,這些奇奇怪怪的案例,是呈現在他們面前,無從逃避的問題。即使事件本身離奇荒謬,他們也必須處理,而且還要編織出一套能自圓其說的邏輯。當然,這些極其特殊的案件,也促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更縝密精緻,或是引發了法理上新的見解。譬如,一九二○年代左右,發生了一件著名的案例:已經著火的兩棟房子,先後延燒到苦主的房子;那麼,苦主要告哪一位鄰居,或兩位都告?或者,也是在一九二○年代的案子,發生在紐約:月台上有人抱了一大包東西,趕上將駛離月台的火車;包裹由手裡滑落,裡面的爆竹掉到鐵軌上,引發爆炸。月台上的一個體重計受波及,壓到一位婦女造成傷害。那麼,鐵路公司或月台人員要不要負責呢?
可是,如果以這些極其少見、甚至詭譎無比的案例,作為法學理論的主要基石;等於是以特例來建構通則,以異常作為標竿。說得極端一些,這好像是以精神病患的行為為材料,發展出一套解釋、甚至是規範其他一般人的行為規範!由邏輯和常情常理的角度看,都說不過去。
對照之下,經濟學者所說的故事,要枯燥無趣得多;不過,最大的特點,是經濟學者的故事比較合乎常情常理:在糖果的市場裡,有些人想買糖果,這是需求;有些人想賣糖果,這是供給。供給和需求碰面,決定了糖果的價格,也決定了買賣糖果的數量。追根究柢,經濟學者的基本故事就是這麼平淡無奇。沒有懸疑,也沒有緊張;沒有道德上的兩難,也沒有生命中的悲歡離合。然而,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裡,卻蘊含著一些極其重要的理念。
在市場裡,價格會影響買方和賣方的行為;這個現象,似乎卑之無甚高論,其實不然。這意味著人的行為,會受到誘因的影響;當價格低時,買方有誘因多買一些,賣方有誘因少提供一些。而且,這種誘因和行為之間的密切關係,不只限於金錢或貨幣的價格。當週末酗酒駕車的人變多時,比較謹慎的人就會少開車或外出;當深夜裡交通警察少時,闖紅燈的人就會多一些。各種道德、良知、善惡等價值,都會透過所隱含的誘因而影響人的行為。
既然誘因會左右人的行為,在探討政策或法律問題時,市場的概念就隱含一種「往前看」的態度--採取某種政策或作出某種判決,會形成哪種誘因,在未來會引發哪些行為?更重要的,市場活動本身,是由許多條件所支持。在魯濱遜的世界裡,不會有市場;在人煙稀少的原野裡,可能只有偶而出現的市集。因此,雖然現代社會裡,超級市場和便利商店幾乎無所不在;可是,市場並不是憑空出現或必然存在的,而是某些條件支持下的產物。換種說法,市場的概念,意味著一種條件式的思維--在相關條件的支持之下,才會得到某些結果。所以,任何政策要發揮作用,必須透過現實條件的檢驗,而不能只訴諸於嚴謹的邏輯或精確的推論。
而且,市場裡的活動,基本上是合則兩利;因為是互惠,所以雙方都是心甘情願、樂見其成。一旦完成交易,雙方的福祉都提昇,更可以準備進行下一波的交易。因此,隨著一波波的交易,社會的資源累積得愈來愈多。事實上,買賣所引發的糾紛,可能只占完成交易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在市場裡,交易完成是常態,發生糾紛是例外。
所以,在探討人際之間關係的規範時,是以市場的常態為標竿比較好,還是以兩造訴訟這種例外為標竿比較好?對人際關係的期許,是希望像市場買賣所隱含的興利,還是希望像法庭官司所意味的除弊?還有,誰的故事比較好聽呢?由各種光怪陸離的案例裡,傳統法學歸納出很多智識上的趣味和智慧;法學論述和官司卷宗裡出人意表、令人拍案稱奇的故事,遠遠不是經濟學裡、千篇一律的魯濱遜飄流記所能比。(經濟學者常用魯濱遜的故事,描述在一個人的世界裡,如何解決生和消費的問題;當星期五出現後,就有了交換、分工和專業化的可能。因此,有人認為,魯濱遜飄流記的作者,是一位經濟學者。)但是,哪一種故事比較有說服力呢?
對於這些問題,蒲士納法官所強調「財富極大」(wealth maximization)和「仿效市場」(mimic the market)的論點,顯然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在處理或思索法律問題時,以市場裡的自願性交易為基準點,就是希望能得到合則兩利的結果。而且,以市場裡正常、典型的交易為基準點,而不以發生糾紛、例外的交易為基準點,就是希望發揮指標性的作用。
由研究市場、供需和經濟活動,使經濟學者在思索問題時,會習慣性的運用體系(system)和行為因應(behavioral response)的概念。換句話說,雖然市場是由許多個別的供給者和需求者所組成,但是市場本身是一個體系;體系裡的個體彼此影響,彼此牽制,也會受到體系之外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些個體在行為上的因應,可能是以間接婉轉的方式來表達。
最後一點,一旦掌握了牛奶麵包等產品的市場之後,經濟學者在腦海裡會用同樣的概念和架構,去認知和分析其他的活動。譬如,賭博的稅負增加時,就會有許多境外或地下的公司出現。還有,各種職業球賽固然是一種供需相會的市場,職業球員本身也是在某種勞力市場裡活動。因此,市場的架構,提供經濟學者在思維上一個非常簡潔、但是很有力的工具。
總結一下,對經濟學者而言,以市場作為參考座標有兩層意義:在實質上,市場交易具有雙方互蒙其利的特性;在分析上,市場架構提供了思維上明確的脈絡。下面這個故事,就生動的反映了在運用資源時,市場機能和非市場機能的差別。

故事7-1 警察捉小偷的故事

這個警察捉小偷的故事,真是緊張刺激、懸疑詭譎之至。
一切曲折,都由一位不起眼的外籍勞工開始。這位老兄離鄉背井、遠度重洋,受僱於一個權貴豪宅。在前後三個月的時間裡,他陸續偷走了重達九十公斤的珠寶;然後,以快遞包裹,把珠寶寄回千里外的老家。
這批稀世珠寶價值二千萬美元,其中包括一顆市價二百萬美元的藍鑽。可惜,小偷不識貨;他完工回國後,開始把這批珠寶脫手,一件三十美元!小偷不識貨,別人可識貨;這批珠寶被一位行家買下,準備加工後再轉手賣出。但是,風聲逐漸走露,警方適時介入,一舉破獲了這個跨國竊案。除了最珍貴的那幾顆寶石還不見蹤影之外,其餘珠寶重見天日,物歸原主。這個消息傳為國際美談,負責偵辦的高階警官,還得到友邦政府贈勳褒揚。
如果故事就這麼結束,當然太平凡無奇了一些;還好,在平靜的水面下,往往暗潮洶湧,還有噬人的旋渦。
整個故事的轉折點,是珠寶商以「收購贓物」而被逮捕。警察捉到他、摸清楚這批珠寶底細之後,知道自己手裡有一隻大肥羊。嚴刑拷打之下,珠寶商吐出了部分珠寶;但是,警察還不滿足。因此,珠寶商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太太和十四歲的兒子,「剛好」在這個時候被綁架,歹徒要求贖金兩百五十萬美元。一週之後,兩人的屍體倒臥在一輛賓士轎車裡;警方調查結果,兩人是因「車禍」意外死亡。
地主國的警方忙得不亦樂乎,但是也沒有冷落了原始的苦主--自己的友邦;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裡,友邦的領事和兩位外交官,都在住宅附近遇襲喪生。然後,一位似乎知情的外商,也突然神秘失蹤,很可能已經命喪黃泉、屍骨無存。
等到塵埃落定,前後共有十七個人橫死或失蹤,真正應驗了「鳥為食亡、人為財死」的古訓。不過,最扣人心弦的,是破案後送還原主的珠寶,竟然是仿冒的複製品!
友邦脾氣再好,也受不了這種羞辱;因此,立刻召回大使,暫時中止兩國的外交關係。在國際壓力下,地主國終於展開調查;原來破案有功受勳的警官,轉眼之間以貪污罪被起訴。審判結果,兩位高階警官以貪污罪被判刑七年,立刻入監服刑。
這可不是克蘭西(Tom Clancy)諜報小說裡的情節,而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實事件。最早的竊案,發生在一九九○年六月到八月之間。那位外籍勞工是泰國人,名叫田嘉蒙(K. Techamong);苦主是沙烏地阿拉伯的皇室成員,王子賓阿布瑞(Prince F. bin Abdul Raish)。被凌虐的珠寶商,名叫石塔那汗(S. Sritanakhan);最佳男主角葛達思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C. Kerdthes),是泰國警方的重要人物--相當於台灣警政署或大陸公安部的部門主管!
根據報導,葛達思將軍在牢裡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他組成搖滾樂團,發行唱片,而且把收入捐作獄友福利金。他還在上訴,並且宣稱:「並不是所有坐牢的人都是有罪的!」聰明的人也許可以聽到他的弦外之音:「並不是所有沒坐牢的人都是清白的!」
對於這個故事,不同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啟示。對經濟學者的啟示之一,是這個故事驗證了「市場」的優越性。在任何一本大一經濟學教科書裡,作者都會強調:透過市場裡「自願性」的交易,資源會流向價值最高的使用途徑!
在這個警察變強盜的故事裡,珠寶由一件三十美元,再流到識貨的珠寶商手裡,再落入高階警官(和他們的上級?)的口袋裡。資源,依然是輾轉流向價值最高的使用途徑;但是,這個過程是透過巧取豪奪、威脅利誘,一路血跡斑斑、人頭落地。因此,兩相比較,在運用資源上,市場裡的自願性交易、顯然是比較和平和文明的方式!
對於法政學者而言,至少有兩點重要的啟示。首先,官兵變盜匪的事情本身,並不是關鍵所在;關鍵所在,是一旦官兵變成盜匪,有沒有適當的機制能處理這些事件。特別是當犯錯的人層級愈來愈高時,處理一般扒手混混的司法,還能不能「刑上大夫」?舉目環宇、放眼古今,試問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多少次的「水門事件」?--以不法的手段,監聽政敵的房舍、車輛、船艦等等。但是,有幾個社會的司法機制,會處理這些事件,甚至讓國家元首下台?
其次,處理一般雞鳴狗盜之徒的機制,所需要的條件比較簡單;而處理位高權重者違法行為的機制,通常要複雜困難得多。那麼,在哪些情形下、透過哪一種軌跡,可以由前者慢慢雕塑出後者?有沒有明確可行的途徑,或是滴水穿石的著力點?對法政學者而言,這些問題可都是引人深思的挑戰。
這個警察捉小偷的故事,真是緊張刺激。不過,自己最好是旁觀者,而不是那些當事人、或是當事人的親戚朋友。
在華人文化裡,有「刑不上大夫」的觀念;這個觀念和作法的正面意義,當然值得探討。不過,尼克森的水門案件,也透露出許多引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