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王作榮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附錄 1
附錄 2

作 者 作 品

文茜半生緣
雕琢人生:台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林靜芸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殲-20空中威龍:揭密中國軍事崛起下亞洲第一架匿蹤戰鬥機


宋楚瑜中興紀事(BC0104)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夏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15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64頁
ISBN:957132790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王作榮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附錄 1附錄 2



  王作榮序

語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應用到人際關係上,就是說人之相交很少是全始全終的。李登輝總統與宋楚瑜省長的關係發展,不幸又為這一千古至理名言增加了一個案例。其所以致此,道理很簡單,「共患難易,共安樂難」,乃是人性。人當起事之初,患難之際,自然精誠團結,為共同目標或利益而奮鬥。一旦奮鬥有成,彼此之間便會因利益矛盾而互相猜忌,互相困扼,其甚焉者則互相殘殺。歷代英雄豪傑之士,除非有大智慧、大修行,很少能跳出這一人性牢圈的。是以范蠡、張良、唐太宗、宋太祖,千載以下,猶受人崇拜折服。李總統、宋省長雖皆一時人傑,但坦白的說,距離這種大智慧、大修行,還有段距離,其彼此之間的關係有今日的發展,毋寧乃是極其自然的事。使李總統而為唐太宗、宋太祖,使宋省長而為范蠡、張良,則今日之事便不會發生了。再使二人非並時而為一時之雄,也不會發展出今日的狀況。

盡人皆知,李宋關係的轉變,國發會的召開與隨之而來的廢省乃是關鍵所在,誠然。但一般社會人士對此事的評論,卻疏忽了兩個重要之點:

一、李宋關係的轉變,國發會的召開與廢省乃是果,不是因。換句話說,即使不召開國發會,不廢省,李宋關係還是要轉變的,不過會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而已。前面說過,這是不可避免的人性。讀者只要仔細回想李總統在總統直選後的許多措施,及宋省長的強勢作為,便可知道兩人之間的關係轉變為不可避免的,這不是兩人之間的權力爭奪的問題,宋省長並未挑戰李總統的權力,而是其中有更深沉的問題存在,李宋心中都清楚。

二、從李總統與民進黨許信良主席祕密協商起,到國發會的召開,修憲、廢省,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整個過程中,一般人都認為李總統是最大的贏家,因為他掌握了全局,得到了所要得到的,其實不然,最大的輸家才是李總統,因為他賠掉了很大一部分歷史地位。這一部分究竟有多大,應由公正的、有透視力量的歷史學家來判定。一般讀者只須仔細的回想與分析這一過程,便可知道我不是誇大其詞。

第二個輸家當然是宋省長,他輸的是現實的政治利益,這點毋庸多作解釋。

那麼,誰是贏家呢?當然是民進黨,因為廢省就走近了台獨一步。這只要看民進黨籍林濁水委員在立法院的發言:「廢省就是台獨」,周伯倫委員發言:「殺豬也要讓它叫一聲」,一般人解釋這句話是侮辱省政府,錯了,這裏的豬是「中國」豬,是一句充滿政治含義的話。這些都勿須再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從長期的觀點看,民進黨是贏是輸尚難逆料。

如果遠看十年、二十年,則最大的輸家恐怕是國家的前途,這要看以後的局面是如何發展了。

記者夏珍小姐在宋省長要告別中興新村與省長職位之日,以委婉、生動而忠實的筆觸寫了《自由自在宋楚瑜》這本書,除了敘述他歷經奮戰,掌握權力,組織團隊,施展政治抱負的整個過程外,更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本書表達了宋省長愛中華民國、愛台灣、更愛台灣同胞的中心思想;也表達了宋省長勤跑基層,了解民生疾苦,與民同休戚,共甘苦,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中國傳統士人為官的親民愛民精神;也顯現了宋省長如何不拘一格延攬人才,組織省府團隊,量才使用,使人盡其才,用人者推心置腹,被用者亦樂於為之用的行政才能;更突顯了宋省長堅忍不拔,不為勢劫,百折不迴的個性。宋省長因為這些而受到省民的愛戴,也正因為這些而有今日的處境。這些也印證了我前面所說的國發會的召開與廢省是果,不是因。

宋省長在省長職位上的強勢作為,還印證了一句古老的格言:「天道無親,唯與善人」。天道,在中國哲學中可以作多種解釋,這裏可作老百姓所形成的共同意識,也就是「民意」解,天,就是民。這句格言就是說:「民意不認親疏遠近,只要是好人就支持他」。台灣的老百姓純樸可愛,真是如此,那有什麼省籍情結。所謂省籍情結都是一些野心政客、偏狹政治人物、與缺乏知識的知識分子所炒出來的。我也有親身的體驗。漢民族起自部落,有濃厚的家族鄉土觀念,因而可以堅強的團聚在一起,歷時幾千年而不被消滅。漢民族又深受儒家文化薰陶,有強烈的善惡觀念與放眼天下,民胞物與的精神,因而可以接受異族之統治共處,而與之同化,乃能成其大,疆土日闢,生息日繁。這兩種矛盾的性格調和之後,造成了五千年歷史,千萬里河山。這是現代的台灣政治人物所不能了解的,因為他們缺乏儒家文化的修養,兩種性格中只有前一半。

我還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夏珍小姐,以細膩而婉轉的筆法,解析了宋省長未來在政治這條路上可能的選擇,李宋關係的可能發展。這兩者對台灣的政治生態與國家前途都會有重大的影響,其結果對國家人民是利是害,是得是失,端在當事人的一念之轉。夏珍小姐有此感觸,我亦有同感。而當事人的一念如何轉,就要靠他們是否有大智慧、大修行了,不是很容易的事。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紀錄一位政治人物或一個高官,在某一階段的施政成績的書,而是一本滿含政治深意與政治智慧的書。深意,值得讀者去體會,去發掘;智慧,值得政治人物去發現,去實踐。如果能收到這種效果,那麼作者的心血便不算白費了。

附帶說一句,我自 1950 年代末期認識李總統,算來已是三十多年的老友了。我與宋省長只是認識,並無深交,甚少來往。但是我不贊成國發會的召開,不贊同修憲,更反對廢省,這是立場問題。我毫無鄉土觀念與省籍情結,但我有強烈的國家民族觀念。我是在儒家文化窩裏長大的,改不了,也不想改。

序於監察院
民國 87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