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王作榮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附錄 1
附錄 2

作 者 作 品

文茜半生緣
雕琢人生:台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林靜芸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宋楚瑜中興紀事(BC0104)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夏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15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64頁
ISBN:957132790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王作榮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附錄 1附錄 2



  書摘 2

1998 年底台北市長選舉掩蓋其他民代選舉的光芒,宋楚瑜則在「全省走透透」,舉行告別感恩晚會。一路走來難免感嘆:「看看他們都忙著選舉,我卻不能再選了。」不過,話才講完,他又笑了:「如果我真的參選,大概處境就會和陳水扁一樣,拚命被追著問,是不是要簽什麼約定,2000 年不得選總統!」

.宋楚瑜求什麼官?

1996 年底國發會落幕,宋楚瑜請辭待命,台北政壇震動月餘,當時即盛傳宋楚瑜是為了求官(行政院長)未成,才以辭職「逼宮」。說者言之鑿鑿指陳,宋楚瑜和李總統談及未來出路時,提出有志行政院長,甚至李總統問他:「省長任期未滿怎麼辦?」宋楚瑜拍胸脯說:「放心,改選省長包在我身上。」

面對如此政壇傳聞,宋楚瑜斥為無稽。事實上,從宋楚瑜當選省長開始,宋楚瑜會不會接任行政院長的話題,同樣沒有斷過。1996 年 3 月總統大選之後,至 5 月李連風光就任,國民黨中生代卡位戰如火如荼,所「卡」者何?閣揆寶座而已,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都被「卡」在門外。

當時,宋楚瑜的說法是這樣的:「對中研院李院長出任行政院長一事,我沒有意見,我只是提醒,學界中人直接擔任政治高層職務,是否適當,對他個人是否也有折損?」至於中生代裡,何人是宋楚瑜支持的對象?宋楚瑜聳聳肩,一攤手說:「沒有,這是總統的權責,要尊重總統的想法,外人不宜多言。」內心裡,他倒也贊同考量政治現實,國民黨於立法院處於微弱多數的地位,在野黨「二月政改」,僅僅立法院正、副院長,就讓國民黨灰頭土臉,如果改提名行政院長,豈非難度更高?在沒有十足把握前,宋楚瑜也支持副總統連戰繼續兼任閣揆。
當然,宋楚瑜不會料到後續形勢變化會急轉直下。半年後,在李登輝意志主導下,召開國發會,國民兩黨一舉達成凍省共識。這中間出了什麼事?不堪聞問!此時台北政壇再度傳出宋楚瑜力爭閣揆未果,憤而請辭的說法。對此,宋楚瑜的反應從氣憤莫名到淡然以對。

宋楚瑜在省議會同樣遭到強烈的質疑,他自有一套標準答案:「沒有,沒有,真的沒有!」他自陳不可能在總統面前,直接談什麼職務問題,即使當年總統要他選省長,他都沒有直率接口,只表示願意全力以赴,如果總統有其他人選想法,他也全力配合。細心推敲,如果真有什麼話造成「誤會」或「聯想」,宋楚瑜側頭想想,他說,他另在總統面前說了一句:「如果總統還有重用我的地方,我一定全力以赴。」和當年的說法,其實相距不大。

為什麼台北政壇會有宋楚瑜求官的說法?如果宋楚瑜所言不虛,結論可能有二:一、單純的誤會;二、惡意的扭曲。至於宋楚瑜本人怎麼認定?他不做結論,淡淡一句:不去揣測他人動機。但神色間對台北政壇不斷有人指他「求官」,確有不滿。

凍省共識到精省決策底定的兩年中,不斷有人穿梭期待宋楚瑜「歸隊」,回到國民黨核心,回到李登輝身邊,並建議他主動面見李總統,以示屬下對長官的忠誠,也展現政治倫理。宋楚瑜也明白表示,總統要約見他,他絕對不敢不從,但是政治形勢如此,他很清楚一個任期即將終了的省長,面對的政治現實是什麼,他不願意在個人政治處境如此的情況下,做一些動作,又被人指射為「求官」,甚至又說什麼「求官不成」的話。

宋楚瑜的表白,似乎沒有收到什麼效果,省長任滿,宋楚瑜還能當什麼「官」,始終備受矚目。有人認為,他接續擔任「官派省主席」,維持基本政治地位和資源「徐圖發展」,是一個好的安排。對此,他只有一句話:「我不會再為自己爭取什麼。」

直到精省作業展開,中央對省政府定位益趨壓抑,乃至宋楚瑜接續堅持他的看法和立場,政壇中人對宋楚瑜續任省主席的想法也不再多提。一位省府核心官員用非常簡單的道理說明,宋楚瑜不會為了一個職務委屈自己。精省作業紛紛擾擾,後續工程同樣複雜,續任省主席要宋不講話不可能,從政局穩定的角度、遂行中央意志的立場出發,宋楚瑜離開省政府,對中央、對省、對宋個人都是比較妥當的作法,即使宋楚瑜因此可能失去所有的職務。

其他的職務呢?從總統府祕書長、國安會祕書長、外放大使或代表、甚至行政院、監察院和考試院都有人提起。然而,隨著宋楚瑜與李登輝之間愈走愈遠,論者雖多,卻都明白形勢已經大不相同,李登輝固然有過拉拔吳伯雄到身邊的前例,但是當年吳伯雄退讓成全李、宋,如今宋堅持己意,情況顯然有別,遑論國安會決策地位愈來愈重要,在兩人互信未能完全恢復前,勉強李或勉強宋,都不是好主意。

即使宋不拒,李又為什麼要給呢?畢竟李登輝的權力處境已經不再是當年初登大位,需要各方支持的弱勢元首了,不論是民意基礎、實權地位,尤其他能從民進黨聯合更多力量的時候,李登輝確實不必再與黨內異議者做太多妥協。

從宋楚瑜的角度,他曾經在省長位置發揮到極致,空有高位不能做事,亦非他所願。省府官員即半開玩笑的說:「給他(宋楚瑜)監察院長,萬一他又卯足了勁幹,這個調查、那個糾彈,真會被他攪得天翻地覆。坦白說,也滿麻煩的。」

.實力人物合縱連橫

不論求不求得到,或者要不要去求,宋楚瑜愈是不表白,愈是引人關切。民進黨縣市長不論是否真心肯定他,幾乎沒有人相信,任期結束後的宋省長,會從此「淡出江湖」,不再與聞政事。在他們的評價中,宋楚瑜甚至是國民黨內唯一的對手。陳水扁稱他是「可敬畏的對手」。宋楚瑜笑稱:「還是民進黨對我比較看重。」

宋楚瑜能在卸任後的政壇扮演什麼角色?更直接的說,當民進黨、新黨、乃至國民黨都關注改組後的第四屆立法院可能的合縱連橫,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都賣力維持個人在立法院的席次人脈,以維繫基本政治影響力。「宋家軍」會不參與這場遊戲嗎?

民進黨省議員張學舜、林宗男等人即認為,民進黨握有立法院 75 到 90 席的實力,距離過半數大概還差個三、四十席,如果宋楚瑜能影響立法院四、五十席的立委,兩相結合,即可「主導改革」、甚至組成「聯合內閣」。實際參與 1996 年「二月政改」的民進黨前文宣部主任陳文茜也不諱言,民進黨必須保持一個可能,在 1999 年的國會運作中,佔有一定的優勢地位,先不談內閣重組問題,至少在國會龍頭寶座之爭中,擁有發言權。

這中間的組合包括:第一,民進黨與新黨重喝咖啡,聯合其他無黨籍(包括宋系人馬),一舉攻頂,拿下議長。果不其然,則跨政黨聯合影響內閣改組,必然成為下一步發展。第二,民進黨與國民黨談判交換,至少搶進副院長。當然,萬一各路人馬如散兵游勇,匯聚不成集體力量,國民黨主流各個擊破,那就只能功敗垂成,但是對一個具有強烈執政企圖的反對黨而言,後者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當政治走向合縱連橫的必然趨勢峙,宋楚瑜又做何想?他在省議會是這麼答覆省議員的:「我不願意捲入類似合縱連橫的揣測或運作。因為民眾不願意看到政治人物為了單純的利益,而去合縱連橫,我既不揣測也不思考,更不願捲入這種是是非非。我寧可政黨明明白白將其理想向民眾說個清楚,坦坦蕩蕩追求理想的實現,而不是預設後路去做跨黨派的合縱連橫,這種權謀非政治人物所應為。立法院也不是專門聽某一人的,我沒有這麼大本事。」

「過去民進黨和國民黨真是死對頭,但是,經過不斷的努力,台灣民主發展最大的突破,就是為了民眾的事,可以放下黨派成見,一起努力,這種敵對關係的化解,是因為政黨間也能就事論事,而非權謀運用。」

宋楚瑜的答覆,真實反映他對政黨政治的看法。事實上,總統大選之後,延攬在野人士入閣,一直都是李登輝的想法之一,但是國民黨中生代包括宋楚瑜在內,多持保留意見。他們的立場是國民黨既然過半,實無「聯合內閣」的必要,否則內閣閣員政策意念和執政黨不同,政治責任如何歸屬?單獨延攬民進黨人士,也非民進黨所願,李登輝的構想始終無法如願。直到 1997 年修憲之後,蕭萬長組閣,延攬若干和民進黨交誼頗深的無黨籍人士,即使如此都引起黨內若干非議。

有人形容,宋楚瑜真是孫悟空,不是因為李登輝是如來佛,而是「國民黨」真如套在宋楚瑜頭上的緊箍咒,一念他就沒輒。平常施政可以不分黨派,但逢競選與權力分配,就得壁壘分明,談到黨決策,身為黨中常委,豈敢不從?修憲到最後關頭,宋楚瑜寧可棄守,即見一斑。

早在 1996 年的「二月政改」,宋楚瑜對當時新黨和民進黨的「聯合」即大表疑惑。他認為,他非常贊成「和解」,但是政黨不能選舉前講一套,選舉後又講一套,尤其是兩個基本主張、對國家政策走向南轅北轍的政黨,突然間為了政治利益要合在一起,民眾的印象或許不是「和解」,而是大和稀泥。政黨總要把政策說清楚,比如民進黨決定放棄台獨、新黨同意支持李登輝也不是台獨等等,否則為了權謀和利益結合,豈不置民眾福祉於腦後?

不過,政治人物可以不談權謀,卻不能不審時度勢。如果國民黨過半,沒有問題,站在政黨立場,再有不同意見都得維持執政地位,但是國民黨若不過半,即是「弱勢執政」,則「聯合」勢所必行,否則那裡談得上執政?只是如何聯合的問題,國民黨和新黨合?國民黨和民進黨合?民進黨和新黨合?不論何種組合,政黨內部必有爭議,李登輝與新黨沒有充分的信任合作,國民黨又有很大部分力量,在感情上不願與民進黨合,凡此複雜的政治爭議,均非宋楚瑜獨力所能置喙。

從權力運作的角度分析,「二月政改」可以是在野政黨發動,何嘗不能是執政黨發動?尤其是 1996 年的經驗,讓李登輝深有警覺,由李意志主導下的政治佈局,可左可右,李還會不會讓民進黨有機會和新黨合作?值得推敲,從政黨路線觀察,民進黨和新黨合作的前例,在民進黨內引爆莫大爭議。李登輝出手,民進黨會倒向何方大有疑問,「不捲入類似合縱連橫」或許是宋楚瑜在形勢未明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維持形式超然、保留想像空間、循勢發揮力量,正是權力人物在複雜情境中,爭取最大利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