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殲-20空中威龍:揭密中國軍事崛起下亞洲第一架匿蹤戰鬥機


紅旗警訊:習近平執政的中國為何陷入危機(BCW0274)
Red Flags: Why Xi's China is in Jeopardy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馬格納斯
       George Magnus
譯者:袁立山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16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78957137880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凱撒(Julius Caesar)被暗殺後,安東尼(Mark Antony )說道:「讓戰爭的導火線溜走吧」。他指的是,文明社會應避免導致戰爭的因素。長久以來,中國與美國之間時而有貿易紛爭或匯率問題,不過從來不會威脅到雙方的關係。但是在二○一八年整個情勢出現改變,主要是因為貿易摩擦加劇,尤其是在新科技與自國防到商業無所不在的敏感議題。此時此刻,以「讓戰爭的導火線溜走吧」來形容貿易,特別是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關係是再貼切不過。

雖然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經濟、商業與金融,享有高度的依存關係,但是雙方在貿易與投資上出現的最新緊張情勢,卻是不容忽視。此一緊張情勢正是政治學家路特瓦克(Edward Luttwak)在其地緣經濟理論中所主張的,貿易是「商業語法中的衝突邏輯」。

此一主張不言可喻,儘管他在一九九○年提出時,指的是積極以出口來帶動成長的日本與亞洲四小龍,以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形成所帶來的影響,但是他所闡述的商業衝突,在今日依然適用。基本上,這是有關中國的經濟實力轉換為地域與政治影響力,而美國身為當前的主導地位有所鬆動的情勢發展。

二○一七年底,美國一份新的國家安全策略檢討報告,毫不掩飾地把中國視為其對手。該報告指出,中國是美國的經濟競爭對手,並且強調對貿易違規行為會更加嚴格,這是要實施制裁的外交辭令。中國並不是美國白宮所瞄準的唯一目標,但卻是最主要的,而且美國與中國之間有巨大的貿易逆差。美國總統川普視貿易為零合遊戲,只能有一個贏家。中國對貿易的看法,表面上與其他的先進經濟體和國際組織一致,但是對於兩國間的貿易緊張情勢達到沸點,習近平掌權下的中國也不是沒有責任。

我們對於川普政府與中國如何應對此一情勢,既好奇又關切。美國一方面表示原則上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然而同時卻是自長期以來對亞洲與全球的承諾撤退。中國則是對全球聲稱大力支持全球化,維持一個自由開放的貿易體系,但是其政策卻是反其道而行。這正是路特瓦克所說的情況。

川普給中國的禮物

一九四四年,正值美國在太平洋戰爭轉居上風之時,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生前所著《和平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問世。他在書中強調,美國與他所謂邊緣地帶(中心地帶邊緣)戰略與海權的重要性,邊緣地帶指的是在美國、歐洲與蘇聯等大陸強權邊緣的國家。邊緣地帶的地理位置是從南歐與馬格利布,東經波斯灣到印度洋,橫越南中國海至日本與中國西北部。斯皮克曼表示,鑒於亞太平洋地區有人口優勢,還有資源與工業發展潛力等有利條件,誰能控制此一邊緣地帶,誰就能掌握歐亞大陸與全球的命運。

此一理論不僅反映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擊敗日本的決心,而且至今仍深植在美國軍方、外交,與國際經濟政策的核心,尤其是中國已經崛起成為地區與全球強權。二○一一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參謀長聯席會主席鄧普西(Martin Dempsey)將軍指出:「所有的趨勢,包括人口趨勢、地緣政治趨勢、經濟趨勢,與軍事趨勢都已轉向太平洋。因此我們的策略挑戰,大部分也將來自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洋周邊。」

歐巴馬當時則是巡迴亞洲,向盟友保證美國的地緣政治承諾與強化貿易關係的決心。他的策略主軸──被人稱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是促成亞太平洋國家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此一自由貿易區最終獲得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越南與美國的簽署。這些國家約佔全球百分之四○的GDP。TPP是一種新型態的自由貿易協定,層面涵蓋服務業的相關法規、智慧財產權、網際網路、資訊的移動與取得、環保與勞工標準與投資(包括國有企業的投資)。此外,TPP也包括自由議價與工會的條件、禁止人口與野生動物的走私,以及管理外勞的相關法規。

就策略而言,TPP的設計是為鞏固美國在亞洲的經濟、政治與軍事的影響,儘管並未把中國?入其中,但是希望能夠刺激中國具改革思想的政治領袖,繼續推動自由化與經濟改革。畢竟開放就是中國當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先決條件與結果,而TPP也許可以繼續推動此一趨勢。但是習近平的上台與政治風向的改變,使得此一希望最終成為一廂情願的想法。與此同時,川普之前也曾警告,他反正要退出TPP。

他在二○一七年上任第一天就這麼幹了。他同時表示,要與加拿大、墨西哥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在放棄TPP 與美國第一的口號下,川普顛覆了斯皮克曼的理論。更準確地說,他放棄美國盟友對其日益依賴的經濟與商業聯繫與信任,他也拋棄一項寶貴的工具,即是用以形塑太平洋地區與對中國施加壓力,促使其改變進口、產業與海外直接投資制度的地緣經濟武器。川普堅稱,TPP是另一無用的多邊協定,只會使美國輸給別人,他也無法看到TPP是促成主要國家聯手對中國施壓的機會,這是此一災難性錢幣的一體兩面。

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川普宣揚美國第一,看來就是傳統的愛國主義,然而在美國盟友與中國眼中,卻是與一九三○年代孤立主義份子所使用的口號完全相同,當時全球到處都是激烈的貿易衝突。川普的前任多位美國總統或許一再高喊公平貿易,並在一九八○年代因為日本強大的商業優勢而大感頭痛,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質疑美國對自由公平貿易體系的支持。川普是美國自一九四五年來先是威脅並且繼之行動,帶領美國退出此一體制的首位民選總統。他暗示美國的工作遭到「強姦」,保護主義會帶來繁榮與力量,並且迫不及待地想打一場貿易戰,好像美國贏定了。川普感興趣的只是美國做為一小部分產品的供應國,而不是美國整體的經濟,更遑論全球貿易體系。
 
在這樣的情勢下,習近平幾天之後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達沃斯年會上,對來自全球的決策者與商業領袖精英,發表一篇令人嘆為觀止的演說,現在看來也就不足為奇。他告訴大家,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是多麼猶豫遲疑,但是依然鼓起勇氣向前邁進,大力支持自由貿易。習近平展現出中國要接掌全球化捍衛者角色的意願。他說道:「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想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 在場人士與報導此一論壇的人都大受感動,聲稱世界已出現擁護全球化的一位新領袖。

沒有人能夠否認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是全球化的主角,也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就此認為中國是全力支持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就顯得幼稚,甚至是媚諂。川普也許幫中國一個大忙,但是他對中國的看法並不完全錯誤,包括其貿易方式,或是在全球商業與投資上所玩的把戲。他的觀點格局小也遭到誤導,而且其焦點只集中在中國對美國出口,忽略了美中關係。不過他在多項議題上指責中國卻是正確無誤,包括中國進口障礙、對內投資相關法規、對本地商業與企業的保護,還有最近的國家領導創新策略,這些都置外國企業於不利的地位。

全球貿易體系下的中國

中國外部順差早在二○○七年就達到頂峰。中國貿易順差自二○一一年來就一直在GDP的百分之二.五到三.五間游移,包括服務與移轉在內的經常帳順差,則是銳減至GDP的百分之一到二。後者下降的主要原因,也許是來自旅遊觀光與變相資本外流。雖說中國在二○一八年初出現小幅逆差,但是整體上應會繼續呈現外部順差,除非家庭與公司儲蓄降幅超過投資,以致國家儲蓄實質減少。不過當前的全球環境,並不利於中國投資與儲蓄的大幅度調整。

中國面對的世界貿易環境,已不再像過去那麼友善。過去幾十年,全球貿易成長腳步多多少少與全球GDP同步,在一九八五至二○○七年,全球貿易成長加倍。但是二○○八年之後,全球貿易成長腳步僅勉強趕上GDP。二○一二至一六年,全球貿易平均一年成長百分之二.五左右,不及過去三十年的一半,也比全球經濟成長率低了百分之一。過去五十年也曾出現類似不振的情況,但是沒有一次低迷疲弱的時間竟延續如此之久。

植基於二○一七年的全球經濟復甦,是與全球貿易成長轉強相偕而行,當時全球貿易成長率回升到百分之四,較經濟成長略高。此一轉變無疑有利中國,出口在連續兩年下降後終於回升。不過,儘管這是令人欣喜的發展,全球貿易環境依然充滿風險,而迄二○二○年與之後的前景平淡。

全球貿易自由化已沉寂多時。多回合談判是全球最後一次認真推動貿易自由化的行動,然而在啟動十四年後的二○一五年宣告死亡,其實該談判自二○○五年就已陷入昏迷。如今多邊貿易自由化的氛圍已經轉變,不如以前友善。

貿易保護手段方興未艾。獨立觀察組織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指出,自該組織於二○○八年開始運作以來,二十國集團(G20)的成員國實施逾六千項保護措施。用來限制貿易的主要工具不是關稅,而是各種不同的非關稅障礙,例如國家補貼、對本土企業的協助、對出口商的稅賦優惠、紓困,以及貿易防禦措施,例如反傾銷關稅,這是判定某國的進口產品低於市場價格,或是低於出口國在本國售價的一項懲罰性措施。

自由貿易協定(FTA)也在減少之中。根據貿易協定數據庫計畫(Design of Trade Agreements Database)的資料,在一九九○年代平均一年約三十項自由貿易協定,但是之後到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降至一年二十六項,而自二○一○年後更是進一步降至只有十項。美國退出TPP與美、歐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停滯,澆熄了大型自由貿易協定可能復甦的希望,儘管TPP的非美國簽約國,包括日本與加拿大在內,達成一項格局較小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漸進協定。

與此同時,中國則在發展自己的自由貿易協定。到目前為止,中國已達成十九項雙邊協定,其中有十四項已經簽署,包括與澳洲、南韓與紐西蘭的協定,不過最重要的是與東南亞國協(ASEAN)國家的協定。二○一八年是中國談判一項新的區域協定的第五年,該協定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涵蓋十六個國家:中國、東協的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與越南,再加上澳洲、印度、日本、紐西蘭與南韓。RCEP不是TPP,所涵蓋的國家人口約佔全球的一半,經濟佔全球GDP的百分之三十與全球貿易的百分之二八。RCEP在商品自由化與關稅減免上的野心都不如TPP,在勞務貿易上的限制較多,在爭議性相對較大的議題上則是多有保留,包括資訊與隱私權、國有企業、對勞工的保護、人權與環保。

中美貿易關係緊張

儘管全球貿易前景低迷不利中國,但是有助中國成為一個更著重消費與服務的國家。如果中國與美國貿易衝突加劇或是爆發貿易戰,就太糟糕了。雖說雙方在貿易衝突上針鋒相對,而且越說越大聲,但是沒有人會在貿易戰中獲勝。貿易戰的策略就是使對方的損失更重,就此觀之,有貿易順差國可能會較逆差國損失更多。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顯示,二○一七年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額超過五千億美元,美國對中國出口則是一千三百億美元。不過美國與中國三千七百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並非所有都是雙邊貿易造成的,因為中國是亞洲主要的供應鏈中心,有許多產品都是由其他國家運到這裡再完成,例如日本與南韓。根據OECD的附加價值貿易資料,如果考慮這類的效應,二○一七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只有一千五百億美元,如果再考慮美國服務部門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包括旅遊與商業服務,所有的逆差大約是在一千一百億到一千兩百億美元。這並不代表美國對中國貿易與投資的操作是不對的,但是我們觀察中美貿易政策時不能忽視這一點。

關於逆差國的損失會比順差國少的觀點,是在於中國的順差是與其經濟成長、工作與社福相加,美國的逆差則是自其經濟成長扣減。因此,如果逆差縮減,就算術而言,對其GDP具有正向作用,不過美國仍將付出許多代價,包括經濟成長的損失、成本與物價上漲與失業增加。但是中國的損失更多。換一個角度來看,美國進出口總共佔GDP的百分之二八左右,反觀中國則是佔了百分之四○。因此相較之下,中國的經濟對全球貿易與主要貿易夥伴的作為也就更敏感。重點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僅佔其GDP的百分之一,也僅佔其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八,然而中國對美出口佔其GDP的百分之四,佔其出口總額的比率更是達到五分之一。

美國外銷到中國的產品主要是飛機與零件、黃豆,與其他農產品、汽車、半導體、工業與電氣設備,以及石油與塑膠。中國對美國出口主要是行動電話與家用產品、電腦與配件、通信設備、玩具與遊戲、家具與寢具、運動器材、鞋類與成衣。在服務部門,美國的優勢明顯,對中國輸出約五百億美元,主要是旅遊、智慧財產權與運輸服務,反觀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服務是一百六十億美元。美國與中國的服務貿易成長快速,超過商品。相較於二○○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美國對中國的服務成長九倍,中國的出口也成長四倍。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如果再平衡獲得成功,中國對服務的胃口與美國提供服務的專業,將是完美的搭配。只要有政治與法規的許可,這是一個值得尋求合作的領域。

貿易戰沒有贏家,然而現在卻是戰鼓頻催。其中有一些可以歸因於政治姿態,主要是給國內看的。這些都是貿易外交辭令。不過也有一些是真的,反映川普已選中中國科技、貿易與投資操作來大作文章,這些都是他的前任總統們未曾選中的。鑒於川普是仿照獨裁者的做法,習近平更是箇中高手,我們能做的就是壁上觀了。

川普在二○一七年入主白宮時,許多人根據白宮與總統高級顧問有關貿易的談話,認為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可能已迫在眉睫,不過情勢的發展並未如大家擔心的那樣。事實上,當習近平於二○一七年四月在海湖莊園與川普會面時,中國同意一項擱置多時的議題,即是恢復對美國牛肉進口(經過十四年禁止之後),同時也同意提高天然氣進口,並對美國的支付系統供應商、資產經理人,與信用評等機構開放金融服務市場。該年稍晚川普訪問中國,美國又取得兩千五百億美元的貿易協定。

儘管雙方都宣稱有突破性進展,但是實質性的成果卻很少。其實早在歐巴馬政府就已同意恢復牛肉進口。中國對天然氣的胃口有限,因為從煤炭到化學公司的垂直整合,使其寧願使用煤炭。雖然中國表面上歡迎美國信用卡公司與債信評等業者進入,並且放寬對外國擁有金融服務公司的限制,但是其表現出來的熱誠與容忍,卻遠不及其貿易外交辭令。總而言之,就算是有,短期內也不會有幾家企業在中國金融公司持有大部分股權。同時,對外公布的大筆訂單貿易協議大部分都不具約束力,而且確實有可能發生的還需要經年累月的談判。

中美關係,儘管年頭年尾都有高層會談,但是卻趨於冷淡。美國開始恢復對台灣軍售,並且派遣戰艦到南中國海的爭議性島嶼附近巡弋。經過重新命名的中美全面經濟對話(Comprehensive Economic Dialogue)沒有任何實質結果,甚至沒有例行的聯合政策聲明與記者會。中國掌管經濟與金融事務的新任副總理劉鶴二○一八年初訪問華盛頓,重啟雙邊對話,然而卻空手而返。

(摘自本書第八章:中美貿易戰)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