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開設國會之好時機」
第1章 自由民權運動和民眾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殲-20空中威龍:揭密中國軍事崛起下亞洲第一架匿蹤戰鬥機


日本近現代史卷二:民權與憲法(WHA0365)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牧原憲夫
       牧原憲夫
譯者:臧志軍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22日
定價:530 元
售價:419 元(約79折)
開本:16開/精裝/288頁
ISBN:978988836916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開設國會之好時機」第1章 自由民權運動和民眾



  第1章 自由民權運動和民眾

一、竹橋事件和立志社建議書

「苛政之苦」
一八七八年(明治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深夜十一點半左右,近衛炮兵大隊近二百名軍人殺死了大隊長和一名士官後宣佈起義。這就是竹橋事件。

當時的陸軍在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設有鎮台(地方司令部),此外,在皇宮北之丸的竹橋門附近駐有負責守衛皇宮的近衛軍。近衛軍由從常備軍中選拔出來的精英組成,近衛炮兵大隊有三百多名官兵。西南戰爭中政府軍之所以能夠獲勝,就是因為擁有近衛炮兵部隊的火力,以及由以巡查名義組織起來的各地士族組成的招募巡查隊的積極支持,就像當時人們所唱的那樣,「要是沒有近衛炮兵加招募隊,敵人就會湧入繁花似錦的江戶」。

但是,戰爭的恩賞僅僅給予了政府和軍隊的上層,普通士兵不僅戰後得不到獎賞,政府甚至以財政困難為由,將他們的津貼乃至於襪子、毛巾等配給都削減了。一名原本是堺縣(今大阪府)農民、後來當兵並參加了此次造反的士兵控訴道:「去年立有戰功者不僅沒有得到獎賞,津貼等亦被減少,且規定損壞器物必須賠償,隊中之人皆曰嚴酷」。(其口供記錄)

那些認為恩賞不公的人並非簡單地著眼於錢,就像當時的輿論對於暗殺大久保利通事件所表現出來的冷漠一樣,在這一認識背後存在的是民眾對於明治政府政治表現的強烈不滿。其實西南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這種不滿就已經存在。當時在東京的一處女子浴場中,當有人說到「這種混亂的世道到底甚麼時候才會結束?還不如德川大人回來的好」時,大家都說「是啊,是啊」。

更何況那些在殘酷的內戰中為政府出生入死的士兵,他們不可能不關心「政治」。也許正因為如此,參與起義、當兵前曾是埼玉縣秩父郡農民的田島盛介(森助)在給家屬的告別信中寫道:「近來普通百姓苦於苛政,吾願殺暴臣以護天皇、復良政,有能者指揮我等起事等等,不一一贅述」。

起義之初,近衛炮兵大隊的士兵們相信東京鎮台屬下的預備炮兵隊也會起來造反,到時候該預備炮兵隊大隊長岡本柳之助會統一指揮兩支造反的部隊。但是晚上九點過後,岡本卻下令預備炮兵隊緊急集合,然後將隊伍帶往東京北部的飛鳥山一帶,以防止兩支隊伍會合。與此同時,近衛步兵連隊的士兵也大部分站到了鎮壓者的一邊。儘管如此,還是有一百多名士兵拉著一門山炮跑出了兵營,其中九十多人來到了位於赤坂的臨時皇宮門前。但是,前來鎮壓的部隊已經在此擺開了陣勢,結果起義領導人之一大久保忠八自殺,其他人被俘。

十月十五日黎明前,參加起義的五十三名士兵在深川越中島被槍決。這些士兵大多是二十四歲左右的年輕人,出身於平民或者農民。後來,又有兩名下士被處以死刑。在這一事件中,總共有三百六十多人被判有罪,其中十三人死於獄中。岡本為何在關鍵時候阻止部下起義,理由尚無定論。日清戰爭後曾經發生過日本浪人等闖入朝鮮王宮殺害閔妃(明成皇后)的事件,這一事件的首謀者就是岡本柳之助。

「軍人訓誡」
當時的政府和陸軍直到事件即將發生之前都沒有察覺。只是到了那天下午,內務省官員才聽說「今晚近衛軍和鎮台的士兵將到皇宮放火,並將待諸官員上朝時將其斬盡殺絕」,但是當這一消息傳到軍隊首腦處時已過了晚上八點。如果那天內務省官員沒有得到消息,鎮台所屬的炮兵隊與近衛炮兵大隊會合的話,事態的發展也許會完全不一樣。事後陸軍卿兼近衛都督的山縣有朋陷入「前日之騷亂發生以來吾深受刺激,片眼朦朧雖咫尺﹝近距離﹞不能見」的狀態,絕非不可能。

軍隊的「動盪」並沒有結束。竹橋事件發生一個星期後,八月三十日,出現了一則關於鎮台預備炮兵隊將向天皇請願的流言。即使在參加過鎮壓行動的近衛步兵聯隊中,一八九七年一月好像也有人在策劃,於九月二十四日平定西南戰爭一周年時「起事」,包圍皇宮和炮兵工廠。

十月十二日,山縣有朋發佈《軍人訓誡》,極力鼓吹軍人精神在於遵守「忠實、勇敢、服從之三大紀律」;關於「聖上之事」,列舉了諸如不許批評「聖上容貌之類瑣事」等規定,並宣佈「是非朝政、私議憲法」以及「諷刺﹝批評﹞政府機構佈告等舉動」,「與軍人本分相違背」。在當時,士兵通過閱兵等活動,有較多的機會近距離地見到天皇,因此談論天皇和政治等已是平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