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歷史電影與民族主義】
【影視史學與歷史詮釋權】

作 者 作 品

爺們的天空:金門學術研究略論

政治軍事

【類別最新出版】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理論何以自信
制度何以自信
道路何以自信
文化何以自信


民族主義與當代社會:民族主義研究論文集(WJPF0195)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軍事
叢書系列:獨立作家
作者:羅志平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11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2頁
ISBN:978986934025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歷史電影與民族主義】 【影視史學與歷史詮釋權】



  【歷史電影與民族主義】

戲劇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情人肯定會分離,但電影的結局卻不是悲劇,當然也不是喜劇。如果傳記電影涉及國家民族,或是對偉人的評價,乃至意識型態、民族主義等原本就具有爭議性的議題,除了歷史學家有意見外,一般國民也會抗議。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的《英雄本色》剛上映立即引來歷史迷的批評,影片中呈現的威廉華勒士(William Wallace)是個勇敢的英雄,是個好男人;但是在歷史迷的認知中,蘇格蘭人的華勒士跟英國人一樣殘忍,一樣手下不留情。電影中的華勒士已經不是單純的歷史人物,即便合於史實,但在民族主義的催情下,依舊充滿爭議。


電影承載民族主義最佳的例子是《聖雄甘地》,這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八項大獎的電影,竟然是英國人主動拍攝的「反英」電影,而且更將印度國父─甘地神格化,塑造成一個聖人。導演在片子一開頭就說:「一部只有三個小時的電影,是不可能展現甘地的一生,影片所能做到的,就是盡其可能忠實表現他的精神。」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歷史電影同樣有其潛藏的動機。


以最近剛上映的《孔子:決戰春秋》(Confucius, 2010)為例,對國人來,就好像一本立體化的教科書,以前讀《論語》,幾乎都是背書默寫、枯燥乏味到上課打瞌睡。電影卻能以影像來呈現,孔子一身教育理念、《論語》內文的意義、當時的歷史事件,讓人印象深刻,也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然而卻有一些網民認為,《孔子》並非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影片,而是借孔子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馴服國民。如果拍攝者真的有這種動機,歷史電影顯然淪落成政治的工具。


電影在十九世紀末發明之初,承襲了照像技術「寫真」的特性。人們對於一張照片的特有認知,即是照片中所呈現的事物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和空間,正在發生或曾經發生的事,簡單的說,它是「真實的」(real)。至於電影這個藉由連續拍攝的攝影機(motion picture camera),透過特定放映機器,程序相反的投射於銀幕的畫面而言,它是「合理的」,但真實度會受到質疑。電影剛發明時,其拍製手法僅止於如同照像技術一般,停留在反映和顯現外在世界真實的可能。然而,幾乎就在電影發明的同時,電影製作就出現了實錄紀事和陳述故事的兩個傳統。不管是那一種傳統,一旦遷涉到國家與民族的敘事時,就會出現史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