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兩岸關係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序章 天將降大任於習近平
摘自第二章 第二節 〈從回頭浪子到大隊黨支部書記〉

作 者 作 品

中共新領袖胡錦濤
李登輝 vs. 江澤民
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
江澤民傳
胡錦濤:中共跨世紀接班人
平步青雲:中共新總理溫家寶
中國即將發生政變:解析政變前夜的九大關鍵人物
中國即將開戰:中國新軍國主義崛起
朱鎔基傳
賭王何鴻燊傳奇

兩岸關係

【類別最新出版】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中國憑什麼:從人類史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時代拐點
第三進化--認知作戰下,台灣與全球的文明終局抉擇
金馬是引信,亦是誘餌?──遙送習總書記一束橄欖枝
終極和戰:兩岸戰爭與和平,統獨最短的距離


習近平: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中共新領導人(BC0203)

類別: 兩岸關係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楊中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04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78957135453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章 天將降大任於習近平摘自第二章 第二節 〈從回頭浪子到大隊黨支部書記〉



  摘自第二章 第二節 〈從回頭浪子到大隊黨支部書記〉

摘自第二章 第二節 〈從回頭浪子到大隊黨支部書記〉

在毛澤東政治掛帥的治國路線下,特別是在「文革」紅色恐怖政治的年代,許多由政治衝擊造成的重大社會問題,都被毛澤東發出的政治口號扭曲了、掩蓋了,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例如各級黨政幹部被批鬥後,新權貴占了位子,一個蘿蔔一個坑,沒辦法給這些幹部分配工作,毛澤東便發個指示,說「廣大幹部下放勞改,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好機會」。

按照這個指示,各地便在農村圈塊地,辦了大批「五七」幹校,把大批批鬥閒置的幹部統統下放到「五七」幹校去勞動了。

又例如明明是「文革」造成了經濟下滑,政府無力安置畢業學生的就業,毛又發個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到邊疆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把為他衝衝殺殺的紅衛兵小將都趕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習近平一家也在毛澤東為首的「文革」集團發動的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中,經歷了天各一方的巨變。

父親習仲勛被監押在北京衛戍區,母親齊心則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下去勞動,弟弟因齊心的懇求,稱是照顧家裡而留在北京一家工廠當了名學徒車工,而習近平與母親商量後,決定走投親靠友的方式,到父親的家鄉陝西富平縣淡村鄉習家莊去插隊務農。習近平想投奔父親的親戚們,因為他們大多是貧農的身分,可以給他在政治和生活上有所保護、幫助。但是,親戚們因為怕沾上「黑幫分子」和「反黨分子」的關係,都不敢收留他。俗話說:人背運時喝涼水也滲牙。

進退兩難的習近平,只好找陝西省的「知青辦」(安排知識青年插隊落戶辦公所),要求到父親曾經工作和打過仗的地方──延安去插隊落戶。

習近平畢竟是習仲勛的兒子,「知青辦」便給他安排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去插隊落戶。一九六九年一月,習近平和一群知青被安置在梁家河村插隊務農。

文安驛,從地名上這個「驛」字可以看出,這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據《史記》記載,在秦代的時候,都城通往北方包頭一帶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經過文安驛。

延安與文安驛在秦、漢、唐還是較富庶的地區,但在唐以後就逐漸衰落貧困了。但在近代,因為延安曾一度成為中共的紅都而名聲很大。然而,當中共取了天下,進了北京,就把養育過他們的延安和延安的百姓忘了,使得這段時間反而是歷史上延安最貧窮的歲月。據新華社記者在一九八○年三月寫的內部參考資料的報導說:

我們在延安訪問期間,地委正在開北部七縣縣委書記會議,研究如何加快改變窮社面貌問題。這裡普遍都窮,為何又單獨提出「窮社」問題?經過介紹才知道,一九七九年全地區人均收入在四十元以下、人均口糧在三百斤以下的隊,百分之九十左右集中在北部的七個縣。在這七個縣的一百零四個公社中,又有三十六個公社從合作化以來基本沒有過過好日子,在饑寒交迫中掙扎了二十來年。 那些地方到底窮到了什麼地步?我們決定挑幾個看一看。

第一個目標是安塞縣的王家灣公社。這裡曾是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在一九四七年率領「昆侖縱隊」(中央機關的代號)轉戰陝北途中,除米脂縣楊家溝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我們來到王家灣,聽了公社副書記雷步升的介紹,我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在毛主席離開這裡三十三年後的今天,這裡竟然是這樣的貧困:一九七五,全社五千一百八十九人,平均每人只從集體分到口糧三百一十五斤,收入三十二元六角九分,人均現金才一元六角一分。

午後一點,正是社員吃晌午飯的時候,我們去拜訪了當年接待過毛主席的王家灣行政村代表主任、現任公社黨委委員高文秀。這位一九三五年入黨的老黨員,如今已經七十二歲,老伴已去世,全家現有十一口,分了兩家。

我們先看了看他兒子住的窯洞,大小幾口正在吃飯,不同年齡的人飯都不一樣:最小的吃麵疙瘩湯,大一點的吃「渣渣飯」(一種把高粱連皮和苦菜一起煮成的又苦又澀的飯),大人吃糠拌苦菜。窯洞裡除了一盤炕,一個鍋台,幾只缸罐外,空空蕩蕩。

走到上一層的窯洞裡,只見一個幹瘦如柴的老頭縮著脖子斜靠在炕壁上。他就是高文秀。我們打量了一下,炕上有一片爛氈,角上堆著兩條破被。我們一時語塞鼻酸,說不出話來在一陣沉默之後,我們問老人:這些年日子過得咋樣?他無力地搖了搖頭,一聲長長的「唉--」停了一陣才說:「不瞞你同志,已經餓了十好幾年啦。去年還算好,一口人分了三百來斤糧,自留地上一人又弄來四、五十斤,餓是餓不死了,比前些年吃樹葉的日子好過些了。」說到這裡,老漢又痛苦得說不出話來。

習近平來到這樣的窮鄉僻壤,一時無法適應。睡得是炕,臭蟲虱子到處是,咬的、搔的身上都是紅紅的水泡和血痕;吃的是雜糧、包穀、瓜菜代。吃肉是難得盛事。他有一次告訴夫人彭麗媛說:「在農村當了七年農民,連肉也吃不上。有一次,生產隊好不容易發給他幾斤豬肉,他拿起刀,割下一塊生肉,就迫不及地放進嘴裡,邊吃邊說:『真是太香了!』」

要說幹活,習近平個兒不小,但幹活幹不過比他個小的女勞動力。

據習近平自述:「在上山下鄉時,我年齡小,又是被形勢所迫下去的,沒有長期觀念,也就沒有注意團結問題。別人下去天天上山幹活,我卻很隨意,老百姓對我印象很不好。」

習近平初下鄉時,在老百姓眼裡就是一個不愛勞動、游手好閒的浪子。習近平才待了幾個月,受不了苦,一念之下買了長途汽車票,乘上車,再轉火車,打道回到北京。

習近平回北京,已居無住處,住在姨媽家(齊心的姐姐、姐夫家)。習近平報了臨時戶口,馬上被叫去辦『學習班』。顯然,習近平是個流竄人口,又是個要注意的「黑幫子弟」,在學習班裡,以強制勞動為主。據習近平自述,他在學習班待了近半年,每天在海淀區各處奔波,幹的是挖溝和鋪設下水道的重勞動。 半年後,聽了姨夫(也是老幹部)的勸導,叫他回去,「要依靠群眾,才能有出息」。姨夫說:「我當年是東北的大學生,『一二.九』以後怎麼開展工作,怎麼到太行山,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裡鑽,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當然要靠群眾。要像你爸爸幹革命那樣和民眾打成一片,你沒有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