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有關書名的說明兼臺灣版序言
自序
無罪假定
辛普森怎麼引起了我的興趣
審前聽證
移民、移民
美國的特殊性

作 者 作 品

帶一本書去巴黎
總統是靠不住的

評論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殲-20空中威龍:揭密中國軍事崛起下亞洲第一架匿蹤戰鬥機
特務時代與他的人生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世越號、閨密門、MeToo,國民主播孫石熙的新聞關鍵場面


辛普森案的啟示(AK0086)──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評論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林達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19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4098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內 容 簡 介

1995年10月3日,洛杉機時間上午十點,經過長達一年的世紀大審判O.J.辛普森被控殺妻一案,在全美將近一億四千萬人盯著電視之際宣布了裁決,因證據不足,陪審團認定辛普森無罪。

這一刻給了美國人民極大的震撼,這場司法審判給全美上了重要的一課,即使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辛普森涉案,即使社會迷漫著一股正義未得到伸張的氣氛,然而,美國人選擇維持這個制度,也選擇了維持這樣的制度背後矛盾與沉痛的代價。

言論自由的關鍵是什麼呢?我想,關鍵就在於它的「內容中性」原則,就是要把「真理」二字堅決地擯棄在言論自由的大門之外。只要讓「真理」二字一不小心從門縫裡溜進來,言論自由就完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呼籲和宣揚言論自由的人們是很容易上「真理」的當的。他們或是明確認為,或是在潛意識中,總是覺得言論自由是走向「真理」的一條「陽光大道」,覺得言論自由只是讓真理「越辯越明」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概念的指導下,一但走到自己感覺已經「真理到手」的這一步,言論自由被拋棄就成了十分順理成章的事兒。

——林達,〈肥皂箱上的講壇〉

作 者 簡 介

林達為兩名作者合用筆名。他們都於1952年出生在上海,1966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歷史深處的憂慮》(即本書《辛普森案的啟示》)、《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目 錄

辛普森案的啟示——有關書名的說明兼臺灣版序言

近距離看美國

‧移民、移民

‧費解的國家

‧三K黨的故事

‧肥皂箱上的講壇

‧氫彈祕密

‧誹謗罪的故事

‧總統請我入黨?

‧槍在誰手裡

‧家就是一個城堡

‧辛普森怎麼引起了我的興趣

‧公平才有看頭

‧檢察官輸了

‧世紀大審判的告誡

‧百萬黑人大遊行

‧他們就是美國人


延 伸 閱 讀

總統是靠不住的

作者: 林達   譯者:   定價:300元   特價:237元

作者從「美國總統是什麼?」這個問題開始,層層鋪陳出美國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和操作細節,是政治動蕩的台灣人最需要的民主政治讀本, 也是政治人物必讀的好書。 繼《帶一本書去巴黎》的法國大革命後,林達以親身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觀察,思索這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卻是現今最重要的民主國家:美國。以尼克森總統的「水門案」事件始末和1996年柯林頓競選總統連任為主軸,為華文讀者描畫出美國政治制度是如何以不信任政治個人而建立出來的。 本書講的是一些與美國政治制度相關的故事,講述美國政府的制度設置,以及它如...

帶一本書去巴黎

作者: 林達   譯者:   定價:280元   特價:221元

《帶一本書去巴黎》可以說是一本主角由中國改成巴黎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少有的城市歷史寫作,作者林達以其對建築美學的深厚學養,加上居住巴黎的冷眼觀察,寫出讓中文世界驚訝的行旅見聞,書內附有大量巴黎照片、繪畫以及歷史圖片,十分精美。 巴黎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段精采的歷史縮影。作者從自己帶著雨果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寫起,延伸出對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種種變遷與文化觀察。作者擅長用精準的文學典故、歷史細節豐富對藝術、文化,對歷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1 位網友寫書評

1. 米堤卡 2008.02.26 ★★★★★ 看米堤卡的所有評論

這本書是我大學時代中憲課程的指定閱讀,
也是一本令我讀了之後覺得受益匪淺的書。

在我們的文化裡,殺人償命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本書的核心,正是轟動一時的辛普森案, 辛普森「很可能」殺害了他的前妻,卻因為證據不足或證據失去效力而無罪開釋, 然後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儘管有微詞,卻仍接受了這樣的判決。 而這本書在告訴我們的,就是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我不是一個法律知識背景很雄厚的人, 甚至許多法律知識的法學觀點是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才曉得的, 所以這是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的地方, 它用真實的案例佐證,淺顯通暢的文字, 清楚地表達出美國自由的概念,以及為了維護這個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如何盡可能地、最大範圍地尊重一個人, 與社會公義、正義的維護,這之間的距離如何拿捏, 個人較為重要或者是群體較為重要, 這一類的問題是很拿取得正確答案的, 人類歷史也一直為了取得一個較好的平衡而左搖又擺。 但我覺得這本書在闡明書本副標題, 也就是「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這上面, 是十分清楚明白且淺顯易懂而容易吸收的, 不論能否接受這樣的一種價值觀, 我覺得這都是很值得一讀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