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評論

【類別最新出版】
殲-20空中威龍:揭密中國軍事崛起下亞洲第一架匿蹤戰鬥機
特務時代與他的人生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世越號、閨密門、MeToo,國民主播孫石熙的新聞關鍵場面
給和平一個機會


政治突圍(BN0004)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評論
叢書系列:View Point
作者:郭正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04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3417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4

新政府、新僵局、新思惟

陳水扁當選總統至今,已經五個多月,原本處於戰爭邊緣的兩岸危機,固然因為新政府的柔軟低調而暫緩,但兩岸僵局仍無化解跡象。變天後的兩岸關係,初步可用十六字概括──暫停營業,整修內部,錯不在我,蓄勢待發。

首先,兩岸官方交往的暫時停滯,施政重點轉向內部整頓,並不表示兩岸已經解套各退一步,充其量只是各自避開問題癥結,避免立刻攤牌對決而已。

其次,雙方都向美國釋放開明訊息,亟欲表明無意破壞現狀,也不表示雙方已經和解,充其量只是各自展開形象宣傳,避免被指責為麻煩製造者而已。

暫停營業,整修內部,反映出客觀上的兩岸困局,但避免攤牌只能表面延緩危機,並不能真正根除危機。

錯不在我,蓄勢待發,反映出主觀上的兩岸較勁,但避免指責只能表面粉飾和平,並不能真正獲致和平。

僵局轉型 從冷戰到冷和

從兩國論到新政府,儘管表面上都是兩岸僵局,其實並不相同。兩國論引發的是冷戰,新政府面對的是冷和,性質迥異的兩種僵局,必須要有不同的處方。

兩國論引發的兩岸僵局,源自台灣從形統轉向實獨,試圖挑戰既有的兩岸架構。由於兩岸都試圖向前一步,結果是一觸即發的冷戰局面,所以僵持不下,是因為雙方都無力前進,加上美國的及時介入,因而拆除了戰爭引信。

新政府面對的兩岸僵局,源自台灣本土政權的崛起,試圖抗拒既有的兩岸架構。由於兩岸都試圖自我節制,結果是蓄勢待發的冷和局面,所以僵持不下,是因為雙方都無路可退,加上美國的及時警戒,因而凍結了緊張態勢。

從冷戰到冷和,兩岸關係的最大轉變,在於台灣從主動轉為被動,從攻勢轉向守勢:民進黨的路線定位,已從獨立建國轉向主權現狀,從民族主義轉向民主自決,間接承認了中華民國第二共和。但對北京來說,儘管新政府已從「明獨」撤退,卻也同時從「一中」撤退,兩岸的國家定位,客觀上仍是愈來愈遠。

結果仍是各說各話:新政府認為已經讓步,北京卻認為讓步不夠,國民黨前陸委會主委蘇起甚至批評新政府「遠離中國、依賴美國、形進實退、似迎還拒」。儘管兩岸都已自我節制,但雙方在認知上的標準不同,卻使僵局無從化解。

北京轉圜的關鍵,將取決於能否接受政治現實,重新評估兩岸形勢,重新界定互動策略。由於北京和民進黨素無淵源,加上對新政府的半信半疑,「聽其言、觀其行」的考驗,並不可能立刻結束,但也因為雙方的自我節制,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甚低,兩岸僵局將以其他形式的意志較勁出現。

考驗新政 反獨促統包圍

事實上,早在 520 陳總統就職演說之後,美國學者馬若孟即曾預言:「陳水扁的低調,只能向中國換取時間,如果在這段緩衝期間,陳並無具體做法,北京最後只能向台北攤牌──直接談判,否則別無選擇」。值得台灣深思的是,這段緩衝期間有多長?台灣最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北京在緩衝期間將如何行動?北京如何促成兩岸攤牌談判?萬一終究要談判解決,台灣應如何準備?

從最近三個多月的兩岸互動,可以看出北京並不願坐等四年,對台佈局的新基調,是以「反獨、促統、包圍陳水扁」為總戰略,試圖結合各種反獨促統的力量,把工作做到台灣內部,展開非軍事的施壓包圍,以便考驗新政府能耐。

北京的分化包圍攻勢,首先是分化朝野矛盾。例如早在新政府上任之初,即邀請國、親兩黨主席訪問大陸,並在親民黨炒熱媽祖直航之際,表態全力支持。當親民黨民代率領媽祖信徒抵達福建後,廈門市政府更打破禁令,破例通融鎮瀾宮陣頭鳴放鞭炮,莆田市政府也聲稱,將把湄州興建為媽祖朝拜中心。

其次是分化府院會矛盾。例如國台辦開始推動國會聯繫工作,鼓勵台灣在野黨立委成立「大陸政策對策小組」,與行政體系互別苗頭,並陸續邀請立法院長王金平、國民黨立院次團、親民黨立委、乃至部份民進黨立委訪問大陸。海協會也刻意繞過海基會,直接與親新黨的台商服務中心聯繫,試圖孤立行政部門。

北京的分化攻勢,甚至也針對民進黨。例如廈門市長突然接獲中央指示,邀請即將出任民進黨主席的高雄市長謝長廷訪問,既想挑撥中央與地方矛盾,又想挑撥長扁情結。最近又將民進黨區分為鷹鴿兩派,試圖拉攏溫和派,孤立強硬派。

然而,北京的反獨促統包圍攻勢,未必能夠得逞。如果陳水扁在北京全力封殺之下,仍在四年後贏得連任,不但將成為北京的重大挫敗,更將使台灣人民愈加疏遠,連續壓扁四年,政治風險顯然太高。對北京來說,對新政府的考驗,很可能以明年立委選舉作為驗收點,如果民進黨繼續獲勝,由於距離總統大選還有兩年多,北京仍有足夠時間醞釀如何轉圜。

換言之,在明年立委選舉前,兩岸僵局恐怕無解。這種長期僵持的局面,兩岸其實並不陌生。例如 96 年 3 月李登輝連任總統後,直到 98 年 2 月,海協會才派員抵台復談,北京對國民黨總統尚且如此,對首位民進黨總統豈能例外!

防禦過當 新政府舊思惟

面對北京的長期施壓,新政府不宜一味讓步,因為未經配套構思的讓步,反將使北京強硬派得到鼓舞,反將印證北京的強硬策略奏效。不過,新政府也不宜一味保守,動輒將北京邀訪的政治人物視為對手,結果反將正中北京下懷,使新政府的敵人愈來愈多。

遺憾的是,新政府的因應模式,並未跳脫黑白分明的舊思惟,在堅持兩會必先復談的立場之後,新政府對於受邀前往大陸的政治人物,不但缺乏信任,甚至還以鞏固心防為由,動輒醞釀輿論反制,即使對國民黨台聯會和謝市長等本土派也不例外。動輒反制的結果,自然是引發舊怨,疏離更多支持力量。

問題是,陳水扁作為少數總統,政治籌碼原就較少,如果不能在兩岸互動上合縱連橫,與不同政見者分進合擊,不但將使北京的分化攻勢奏效,也將使新政府日益陷入困境。以日本為例,自民黨向來與左翼政黨誓不兩立,但在日中正常化的過程中,仍能藉助朝硬野軟,交叉運用左翼政黨訪華,從中形成聯合陣線,藉此獲悉中國動向,共同確保日本利益。另以國民黨為例,執政期間也常藉助朝軟野硬,交叉運用民進黨的強硬立場,轉作兩岸談判的籌碼。相形之下,新政府的堅壁清野和防禦過當,反使台灣陷入被動守勢,不但放棄交叉運用的雙線攻勢,同時也喪失分進合擊的出牌機會。

新政府的防禦過當,還包括在北京簡化扭曲 92 年香港會談結論後,隨即回應「沒有 92 年共識」,反使兩岸和朝野陷入「有沒有 92 年共識」的無謂爭辯,並使部份國際人士開始懷疑台灣的誠信。此外,陳總統為了化解兩岸紛爭,曾提出頗具創意的「九二精神」,但陸委會又把原本涵義廣闊的「九二精神」,具體解釋為北京難以接受的「(無條件)擱置爭議」,也使兩岸再度失去了下台階。

重建架構 三種歷史抉擇

北京的分化攻勢,新政府的防禦過當,都使兩岸轉圜無從發生,儘管兩岸即將加入世貿,新政府也可能在入會後提出三通規劃,但以目前的兩岸互動氣氛,入會未必帶來兩會復談,北京的政治掛帥仍難改變,兩岸僵局恐將依舊。

畢竟在新政府否定 92 年共識後,兩岸互動已經失去共同架構,北京因此轉向施壓策略,試圖以明年立委選舉作為驗收點,考驗新政府的護盤能耐。但在立委選後,不管民進黨是否勝選,北京都會重估形勢,提出新的對台策略,要求兩岸攤牌談判,重建兩岸的共同架構,台灣屆時將會面臨重大的歷史抉擇。

第一種可能,只發生在民進黨大敗。國會多數聯盟將會挑戰新政府,要求回歸 92 年共識或「一中」原則,但新政府無法接受,因而形成新一波的府會對峙。

第二種可能,是北京在立委選後,醞釀另一次中美高峰會,美國為了緩和兩岸僵局,可能重提「不獨」換「不武」的中程協議,但在「一中」架構已經瓦解之後,北京並不易接受,可能改以「一中」換「不武」作為北京版本。

第三種可能,是台灣在立委選後,主動建議政治談判,提出兩岸架構的配套方案,要求如果台灣接受「一中」,北京必須同時承認台灣的對等地位、國際空間、安全保障,由此啟動全方位的兩岸配套談判。

不管何者,新政府都很難迴避「一中」,關鍵是以何種條件面對,以何種形式談判,以何種內涵實現。對新政府來說,無條件回歸「一中」,將對台灣造成莫大傷害,但如果只會無限上綱,始終以民主自決作為擋箭牌,拒絕提出接受「一中」的相對配套條件,國際輿論恐怕也將愈來愈難認同。

總之,台灣本土政權的崛起,固然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帶來了新的責任。我們期待台灣站起來,但也期待台灣的站起,是站在和平穩定的台海,而不是沈浮在永不確定的詭譎波濤之中。前瞻未來,迎向新思惟,開啟兩岸的配套談判,將是新政府突破兩岸僵局、確保永久和平的最好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