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新序

作 者 作 品

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武士的日本史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屠殺
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文言津逮


從傳統到現代(BA0003)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其他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金耀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79年10月15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0414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新序



  新序

十二年前,我出版了「從傳統到現代」這本小書。這是我從一個知識份子的立場,以社會科學上的知識為基底,對中國社會文化問題及其前途,所提出的一些分析,一些看法。這本書裏面所收入的文字則有十五年前寫的,而書裏面的一些思想的醞釀則還要早些。事實上,當我在臺灣大學做學生時就被這個問題「迷」住了。當然,任何思考的人,總會因他的知識與經驗之增多或轉變而或多或少地修正他的看法。我對中國社會文化問題的探索,也可說是經過一波三折之後才慢慢形成一些比較系統性之理解的。我對自清末特別是五四以來的中西文化論戰,總覺得一直在死巷子裏糾纏,不會有什麼出路。我認為中國社會文化問題在根本上是一個「社會變遷」的問題。只有從社會變遷之動理中去了解,才能掌握到問題的核心。而要走出思想上的死巷子,則只有從復古與西化的兩極間超過去,理智地向「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前進。我當時在原序中有下面這一段話,頗能道出我的心境,容許我抄錄下來:

「從客觀的現象去理解,百年來中國知識份子所主張的保守主義也好,全盤西化也好,中西合璧也好,都是古典中國在西方文明挑戰下所產生的本土運動的幾個面向。從道德的動機上看,可能都是不錯的。但是從文化認知的觀點來看,就不免有令人失望的地方。不過,無論如何,中國知識份子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所作的自覺與不自覺的努力都是「功不唐捐」的。至於像梁漱溟先生那種「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的熱忱,胡適之先生那種報憂不報喜,寧做烏鴉,寧做國民公敵的大智大勇,在今天看來,都是這一代知識份子偉大的典型,我們實該感謝他們的啟示與貢獻,追蹤他們的腳步,而超到他們的前頭去。時至今日,假如我們能把眼睛放遠一點,從世界的結構中來看中國問題,那麼,中西文化的論爭實在是可以收金息鼓了。一百年了,我們不能再為「童年的興奮」所左右,我們應該成熟些了。世界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已明白地看出,中國的出路不應再同到「傳統的孤立」中去,也不應無主地傾向西方(或任何一方);更不應日日夜夜地在新、舊、中、西中打滾。

中國的出路有而且只有一條,那就是中國的現代化。其實,這也是全世界所有古老社會唯一可走並正在走的道路。中國知識份子必須在批判中去肯定傳統,必須在解除「種族中心的困局」中去認識世界。一方面我們應加深歷史的意識,一方面我們應擴大心靈的疆界。中國的未來將是中國古典傳統的現代化。在中國古典傳統的現代化之後,中國的歷史之流將不會終斷,並將繼續長流;中國丈化的光輝將不會熄滅,並將燭照天宇。中國的現代化,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在「勢」上,並且亦在「理」上必有與當有的發展。

在中國現代化的大纛下,中國的知識份子應該徹底地放棄他的一偏之見(假如有的話),收拾意氣,化干戈為玉帛,共同獻身於一個現代的中國的建造。現代化是歷史的潮流。我們不能逆流而泳;現代化也是世界的趨勢,我們不能違勢而行,這是我個人在思想上一波三折,反省審悟後的所見、所信。這也是我個人年來有系統地從學理上發揮此一觀念的初衷之所在。中國現代化運動是一莊嚴神聖的運動,它不只忠於中國的過去,更忠於中國的將來。它不只在解救中國歷史文化的危亡,更在把中國的歷史文化推向一更高更成熟的境地。」

「從傳統到現代」出版後,引起了不少反響。假如銷路也算是一個指標的話,那麼這本小書可說是頗為成功的。因為它連續出了三版,都相當快售罄了。這對我自然是一很大的鼓舞,但令我最高興的還是這些年來看到知識界文化界對中國現代化問題的討論不斷加多,不止觀念上日漸普遍清澈,而且政治社會各領導層更通過各種計劃與行動,將現代化觀念見諸實際。至於我自己在「從傳統到現代」一書外,還陸續寫了不少文字,後來大都收集在「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一書中出版。「從傳統到現代」與「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兩書可以說是我為尋解中國社會文化問題心智上所作的一些努力,也是我為推助中國現代化運動精神上所盡的一點奉獻。不必諱言,這兩本書都是我心智歷程中所留下的一些鴻爪,裏面有些論點必定不夠周延,不夠深刻,並大有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的。也因此,「從傳統到現代」三版售罄後,一直沒有重版。年來,有不少識與不識的讀者,在口頭上或書信上催我重版。我也確實認真考慮過,並且計劃作一修訂。但繼而發現,修訂是不可能的,因為一開始修訂,則必須大動手術,這樣就不啻寫一新書,此則實非時間精力所允許。於是,重版的計劃就擱置下來了。一擱就擱了七、八年。並且很少再去想它了。

到了1974年,勁草文化事業公司計劃出版「中國現代化的動向」的論文集,邀我寫一序文,我即一口答應下來,寫了一篇三萬字的「中國現代化的動向:一些觀察與反省」的長文以代該書之序。這是我自1967年離臺七年後重返臺灣,見到臺灣現代化之現象後的檢討性的文字。我覺得臺灣現代化速度之快遠遠超過大家的預想,也遠遠地把許多現代化的理論與看法拋在經驗事實的後面。我的長文中,直接間接地在補充或修正我「從傳統到現代」一書中不及的地方,也可說此長文最能代表我目前對中國臺灣現代化的看法。



今年7月間,我為王岫盧師九十大壽又有返國一行。在臺北二個星期中,見到不少新識的年輕朋友,他們都很關心地問我是否考慮重版「從傳統到現代」,有幾位且表示是否可授權他們代我出版。我好奇地問他們對此書的看法。一個看過此書而頗有代表性的答覆是:「這仍是國內一本討論現代化很有用的書,我贊成其中不少的見解,但也不同意其中有些看法。」我對這樣善意而具有批判眼光的讀者是最感到安慰與歡迎的。這樣的反應又一次使我產生要不要重版的想頭。但最後導致我決定重版此書的還是基於一個更嚴肅的動機。

在我最近這次臺北之行中,我又聽到也看到不少廣義的或邊際性的文化性的論爭,其中出現不少討論,批判,但亦有中傷誣衊「現代化」的論調。這些言論,有些是耳熟能詳的老調;有些則是有見解的新論點;有的純是情緒式的發洩,有的則很有講理的風度。對廉價的文化論爭,我向來就無興趣的。對感情用事,甚至潑婦式的罵街或師爺式的周文深納,我覺得是對語言或文字的最大侮辱,我更不願置啄一詞。但對於現代化運動認真提出疑問,特別是對臺灣現代化的事象與趨向嚴肅的提出批評,我覺得不但是知識份子合理的,甚至是應有的態度。知識份子對於關乎整個社會、人生大問題的現代化自有責任,也有權利(不多也不少於其他人士)加以辯析與討論;自有責任,也有權利提出他的看法。

由於我個人相信中國現代化是一條中國歷史文化在「勢」上,也是「理」上當有的發展。因此,我願意再度把我十二年前的見解呈現在國人之前。這是我決定重版「從傳統到現代」的根本動機。我前面已說過,這小書裏的見解是粗疏的,也不能完全代表我現在的心態與知識水平,但此書仍是我所喜歡的,裏面的主要見解仍是我繼續所相信的。是以,我決定對原書不作更動,只改正一些錯字和增刪少數文句,並把一些可以節省的英文字刪去(十二年前,書中的一些詞片,原先是較生疏的、隱晦的「術語」,故加上英文,而現在這些術語則大都已經成為知識界普遍了解、應用的詞片了。)同時,我特加上一篇文字。這是上面提及的1974年所寫的「中國現代化的動向:一些觀察與反省」。此文可視為「從傳統到現代」的補充。由於此文原為一書之序,故我作了一些技術性的調整,使其成為一獨立之文。

 
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