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共「太子黨」的崛起及發展趨勢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武士的日本史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屠殺
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文言津逮


中共「太子黨」(BC0026)
中共太子黨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其他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何頻、高新
       何頻、高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10月10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688頁
ISBN:957132249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共「太子黨」的崛起及發展趨勢



  中共「太子黨」的崛起及發展趨勢

作為傳統社會暴突的特殊利益群體「太子黨」,儘管常引致群情激憤,卻歷久不衰。在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大陸並無例外將之繼承,甚至加以發揚光大。大陸媒體自然忌諱報道,某些高級官員尤其是高幹子女也一再加以否認、詭辯,但中共「太子黨」這個稱呼還是得以廣泛流傳。

無疑,權貴子女可以經商亦可以從政,問題在他們經商是否與平民子女一般在市場公平競爭,晉升是否經過正常的與平民子女平等的程序。中共高幹子女中當然不乏優秀者,問題在於有更多「太子黨」成員不僅表現在依捷徑獲取政治權力的單一走向,近年來更突出地表現在經濟領域牟取暴利。尤其嚴重的是,在缺乏正確法治系統和自由新聞機制的中國大陸,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得以免除司法審查和新聞監督。同時,他們自己也愈來愈擅於變化和隱藏,使得民間社會流傳的相關「小道消息」真假混雜、是非難辯。個別「太子黨」成員常常以此來反擊輿論的批評。

當「太子黨」成為中國大陸政壇、經濟領域一個異常凸顯的利益集團,而且嚴重地影響到中國政經走向時,人民對他們的成長歷程、教育背景、社會關係及政治、政績、前景等等依然缺乏比較完整、準確的了解。

「太子黨」定義的爭論

何謂中共「太子黨」?可真是眾說紛紜。

以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前副主任、著名政論家阮銘為代表的一派觀點指出,「太子黨」應該是特指有具體接班「綱領」,甚至有所謂「組織路線」,拉幫結派,準備奪取黨、政、軍最高權力的中共高幹子女中的少數政治人物和他們在社會上的黨徒。比如前中顧委主任陳雲之子陳元(中國人民銀行常務副行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女婿潘岳(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鄧力群之子鄧英淘(青年經濟理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等為代表的一批。

1991年蘇聯政變失敗後,大陸曾流傳一份題為「蘇聯劇變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的長篇文章,被海內外普遍認為是上述「太子黨」成員實現接班理想後的「新政綱領」。潘岳正是這篇文章的策劃者(海外曾誤傳是陳元)。

另一些人則認為,「太子黨」應泛指未躋身權力中樞而又將自己的政治奮鬥目標對準黨、政、軍核心領導層的一群高幹子弟,他們上有「通天」本領,下有想巴結他們老子的各級黨政官員及把政治賭注押在他們身上的一批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多方捧場,加上因共同背景和利益而加強橫向聯繫,使他們儼然成為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

也有人提出,中共「太子黨」並不是一個有統一的組織路線的政治聯盟,而是各有各的地盤和利益,如有的從事「官倒」,對政治崛升無大興趣,認為搞錢比撈官來得實際;有的則政治野心很大,希望進入中央權力核心。無論是「官倒」(商)還是「倒官」(政),祇要是依賴老子的權勢發展者,均算「太子黨」。

雖然從理論上將有「組織」、有「綱領」又拉幫結派的高幹子弟視為「太子黨」較為嚴謹,但並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特別是自1992年確立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後,整個中國大陸已經徹底進入一個政商不分,軍商不分,甚至黨商不分的特定時代,更多的高幹子女憑藉其父輩的政治影響及兄弟姐妹們已經佔據的黨、政、軍要職,越來越瘋狂,越來越肆無忌憚地「以權易錢」。而這些「以權易錢」者流,有的可能是對執政沒有興趣或沒有信心,有的則是斷定未來中國將走向「以錢易權」的時代——即所謂「金元政治」朝代。像潘岳那樣還具有強烈憂黨意識者,在年輕一代高幹子弟(三、四十歲左右)中其實是罕見的個案。顯然,以明確的「組織路線」和「政治綱領」存在的「太子黨」所限定的範圍太窄。

其實,人們約定俗成的「太子黨」定義已經相當寬泛,「黨」並不是指「政黨」,就像批評中共為「特權黨」,但「特權黨」並不是一個政黨的名稱一樣。海外媒體多年來已經習慣把大陸一批憑著血緣或裙帶關係,踏著「打江山」的父輩為他們壘好的階梯,平步青雲的中青年官僚或縱橫面海的新富豪,統稱為「太子黨」。

現在似乎沒有必要從概念上再論證這個詞彙的包容性和科學性,至少「太子黨」這三個字對中共實行封建世襲制諷刺得恰如其份。可以說,所謂中共「太子黨」應該是指現在已經佔據中國大陸政權核心層,或把持黨、政、軍、商各級實權崗位,或正覬覦高位,同中共「打江山」出身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有親屬關係(直接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的一批人。

所謂「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包括三部分人:一,目前在世、甚至仍在中國大陸政壇實際主政或發揮幕後影響的一批人;二,曾經坐過江山,但現在已經作古的一批黨政軍最高層成員;三,為「打江山」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所謂「革命先烈」,如江澤民、李鵬、鄒家華、葉正大等人的父輩。

有人不同意將中共早期烈士子弟劃為「太子黨」之列,認為他們承襲的父蔭較少。這種看法值得懷疑。按照王震「老子的江山是兩千萬顆人頭換來的」這種理論,所謂「革命先烈」的後代可能遠比坐過江山的一批人的後代更可靠,他們本人從心理上對「接班」的問題也最覺得坦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古訓,至今也還為一些中國老百姓認為是「理所當然」。

同時,他們的父母雖然早已不在人世,但他們往往成為親生父母「戰友」的養子,例如李鵬被周恩來夫婦收養。即使沒有被元老人物收養,這批人在其父母「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之後,往往都享受組織上的特殊照顧,如江澤民、郭樹言等人。

總而言之,無論「太子黨」這個概念是否科學,中共高幹子女及「革命先烈」子女陸續接班(或正在準備接班)畢竟已經是中共政治生態中的一個客觀現象,至於將這批人如何就政綱、政績、經歷、組織路線具體劃分成派系或梯隊是另外一回事。就如同可以把中共「打江山」的一批人接經歷(即所謂「參加革命」的早晚)劃分成數批,也可以按照中共的「路線鬥爭」史劃分成數派一樣。這些「太子黨」在幾十年不斷反覆的政治權爭中,因機緣、興趣、抱負不同,因他們的父輩在權力關係網絡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已經或正在結成不同的權勢集團。他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爭鬥,而且這種爭鬥往往蘊藏著更為複雜的因素,有不少還摻進了父輩的恩怨。

為了便於分析,根據中共高幹子女的不同年齡階段和中共歷史,不妨將「太子黨」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指經歷過戰爭環境,在中共建政前或建政初即被送到蘇聯接受史達林主義教育,回國後陸續佔居黨、政、軍、商各重要部門的一批;第二梯隊指「文革」前已陸續進入哈軍工、清華大學等院校,即由中共自己培養出來的一批;第三梯隊是「文革」開始時正在讀中學(大陸將這批人及與他們同時代的人稱為「老三屆」),不幸隨父輩落難,在十幾年後又隨著自己父輩重新掌握了權力而陸續官場走紅商場得意的一批。

第一梯隊已居權力核心

中共政權把在戰爭環境裡長大成人的高幹子女稱為「馬背搖籃」的一代,意即他們早年是在軍旅中的馬背上長大,從來到人世的那一天起便開始經歷「革命戰爭」的洗禮。按照鄧小平八十年代選拔幹部「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原則,這一批人最為合格(年輕化是與他們的父輩相比較而言)。

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苦難,其中不少還曾流落街頭或被父親送到偏僻鄉村寄養,例如聶榮臻元帥的女兒聶力就曾當過童養媳、童工,甚至還隨母親坐過國民黨的監獄。正是共產黨打下了江山、掌握了政權才使他們改變了苦難的生活,脫離了艱苦的環境。「從地獄到天堂」的家庭和個人境遇的兩極對比,決定了這批人對中共政權的「無產階級感情」最為深厚。

中國悠久的傳宗接代「續香火」的觀念,加之中共本身作為一個幫會組織「勝利果實」人人有份的幫規,決定了中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從打天下的時候開始就已經注重對自己子女及烈士子女的培養。「打天下」的目的不光是為了改善自己境遇和現實利益,還有一層「福蔭子孫」的長遠理想。「保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開創的事業千秋萬代永不變色」意在於此,毛澤東的「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說到底也不過是這一層目的。

自從三十年代在延安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以後,中共就先後為自己的子弟創辦了延安保育院、抗日軍政大學附屬中學及延安自然科學院補習班。當年自幼入學這些地方,然後又跟隨父輩們南征北戰的高幹子女或烈士子女們少數日後即直接「參加革命」,多數則陸續被保送到蘇聯學習,回國後又被安插到中共各重要部門,從事「基層工作」的鍜鍊,六、七十年代即在官場上顯露頭角,八十年代至今更成為中共核心政權的第一批繼承者或者地方政權及中央各系統的掌門人。

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包括江澤民(中共中央總書記兼國家主席、軍委主席)、李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鄒家華(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鐵映(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體改委主任)、葉選平(全國政協第一副主席)、布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曾慶紅(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黃毅誠(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聶力(全國婦聯副主任、中共建軍史上唯一一位女性中將)、葉正大(中將,全國人大常委)、鄒競蒙(中央候補委員、國家氣象局局長)、郭樹言(國家計委副主任)、張皓若(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黨組書記)、阮崇武(中共海南省委書記兼省長)等人。

某位流亡海外的著名政論家在論及「太子黨」現象時,把中共黨內鬥爭分為「鄧小平指定的接班人「第三代核心」為一方,陳雲中意的「第二代領導人」太子黨為一方」。如此分析中共黨內鬥爭,理論上既不嚴密,更不合於客觀事實。

實際上,祗要對中國大陸政治問題稍有了解的人就可能會知道,現在中共政權的所謂「第三代領導核心」,按照陳雲和王震等人的解釋是所謂「江、李體制」,而這一江、一李本來就是由鄧小平和陳雲各自選定的一位接班人,而且亦都是「太子黨」。從前文述的「太子黨」第一梯隊代表人物所居的權位,足以說明「太子黨」已經權居中共最高層,「江、李體制」就是「太子黨」的核心。

關於李鵬是「太子黨」的問題恐怕沒有什麼異議,他是中共早期領導人(烈士)李碩勛之子,而且還是中共政權第一任宰相周恩來的養子。他的接班最為典型,直接接替的是養父的原任職務。

至於江澤民的家世,海內外曾有過不少誤傳,有人說他是李先念的「東床快婿」,有人說他是中共元老,曾任過江蘇省委第一書記和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的江渭清之子,也有人說他出身平民世家,並無特殊背景。

江澤民的生父倒確實是一個與政治無緣的普通知識分子,但是,他在十三歲時被過繼給他的本家六叔江上清為養子,而這位江上清是與李鵬的生父李碩勛、鄒家華的生父鄒韜奮同時代的中共早期地下黨負責人。他生前曾在蘇、皖一帶為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立下汗馬功勞,1939年因遭受地方武裝伏擊中彈而死。

難以走出父輩陰影

第一梯隊的「太子黨」大都是「喝延河水長大」,「喝伏爾加河水成才」的,所以受毛澤東和史達林主義的影響最深,同時由於他們親自經歷了「打江山」的過程,對中共政權的感情最深、依賴性最大。

他們目前已位居中共權力鬥爭的第一線,已經或正在建築自己的權力堡壘,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以「留蘇派」為基本勢力,再網羅地方、軍隊、中央機關已有實權的平民出身的投靠者。

比如李鵬為首的國務院,在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產生的四十一個部委中,就有十四個有留蘇背景,包括李鵬(總理)、鄒家華(副總理)、李鐵映(國務委員)、黃毅誠(能源部長)、丁衡高(國防科工委主任)、阮崇武(勞動部長)、錢其琛(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宋健(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朱訓(地礦部長)、李貴鮮(國務委員)、林漢雄(建設部長)、戚元靖(冶金工業部長)、曾憲林(輕工業部長)、趙東宛(人事部長)。在各部委中擔任副職的更多,例如葉正大、聶力、彭士祿(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等等。當時在地方,則以江澤民(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葉選平(廣東省省長)、布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郭樹言(湖北省省長)、張皓若(四川省省長)等為代表。

第一梯隊的優勢在於:

一,與他們之後的兩個梯隊相比,這一批人對自己接班的「合法性」自信心最強,因而也在保衛「紅色政權」的問題上鬥爭性最強。

二,從年齡上看,他們目前都在六十歲左右,正處在中共政權最高層領導者的年齡。同時,按照中共最高層對幹部的年齡限制,他們中大多數人在中共「十四大」和「八屆全國人大」上再度連任。即使職務上出現了變化,但是並沒有完全喪失權力,有的反而是上升。

三,從接班人看,在「留蘇派」為主體的「太子黨」第一梯隊之後,看不到一個明顯的成熟的接班層,這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共教育受到「文革」的破壞,使中間生出一個長達十一年之久的「人才斷層」。第二梯隊雖然躍躍欲試,但其資歷、政績目前還不夠成為最高層掌權者。所謂培養「跨世紀」接班人,目前還主要表現在副省部級這個層面。

如果說第一梯隊的「太子黨」人有他們作為一個時代代表人物的優點的話,那就是與他們父輩相比,有更開明和務實的一面。與他們的弟妹相比,大都生活作風正派,工作作風比較嚴謹。

然而,這一批人雖然表面上站在權力最高峰,有處理日常事務的權力,但他們始終走不出父輩的陰影——擺脫不掉僵硬的意識形態,也擺脫不掉背後時刻伸出來的「黑手」——在傳統社會裡,元老人物是不會在自己死前真正交出權力的。待自然規律使第一梯隊完全掌握中共政權,即所謂元老時代終結,真正實現了自己說了算的那一天,他們自己恐怕也就到了給弟弟妹妹們交班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