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評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作 者 作 品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地北天南敘古今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黃仁宇作品集四書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武士的日本史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屠殺
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文言津逮


關係千萬重(BC0103)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其他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黃仁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2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2751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黃仁宇作品集四書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評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



  書摘 4

印尼的徬徨

在一群回教國家之內印度尼西亞最可能在下一世紀產生重要的作用。一因為她的人口,二因為她的資源,三因她海洋國家的地位,四因她本身之可變性。

這國家包括著1萬3000島嶼,東西橫跨3000哩。人口 2 億,僅次於中國、印度與美國。所產石油、木材、橡膠與錫礦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因為地域的近接與內在華裔的特殊情形,印尼也可能與中國發生重要關係。

印尼在13世紀之前原為一群各不相屬之小王國,佛教與印度教在 7 至 8 世紀(中國時在唐朝)傳入,這些小王國以印度教諸神做護祐。至13世紀爪哇之馬扎帕奚(Majapahit)王國有統一諸島控制麻六甲海峽的態勢。她的擴張政策引起元世祖忽必烈的干預。1293年元軍之攻爪哇固然是無功而返,可是自此馬扎帕奚的統一運動也因之失去實質。她之令各島稱臣,也不外和親納貢等傳統方式,缺乏統一之內在的意義。15世紀鄭和之巡行南洋,即曾與盤踞麻六甲海峽之海盜(也是華裔)和婆羅洲之土酋作戰。可見得當時所謂印尼之跨島王國早已有名無實。

17世紀荷蘭之東印度公司開始掃除其他西歐各國在諸島的勢力,自此整個地區稱荷屬東印度(Dutch East Indies)。但荷人佔領諸島,由沿海伸入腹地仍經過一段長時間。又直至19世紀前期東印度公司始將治理諸島權力交荷蘭政府。然則印尼在荷治下成為一個政治實體,名目上前後350年。

荷人初攫得此群島嶼肆無忌憚。尤以處置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或稱摩鹿加 Moluccas 在西里伯斯至新幾內亞之間)最為殘酷。當日冷凍尚未發明,治肉專賴香料。荷人企望專利於歐洲。凡其在各島力之所及則全部霸佔。不能控制則前往將其耕作破壞居民屠殺,剩餘的強迫遷徙。馬克思論「初期的累積資本」,其實況為「歷史的展開乃是征服,奴役,搶劫,謀殺。一言以蔽之,武力為最。」(《資本論》卷一章二十六)徵之荷蘭在印尼情形所述並不為過。

即至19世紀大部時間內荷人推行的「種植方案」(Cultivation Plan或Cultural Program)亦仍盡盤剝之能事。在方案之下所有村莊均須以五分之一的耕地種植商業產品包括咖啡、茶葉、蔗糖、菸草、胡椒、肉桂、靛青、棕欖等,其價格由政府單方計值以代地租賦稅。所有收穫由政府指定之出入口商接收統運荷蘭。凡違抗及不如額的處以體刑。各地區土著之管理人員亦別無他法,但俯首從命之外亦從中受惠。此種強迫耕種至19世紀末葉方開始收束。至本世紀才全部停止。

印尼之反荷犖犖大者有19世紀初期由爪哇王子所領導之游擊戰,曾曠日持久使荷人疲於奔命。世紀之交又有蘇門答臘之反叛,亦用兵30年。本世紀初年峇里之土著以人海戰術企圖突破荷人所設城寨。但缺乏外援,本身在科技方面又過於落後終歸失敗。

伊斯蘭由穆罕默德創教事在 7 世紀,及其陸續傳入印尼已在15世紀,大約與鄭和巡弋印度洋同時。一般說來印尼之伊斯蘭化未經過大規模「聖戰」階段,而是由阿拉伯人及來自印度之回教徒作主營建教堂,延聘教師(mullah),感動各地群眾與官僚後始推動王室。因其和平演進,長期發展,印尼之伊斯蘭接受吸引各地其他宗教,尤多佛教、印度教及原始巫術成分。至19世紀之末始有來自阿拉伯之革新運動,以一切根據《可蘭經》為依歸,既排斥其他宗教成分,亦不承認回教高僧所作各種繁縟之解釋。只是此種作法也只能在印尼回教徒中產生分化作用。

本世紀之初又有所謂「沙雷卡伊斯蘭」(Sarekat Islam)者,亦由阿拉伯人及蘇門答臘之回教徒倡導。一方面提倡激動土人回教情緒,一面即以排華為職志。但馬克思主義者利用當中群眾運動之成分、戰鬥意識與提倡全民平等之立場,改變其宗旨,迫使阿拉伯裔退出,成為印尼共產黨PKI之前身。自是印尼之群眾運動,經常為正統之伊斯蘭教義、民族主義、共產或反共立場長期角逐,亦甚少不與排華關聯。

印尼自獨立以來只有三位總統。迄至1998年5月,只兩位總統。

第一位總統蘇卡諾(Sukarno,他原有名亞克米Achmed,以後沿用爪哇人習慣,將此名放棄,姓名只一個字),早歲被荷人監禁,第二次大戰期間曾與日人合作,但始終不忘印尼獨立宗旨。V-J Day後出面為新國家領袖。

此人曾被批評為好大喜功,不務實際。他實行獨裁統治,又號稱「督導下之民主」(Guided Democracy),自任終身總統。1962年他發動對荷屬新幾內亞的戰爭,引起聯合國調停,因之該區域終併入印尼版圖。1963年反對馬來西亞建立聯邦。他的「毀滅馬來西亞運動」以傘兵降落北婆羅洲,部分並降落於馬來半島直接威脅吉隆坡。因馬來西亞被獲選加入聯合國之安全理事會則使印尼退出聯合國。他之強調親共反西方立場,自我標榜為「雅加達–北京–河內–琅勃拉邦–平壤軸心」。在這方面他確有輕狂跋扈姿態。

可是另方面我們檢討印尼立國背景,雖仍不必對蘇卡諾同情,至少可以瞭解此人立場之由來。印尼之小島不論,大島則各有不同特色。土著屬於三百多個不同族群,操150種語言。1945年全民識字率不及10% (現已在70%以上)。1955年首次全國大選時,有168個政黨參加競選(現今只有3個),歷史最悠久的則為印尼共產黨(蘇卡諾之黨稱國民黨)。伊斯蘭雖為印尼人民精神團結力量,本身卻分裂為多數政黨,有的只主張以宗教組織參加社會活動,有的則主張以教立國,以教治國。

荷蘭之放棄印尼不如英國之和平退出印度,最初重組殖民地軍隊與印尼作戰,幾經調停停戰之後方接受新時代之現實,蘇卡諾亦採機會主義,以軍事行動外交談判達到其完全獨立之目的。但在1950年間及1960年間各地叛亂,大小不已。這種種情形表示印尼過去缺乏組成獨立國家之經驗,此際則尚未樹立新國家立國之宗旨。惟有仇荷反殖民地政策延伸而為反西方,發展而為戰鬥性的民族主義方能掌握左右。蘇卡諾機智,表面上反對西方,但仍利用美國懼共心情與之談判。其提倡民族主義又不免引起印尼人之攻擊華裔,因此其政府愈表示親中,人民則加緊排華。

1965年財政失控,通貨膨脹至600%。10月底一部分軍官叛變,自謂肅清軍中與美國中央情報局鉤通之將領。大部軍人不為所動,推舉蘇哈托(Suharto)少將為首迅速鎮壓叛變。指斥其為共黨主使。兩方出進之間引起全國各處暴動。回教青年極力攻擊親共分子及於華裔。事後蘇卡諾承認死者8萬7000人。《紐約時報》載死者10萬。亦有專家判斷死者多至75萬者。內中華裔罹難人數至今尚在爭執中,有稱多至30萬者;亦有稱此數絕不可能。

蘇哈托從此為第二位統治者。蘇卡諾在軟禁中於1970年逝世。

蘇哈托於1968年正式就任總統。他的政權稱為「新秩序」,又自謂為「在管制下獲得意見一致」(consensus through control)。驟看起來,這也與「督導下之民主」無甚出入。

但是他取得政權之後立即停止對馬來西亞戰事,揭櫫反共宗旨,與西方各國示好,致力經濟之發展,他雖為回教徒,但竭力抑制回教政治團體,實際以軍立國以軍治國。至今印尼各處地方政府尚在軍人掌握之中。一般說來華裔在他執政期間生活較有保障。有的循著他的經濟發展而成為大亨。因之他被攻擊與他的子女坐受賄賂任華裔壟斷印尼。

新秩序之初期成功基於好幾個有利因素。其經濟方面著重原料物資之輸出,此時適值原油漲價階段。農業方面開始引用改良種籽及化學肥料,一時稱為「綠色革命」者使全國糧食不待輸入已自給自足。而蘇哈托取得政權期間美國正在越戰的過程中,當然對他的反共立場竭力支持。

可是好景不常以上有利的條件無從持續。1980年代以來原油價格長期低迷。農業上的成功,也只有一次有效。而印尼人口雖經過管制,仍在最近25年內自 1 億3000萬增至 2 億。目前尚遇旱災,穀類仍待輸入。加以十餘年來承受內外壓力,放鬆進口管制,沿海軍警縱容走私,蘇哈托成為眾怨之尤。

去年夏秋之交的金融風暴使印尼盾在數周之間貶值逾半。但蘇哈托仍不乏政治上的操縱能力。他的政黨組織稱為Golkar,具有職業組合(syndicalism)性質,由軍人、官僚,以及農工商各行業集團組成,經常在大選時獲得60%至70%以上之選票。於是由國民參議會選舉總統時,他無疑問的經常當選。(參議院有議員1000人,內中500人由民選之議會議員充任,約一半代表各地方各行業,由總統及各級政府指派。)蘇哈托今年初就任總統為未曾間斷之第七屆。

不幸印尼已債台高築,因貨幣貶值,外債利息倍增,政府與民間均感困窘。最近所舉外債又多投資於經濟之服務部門,如公路、飛機場、旅遊事業、計程汽車、銀行地產等,一遇經濟蕭條,此等事業本身不能生產,多部等於廢置或周轉不靈。蘇哈托猶且增編政府預算,以擴充刺激經濟繼續成長。但美國不復支持,由柯林頓總統親自電話勸止。國際貨幣基金IMF(亦由美國執其牛耳)則拒發緊急貸款。蘇哈托不得已下令增加電費,尚可能影響糧食之津貼。雅加達學生示威,居民暴動,與軍警衝突,死傷數千人。5月15日《紐約時報》印發社論,稱蘇哈托必須下台。他迫於眾議辭總統職,由副總統哈比比(B. J. Habibie)暫代,哈宣告於兩年內由公意及民主方式重選總統。

可是印度尼西亞的問題,不可能因獨裁者蘇哈托去職而解決。

新秩序治下的經濟成長確為令人側目。30年內印尼之通商口岸徒具現代國家形貌。可是這樣的開發缺乏縱深,尤其農業無出路,足為繼續成長之累。印尼政府擁有2000個大型農場,大都由荷人創始,出產咖啡、菸草、茶葉、棕櫚油、橡膠等,全部用做輸出。但70%人民仍為種植稻米農戶。凡中國大陸50年前農村困窘情形,有如小塊經營、效率低微、耕地不足、農民負債等爪哇峇里各島亦無一不有。即由政府津貼亦非久計。印尼如欲避免大規模之土地改革,惟有逐島移民。蘇哈托執政期間曾創始經營。但此類方案須長期間大規模執行方有實效。

印尼之製造業目下雖已佔國民生產總值之四分之一,但大部出自機械精密之新型工業如煉鋼、造船、飛機製造、化學肥料、水泥廠等。此外仍有以百萬計之手工業店鋪,主人參與做工或僱用幫手一、二人。因此新興工業與傳統經濟之間缺乏聯繫。大部國民亦缺乏購買力。整個經濟只能外向,易受國際市場波動。

蘇哈托之經濟政策可分做三段概述:自其取得政權至1980年專注於石油及天然煤氣之輸出。由政府大規模舉債,增加自然物資之開採與出口。自1980年後,外債之進入減少,政府以石油收入津貼各種新型工業,著重提引非華裔之企業家。各方管制極為嚴格。1985年後始全面放鬆管制。大量游資進口以及大型華裔工商業組合之活躍,均最近十餘年事。

華裔在印尼人口數無確切統計,有稱 2% 者,有稱多至 4% 者,似此出進之間已有兩百萬之差距。華裔出現於印尼,至少有千年歷史,但過半數以上在本世紀初年由於荷蘭放寬入境限制而移入或為此期間移民之子女。當時若干華人被殖民地政府任做免稅人或開設當鋪放債,但大多數開設小規模店鋪充任各種工匠及勞役。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荷印外島之開發涉及石油橡膠園林及錫礦等大部得力於華裔勞工。

華裔之國籍問題,曾屢屢引起爭執。以前中國北洋政府,完全不置聞問。在南京之國民政府則堅持「血緣作主」,凡華裔概屬中國國民,然對印尼華裔之權益亦無曾置啄。中共則承認「地土作主」之原則,周恩來曾發表聲明勸各地華裔歸化為各國國民,遵守當地法律。新秩序對付華裔之政策為同化(assimilation)而非整合(integration)。原來1955年與中共之協議,華裔須自動申請始能取得印尼國籍。1967年之法律更只容許華文報紙一家存在,華文學校限期封閉,有關華人宗教上之各種表示只能行於戶內。現今絕大多數華裔可能高至90%已歸化為印尼國民。而且大多數已採用印尼姓名。

但華裔始終被認為華裔,即與土著聯姻之子女不通華語者亦然。一方面若干生活習慣不能盡除,一方面大體上華裔生活程度較土著為高。我曾遇著一位印尼朋友向我表示:只有印尼女子嫁與華人;甚少華裔少女出嫁於土著。

華裔壟斷印尼經濟情形可能常有誇大。但粗率估計:以不及4%之人口操縱約全國35%的新型工業,其聲勢不為不喧赫。然則另方面印尼之大型工業仍在政府掌握中。亦有人謂雅加達之最大銀行家企業家中前30名內除一二例外概為華人。證券交易所所列證券則80%概為華人產業。華人之經營麻雀式之小型店鋪尚無法統計。

當雙方嫉視交惡時華裔商人常被攻擊為慣用賄賂,好走後門。但印尼全國經濟尚缺乏堅實之組織,是為一般正在開發國家狀態,各種關係因人成事,尤其法令之解釋與信用之批准與賦予既無客觀標準,亦無法脫離權威。蘇哈托及其家人即以擺弄人身關係稱著。所以此形態為中國人性格抑印尼人性格至難判斷。(在我的寫作中曾一再指出以上情形實為「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之狀態」,少用「貪污」字眼。)